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汪恒:超高层建筑与公众、城市、自然新价值关系的探寻

作者简介

汪   恒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汪恒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关于人性化,首先应清醒地明确设计是为了谁?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建筑公共属性的未来相关人的利益,即公众利益和公共利益。通常,这是在建筑工程市场经济建设活动中缺席的一方。正因此,具有职业操守的建筑师应该、必须关注、代言公众、公共的利益,这在非高质量发展阶段,参与建设的相关人没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往往需要通过建筑师坚守、坚苦的博弈才能得到。

建筑师是各方利益的平衡者。以建筑师为代表的供给侧通过综合平衡设计方式,追求使本体侧(建筑)系统和环境(城市/自然)系统及其相互关系达成平衡,求得最优解,使系统更有活力(高性能),以此满足和承载人们(需求侧)更多、更新、更高的需求,并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北京平安幸福中心大厦(以下简称“平安幸福中心”),位于北京市丽泽金融商务区,从2011年方案中标设计,至今已10年多,期间经历了建设单位的更换及多次项目定位、任务的调整。这组城市超高层综合体建筑群由1栋200 m办公塔楼、1栋150 m办公塔楼、1栋商务商业中心、1栋会议中心及内院花园组成,建筑面积23万 ㎡。笔者通过总结几处在这组建筑的设计中坚守下来的创意点,希望能通过现象寻价值,为探讨中国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超高层建筑的转变提升提供理念策略、技术路径的支持。

1 人本转型:建筑、人与天、神、物的关系

强调建筑的人文性,人民的建筑、城市为人民。

通常,超高层建筑设计的定势是追求高耸、向天膜拜的形象、意象,多为主导或以物为本。以人为本是设计观念的转变,也是从过去超高层建筑与天神的紧密关系、见物不见人的关系演变为为人服务为根本的关系,造型意象定势也应随之而变。平安幸福中心的设计不再以追求视觉高度为中心,而是注重内涵、品质的再现。其南向造型也不再是传统的三段式,虽然仍以竖线条造型为主,但却是为了简练和干净,避免因层高不同而产生的杂乱感。在造型中,垂直叠加的多个中庭采用三个窗口的形象,透明玻璃表现出优美的为人服务的交流、休息、自然的公共空间和办公空间,这是当代新型生态人文办公模式的体现。

2 开放共享:建筑、人与人、社会的关系

强调建筑的公共性,以及公众利益为重、为先的新伦理,突出社会和谐与利益平衡。此理念得到了建设单位的支持,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有些许改动,但总体上得到了实现,这对房地产项目来说,实属不易。项目不仅有办公用房等主体空间,还设计了商业、餐饮、会议等配套公共用房,同时在地下、裙楼、塔楼处增加了中庭、下沉庭院、内外院花园、屋顶平台花园等非正式空间(非销售空间)。这不仅为办公使用人提供服务,也为街区、市民提供服务。公共开放空间也已不再仅仅设置在通常的地面层、裙房中,还在超高层塔楼上设计了叠加的连通每层电梯厅、公共走廊的公用开放型空中花园中庭。造型艺术也有意打破封闭的形式,采用开敞式的、充满活力的元素;建筑因此产生强烈的内生活力和动力。

3 融合协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强调建筑的环境性,与环境相协调,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

首先,根据上位城市设计明确了建筑在城市中定位为基调超高层建筑,城市基调超高层建筑相对标志性超高层建筑来说,是城市(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主体但不是主角。城市基调超高层建筑的城市作用是参加塑造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城市基调氛围,整合协调融入城市,形成有节制的特色,但不需成为标志性建筑而鹤立鸡群。好的城市基调超高层建筑的城市特征是多些内敛,少些张扬;好的城市基调超高层建筑的自身特征要以人为本、关注内涵、高品质(应达到时代的高标准,不需最高、最好)、耐看、经久不衰,应成为“真、善、美”“精、雅、趣”的可持续的百年建筑。

其次,平安幸福中心超高层塔楼为大面宽、小进深,采光视野良好,采用了多貌策略以呼应周边的不同环境氛围。双塔北立面为曲面,南立面为叠加窗口形式,东西遮阳立面分别以不同元素应对城市环境。其北侧为城市快速路,南侧为商务街区,以相似的元素、材质、色彩、手法构成和谐统一的建筑整体,体现出此项目的恢宏气质和多样丰富性,也体现出北京这一世界性城市海纳百川的国际化风范(图1、图2)。

这种突破常规的建筑本体统一造型面貌的多貌策略,有着一定的先锋实验性,曾引起业内人士的讨论。从目前建成情况看,它是成功的,毫无违和感,也成就了建筑自身对立统一的独特风貌。

4 传承创新:建筑历时性与在地性发展关系

强调建筑的地域性、时代性,探索新时代北京建筑的城市调性。

笔者在2009年建成的北京百度大厦方案中提出了“水平套院”的设计理念。该项目总平面呈“目”字形,从南至北,由三个串联的套院组成,在水平态方向探索了北京四合院的传承创新。2011年,笔者不仅在平安幸福中心的裙楼低层建筑部分延续北京四合院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在超高层建筑中提出了与前者“水平套院”同构的“垂直叠院”的设计理念,希望在垂直态方向探讨叠院形制对于高密度城市超高层建筑空间的回应方式。

对北京四合院的传承,包含“形似”和“取意”两个层面:形似体现在采用与“三进制四合院”同构的“目”字形叠院形式;而取意则体现在四合院建筑内部开放的室外公共空间,以及其空间序列带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友善关联和人居趣味性。建筑以“目”字作为立面造型,“目”字框中的三组空中花园,每组贯通八层办公空间,是集休憩、交流、绿植于一体的共享绿色空间。三组空中花园形成塔楼内部立体的垂直叠院,通过高层建筑内部丰富的公共空间,建立起高密度城市建筑中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之间丰富和谐的、有趣的、有效益的、有价值的关联。这种内外联动的公共空间得以在城市高空处延续,并在高处开放外化成为垂直城市景观。

我们的创新体现在把垂直叠院空间看作一种时间维度加持下人的活动的载体,并营造出丰富的场所体验和感动,以聚、融、通为特色。通过与自然共生、与艺术共生、精细化的设计和内外相符、表里一致的设计,使建筑具有中国韵味的层次感和空间纵深感。远观建筑群,虚实相济,曲直相生,简练大气;中观中庭,诗情画意,自然活力、生命力旺盛;近观庭院室内,细节精致,品质高雅。

5 绿色生态:人、建筑、自然的关系

强调建筑的生态性、自然性,在更大的时空系统中可持续发展。

节能、绿色、生态、低碳设计是综合平衡、文明发展设计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角度和方向。建筑从方案设计开始,就把绿色理念贯穿整个方案构思中,并将其融入设计的全过程,注重建筑空间布局、形态、日照时间、热力学风环境、外墙维护系统、中庭气候生态仓等绿色建筑基础要素、条件的作用和影响,及时掌握和依据中外节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建设单位协商对不同设计阶段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和调整;使设计尽可能地积极应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室内外绿植景观、建筑外遮阳、建筑气候过渡仓、海绵等节能、生态、绿色、低碳、适宜技术,并与其他设计尽可能整合一体。

生态技术细节表现有:把原本设置在裙楼屋顶的冷却塔集中转移到150 m高的副塔屋顶,以换来可供人们高利用率的活动、交流的绿植景观平台空间;垂直分布在塔楼上的多组空中花园作为中庭气候生态仓可以调节微气候,创造节能、绿色、宜人、高品质的室内环境;尽最大可能地为地下公共空间设置下沉广场花园,提供自然通风、采光,并合理地公共利用;在南、北、东、西立面的竖线条的细部设计了隐藏式通风窗装置,不在玻璃幕墙上开窗,从而使得外观干净、简洁,同时还满足了塔楼高效的遮阳与自然通风、采光。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