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时评:历史风貌建筑不能任意“打扮”

广州今年斥资6200万元对荔湾区十三行一带进行微改造,近日广州多名关注老建筑保护的专家呼吁:改造历史文化街区的房子和改造一般社区的房子不同,历史风貌建筑在改造过程中不能任意“打扮”。上周,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召开了一场关于十三行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研讨会。

专家呼吁“历史风貌建筑”挂牌

研讨会上,嘉宾们“吐槽”最近十三行一带微改造工程的主要问题是:施工不注意历史风貌建筑的原有外观,比如把红砖墙或淡黄色的墙体统一刷成灰色,在原来没有花篮的建筑外立面镶上花篮装饰,三线下地没有“同步”导致重复劳动等诸多细节。

“十三行历史街区改造不只是市政工程,还涉及地面、墙体、屋顶等位置的房屋修缮,是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应该让专业的队伍进行施工。”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朱秋利说,像十三行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里面有大量历史风貌建筑,这些建筑还没到“历史建筑”的挂牌级别,所以没有明确的“护身符”。他建议,应该学香港的三级保护制度或者厦门的两级保护制度,对历史风貌建筑挂牌保护,纳入明确的保护范畴。

他还建议,可以通过地标、遗址标识牌等方式,让像十三行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有内涵,“有内容,人家游览才会觉得有意思。”

社区微改造应常设专家委员会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更新部的一名负责人在会上道出了目前十三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一系列困境,在他看来,通过成立社区微改造常态化专家委员会、先做样板再广泛推广改造等办法,可解决部分问题。

该负责人说,十三行地区所在的光复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目前暂未获批复,这意味着保护还没有规划可依。此外,尽管去年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应保护条例,对建控地带建筑的体量风貌等元素提出要进行协调,但具体如何协调,其细则暂时未出台,目前仍在制定中。

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该负责人建议,微改造每年都有工作计划,应该成立一个长效的专家委员会,纳入规划、文物等领域的专家进行常态讨论和帮助决策,这可保证获得高质量改造方案。另一方面,在实施阶段可通过先试点再全面推广的方式展开,通过现场会、专家总结等方式汇集经验,再推而广之。

热议

历史街区保护“人”才是关键

在提到历史街区微改造的话题时,不少专家都提到“人”是关键要素。

广东省府参事王则楚说,微改造要考虑两个原则,第一是请专业的人来做,第二是得到原来的产权人认可,两者缺一不可。他特别提到,要非常尊重原住民的诉求。

广州知名古建筑专家邓其生说,历史街区的保护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不能什么都保,他提出三个“三分之一”的见解———即1/3严格保护、1/3进行改造、1/3可以不要。

广东省城规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先生提出了三个建议,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一是要有严格的勘察阶段,二是要有专家评审过程,三是可以学习日本的做法出台明确的设计导则,比如详细规定什么年代的建筑用什么材料等,这样才有利于历史风貌保护。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时评:历史风貌建筑不能任意“打扮”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