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宇:城市需要大写的尊重
来源:网友xin投稿 2020-12-14
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已经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对于城市风貌,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抱有敬畏之心、谦卑之心。城市需要大写的尊重: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创新、尊重现实、尊重公共利益。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城市面貌整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楼拔地而起,道路纵横交织,基础配套蓬勃发展,城镇住房面积十多倍于前,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齐全,各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并修补,如历史街区和建筑大面积拆迁,自然环境屡被侵蚀;建筑设计水平良莠不齐,或争奇斗艳、或千篇一律、或趣味低下;有些城市空间夸大其词,忽视人的感受;有些项目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缺少公共责任。因此,中国的城市建设应告别“粗放生长”,向着成熟、克制、温和、优雅发展。
上海:一座可行走、有记忆、有温度的城市
新世纪以来,上海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水平有着很大的进步,关键是社会各界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升。13片历史风貌保护区的确定、陆家嘴地区作为浦东新区的核心逐步成熟、2010世博会举办和后世博利用、虹桥枢纽建设等,都是上海城市风貌建设中值得赞许的重要实践。
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就是其中一个优秀的城市风貌案例。40多公里的岸线,经过20年的努力,全线向市民开放,人们可以在此慢跑、骑车,也可以散步、闲坐。沿线各单位也作出了很大的谦让,工业遗产建筑被逐步改造成多种功能、多种不同权属的公共空间,使之成为真正的城市客厅。世博滨江的新旧共生,西岸滨江的艺术氛围,陆家嘴滨江的繁华景色,杨浦滨江的人间烟火.....这些场景让人们十分享受。同时,两岸贯通工程将公益和市场相结合,公益在先,尊重公共利益、尊重设计创作、尊重历史和自然。
在上海,我们也有很多优秀的实践,例如金茂大厦、龙美术馆、千棵树住宅区、凌空SOHO等。总体来说,上海的新建筑比较克制含蓄。个人以为,个性化建筑的构建主要取决于设计者和评审者的水平。例如,上海浦东的三大馆,都有较为鲜明的建筑特色,设计的质量和口味也比较出色。高水平的个性化建筑,体现出对历史、环境、人的尊重,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城市的整体风貌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我们今天的建筑实践中,“贪大”是一个顽疾。不少建筑刻意张扬、盲目扩张,缺乏敬畏之心。超大体量的公共建筑不是不能建,而是要因地制宜、与功能匹配、对城市谦卑。超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应该扮演“点景”的作用,而不是构造一座“玻璃森林”。
例如:上海中心,从建筑本身的设计、技术创新、节能等多角度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成为了浦东的标志性建筑。但如果三幢超高层建筑能适当分开,将各自的形态完整呈现,并为城市中的人们提供可辨识的参照作用,那便更好一些。我不太赞成建造超高层住宅,因为这很耗费能源。化整为零,控制超高层,这是合理的思路。
资本与创作应互相尊重
城市建设离不开资本,经济是支持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力。不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资本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有时候对城市风貌影响过多。
建筑的招徕性有时候过强,构成建筑的大小元素有时候由于成本的原因又太过雷同,这是对城市风貌不利的两个方面。我们希望能在资本和创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就是尊重现实、尊重创作。如果能够相互尊重,那不管“看不见的手”还是“看得见的手”,都可以有所克制,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样城市风貌就会有新的提升。
我相信,资本决策者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假以时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建筑学和城市设计,共同追求建筑学的核心价值和规律,奏出和谐而有张力的交响乐。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