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李优:当代建筑师需直面时代命题

湖南大学2002级建筑学学士

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深圳市十佳青年建筑师

深总院(MENG)建筑创作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建筑学会创新产业园区委员会理事委员

深设协建筑专委会委员 

 

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湖大建筑学?

这和我的家庭有一定关系,姐姐和姐夫均毕业于湖大土木学院,与建筑学院老系楼隔路相望时,常见建筑系同学们身背画夹,肩挎相机,颇为羡慕,便建议我报靠建筑学。另外,家庭的兄弟姐妹中,也有几位从事工程建设行业的,比如桥梁、给排水、结构,可能觉得缺一个建筑专业,所以我报考了建筑学。

 

您觉得建筑学的学生时代和漫长的就业成长时期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常有同学提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角色”的转变。

在学校,老师更多的时候是包容你的想法,并协助你完成课程设计。在工作中,则要求你释放专业能力,解决专业问题,为社会带来创造价值。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社会需要什么?而不是我喜欢什么。职业建筑师需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建筑师与医生、律师非常相似,或决定生死健康,或左右社会公正。建筑师是城市环境安全和公平的坚守人,故我们必须学会自省。

 

能介绍下您的工作团队吗?

很幸运,我刚踏入社会就加入了深总院孟建民院士的工作室(目前所在团队的前身),一直工作至今。同时,深总院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院,而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平台,这两者塑造了我们既追求学术严谨,又直面适者生存的多元工作模式。

孟建民院士是极为开放、包容的职业导师。他对专业要求非常严格,同时注重创新和对年轻人的培养。在困难和机遇面前,他会鼓励你试一试、允许你错一错,并给你指导,提醒你总结。这一点在当下的行业环境中,显得弥足珍贵。时至今日,我仍在这个环境受益。

找和自己的特点匹配的工作环境、遇到一位愿意引导你成长的导师,是幸运且难求的。

 

您喜欢的建筑师是哪位?对您在设计理念和实践上有什么影响?

我个人并不是有明确风格倾向的建筑师,大家喜欢的,我也都挺喜欢。比如近邻的SANNA、安藤、伊东丰雄,远邦的福斯特、努维尔等,虽然国内的设计水平已有长足进度,但事实上我们仍在追赶、学习的阶段。

但我更钦佩中国当代建筑师中愿意融入时代,在现实中实践搏杀的佼佼者,是他们解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并树立了中国当代建筑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比如我最为熟悉的孟建民院士。他完全可以专注于自己的风格,演绎更绝美的建筑语汇和风貌,但实际上并没有执着于此,而是坚持在实践中回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命题:从文化建筑到医疗建筑,从大型园区到保障性住房,从城市总师到微空间产品,可谓孜孜不倦,是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缩影。

我坚定地认为中国当代建筑师的使命依旧是朴素而清晰的:回应人的真实需求,让普通人用上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房子;并重拾属于中国的建筑文化自信。

 

您觉得到目前为止,哪段实践的经历对您的启发和影响是最大的?

负责第一个重大项目对我来说影响很大。2012年,团队中标了深圳最大的科技园区,面积近两百万平方。很幸运,团队允许我尝试组织工作。

当时非常年轻,经验、技术积累都不够,过程中有很多教训,最大的体会是:“你永远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不要寄希望于万事俱备才开始尝试,尝试便是最好的准备。

 

您能简单介绍一个到目前为止自己最满意的建成项目或方案吗,在这中间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实现构想的呢?

我刚工作15年,还有没有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谈一个印象较深的项目:南京茂业中心。

在院士团队,我们有不少参与大型公建的机会,养成了“一切建筑皆有公共性”的思考习惯。因此,当偶然接到此项目时,我们就在找这个项目的公共性在哪体现,并花了很长时间去说服甲方改变商业策略,将传统的大百货商场体量进行拆解,增加街区和开放通廊,希望它能更便于进入、停留,且能掩映在梧桐的树影当中,并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复原民国建筑立面。

这一过程是纠结的:一方面,我们想追求建筑学层面上的“美”和“好”,会为帮市民争取了更多公共空间而欣喜;另一方面,也会担忧这种做法是否不利于甲方的商业成功。

这种在城市、市民、甲方利益之间平衡游走的状态,试图以一己之力实现皆大欢喜的武侠式情愫、以及对结果未曾可知的忐忑,是我最真实的心理写照。

 

您刚才谈到“公共性”。一些当代建筑师设计的建筑经常强调“公共性”,但是在实际运营的时候,一些最精彩的公共动线却被封了,“禁止”的牌子横在面前。似乎“公共性”这个理念实现起来困难重重。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

公共空间营造课题,国内外有很多学者都在做,但在理论之外,我个人认为:建筑师要避免“以我为主”的设计态度,公共性并不是一个建筑师而为的动作,它最终的营造者是公共性的本体:市民(使用者)。市民是否需要这种公共性,是公共性的本质来源,而真正的需求则需要进行精心发掘和体察。有时候,建筑师喜爱的公共性并非受到市民赞同。这两者似乎有一种相互引导、彼此教育的过程。

 

您是一毕业就去深圳工作,并已经扎根在深圳15年了。对此,我想向您请教一些看法。我感觉深圳并不能长期留住很多年轻人。比如我身边的一些同学,大家基本都是攒够了工作经验或者攒够了钱之后,就离开深圳了,流动性还挺大的。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我们未必一定要“留”在哪个城市。

我有很多更年轻的朋友,两年在深圳,两年在上海,后面又回来,然后又去武汉。这是你们这一代青年建筑师应有生活的态度:不断去尝试,避免被束缚。

来不来深圳,因人而异。如果本身性格活跃、喜欢挑战,深圳是挺适合的。但是如果你天生有防范风险的好恶,并且希望自己能够在某一个轨迹上有持续积累,我觉得深圳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你谈到在深圳留不下来的问题(比如房价),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不应找说辞去美化它,这对年轻人不公平。当更年轻的一代已经开始唾弃“最黄金的时间都围绕着一套房子在工作”的观念,当你们把这种观念从主流观念中剔除时,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从国外的城市化经验来看,这一天很快会到来。

 

您对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满意吗?

我们必须让自己觉得满意,唯有这样才能支撑你继续去寻找满意。

 

您是如何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的?

只有动态平衡,根据不同的阶段去把握好自己的精力投入。比如:没有孩子之前,全力去投入工作;有了孩子之后,你就必须抽出时间去陪伴他(她)。

再者,能帮你实现平衡的人,往往不是你自己,而是你身边的人。比如你的伴侣,你的工作团队,在他们的帮助下,你才有平衡的可能。

但我坚持认为:如果确实要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取舍,还是要确保生活状态。工作中很多点在人生中是会不断重复的,而人生当中很多点,是不能重复的,比如孩子第一次家长会:一生只有一次。

 

目前网络上常常说目前建筑行业处于寒冬期和转型期,在专业和行业上劝退的声音越来越多,请问您如何看待?

这是事实,不必粉饰太平。但是我有点不同的理解:行业并不是变差了,只回归了。

很多人会选择不再进入这个行业,这很正常。因为建筑师本身就不是大多数人的专业。未来从事这个行业的同学,必定会有好的素养、平和的心态及持久的价值观,职业的目标是让城市更美好、关注弱势群体,给他们造很多便宜的房子等等。

对于希望成为职业建筑师的同学来说,未来的五到十年反而是非常好的时间。

 

访谈的最后,能给年轻学子一些建议吗?

建议大家学时用功一点,玩时则开心一些。人生当中,非常难得有几年时间,只需要考虑学习和玩耍。为何毕业之时,我们会抱头痛哭?一方面难舍同窗,另一方面也是隐约知道这段奢侈的时光不再了。

走出校门,职业建筑师的道路向来荆棘与玫瑰交织,悬崖峭壁之后未必马上迎来光明坦途。但人们在你(参与)设计的房子中的欢声笑语,会支撑你勇敢地面对明天。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师访谈当代建筑师需直面时代命题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