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时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空间

 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是人类永恒的理想追求和向往,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词。在当今快速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只有更好地保护自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空间,才能引导城市建设走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把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引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

城市规划要给予自然应有的地位。以往城市规划多在技术性、方法性上下工夫,而对自然、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对人与自然沟通、联系的渠道重视不够,导致人与自然之间严重疏离。因此,要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引入人与自然和谐理念,既关注规划的技术性和方法性,又体现规划的人文性和自然性,并且给予自然在城市规划中应有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首先体现在规划和设计上,而后才能更好地实践在城市建设上。

城市建设要更好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城市建设绝对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要更好地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关系。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地进行城市开发和建设,尤其是城市规模的扩张,道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重大城市工程项目的建设,一定要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

城市管理要把自然纳入管理视线。在未来的城市管理中,要树立人与自然密切相连的思维,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统一纳入城市管理的视线,为相关城市管理问题的合理解决开辟一种新的视野。

加强人居环境建设

建筑要体现绿色设计。建筑是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绿色设计需要把建筑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把建筑看作是融入周围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而并非是孤立或独立的。建筑一定要依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特征,依据山体形状、河流流向进行设计,让人感觉到这些建筑就是这片土地与生俱来的,与那里的山水有着相同的概念,而不是很突兀地矗立在那里,没有那种别扭甚至格格不入的感觉。

展现公共空间的原始自然魅力。理想的公共空间应该到处有原始自然的影子,在远郊是大片大片的极尽张力的荒野地;在城市边缘地带,有更多的绿色和蓝色廊道,有水道、海岸线、山丘;在城市中心区甚至是最繁华的社区,有属于小环境的纯自然状态,从而构筑层次分明的生态空间。

考虑保留或重建一些动物的栖息地。一般认为动物栖息地只限于郊外的荒野地或人类活动影响不深的地方,而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实践证明,即使在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社区,也有保护或创建动物栖息地的可能性,对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保留一些荒野地,留出生物信道,形成开敞空间的合理结构,让人能够亲近动物,营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

建设符合生态美学的城市生态景观

树立和谐之美的理念。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和谐是一种美,和谐可以产生美,和谐之美是一种最朴实、最具有持久力的美。因而,营造理想的生态空间,一定要树立和谐之美的理念,大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小到具体的公园、绿地都要尽可能体现和展现和谐之美。

重视城市空间均衡。过分高度密集的城市布局不仅容易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也不符合生态美学的要求。因此,要尽可能拉开布局,通过绿带、绿网、绿色空间的营造和建设,合理地间隔各城市组团,使城市看起来疏密有序、不拥挤、不杂乱。

重视廊道建设。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中被大量广泛地应用,廊道不仅能很好地完成生物保护、防洪、文化遗产保护和体憩等生态功能,而且廊道的线性空间特征,也可以很好地被用来作为各个景观和生态区域的联系,从而加强城市整个生态景观区域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加强生物多样性建设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应以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为代价。在营造理想的人类栖境中,要尽可能使城市化过程在某些环节对景观、群落、物种或种内遗传多样性有增益效应,不因城市化而使原来自然界的景观和物种遭到破坏或减少,丰富城市的生物种类及遗传类型。

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在动物的存在以及为自然界所贡献的丰富性是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体现,每一种动物的消失都会让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损失,必须从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高度来保护动物以及它们的栖息地。

保护珍稀野生植物。野生植物同样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能忽视的组成部分,是构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城市建设中,要保护好城市的古树名木,要尽量避免出现因建筑设计不周对古树带来的伤害,采取建筑避让等措施,力争保留树木生长的良好环境。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