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厉以宁: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怎么走

网络配图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是初次分配

另外,中国当前要做的就是收入分配制度要重新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在哪里?应该在第一次分配,因为第一次分配是根据市场基础进行。中国为什么要对土地进行第一次分配?四个理由:

第一,农民没产权,不确定他们的产权,没财产收入,农民当然会穷。

第二,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受雇方和雇佣方双方地位不对称,在不对称的情况下出来打工的农民,就处在弱势地位,而雇用他们的大企业是强势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改变双方的地位。在西方国家,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靠工会组织,工会能够保障低收入者的利益。中国到现在为止,你见过工会替农民工去要被拖欠工资的吗?还得写信给总理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要改,真正让工会发挥作用,让农民工也参加工会。

第三,个体农民或牧民卖奶制品或蔬菜水果等,是弱势,在农贸市场摆摊位、上门收购也是弱势,因为采购商和大超市才是强势,定好价而不管你要不要,这就造成收入上的不平等。在荷兰等国有农民合作社,农民一组织起来力量就很强大,用自己的车队、船队、仓库再加上自己的码头,直接运到国外去卖,哪个大城市价钱高就卖到哪里。中国的农业合作社刚刚建立,还处在很弱的阶段,一定要走联社的道路,这样农民的谈判力就能加强。

第四,中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人均教育支出农村低,城市高,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房屋好、师资力量强、设备齐全,农村呢?学校很差,这就造成一种职业世袭的体制,农民工的孩子初中毕业以后,升高中的录取率很低,进大学的就更少,所以大部分农民工的孩子还是农民工,孙子将来也可能是农民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都需要改。这都是初次分配的问题。

二次分配也重要,也需要调,怎么调?主要是靠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比如在西方国家施行多年的福利政策,一次分配不足,就靠二次分配补,一次分配后有差距,通过税收、补贴、福利待遇等,二次分配就把差距缩小。而中国不是这样,中国城乡两种户口,很多城市工人能享有的福利农民工享受不到,比如城市职工可以是公费医疗,农民工是合作医疗,合作医疗还要交钱,一次分配有差距,二次分配还扩大了差距,全世界没有的,真的要改。一次分配重要,二次分配也重要,但二次分配的重点应该是加快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人的城镇化是当前城镇化的主要问题

城镇化过程现在正在进行中,人的城镇化是当前主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升级的问题。人的城镇化以生活质量提高为主,人要进城,就应该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对城市也有好处。现在国内的大城市普遍施行积分制,在城里居住,什么条件可以加多少分,比如学历多高等等,这都是有用的,但问题很迫切。

我们在上海调查,现在与过去的情况不一样了,熟练技工和骨干工人都是农民工,进城20年,现在留不住了,上海的竞争对手是苏南、浙江的一些城市,工业在发展,急需技术工人,到上海去挖人,而且给他们当地户口,可以把孩子也带来,于是都去了。上海就着急了,技术工人跑了还有什么效率可言,所以推出积分制,要解决问题。但是光积分制是不够的,还要一个区一个区改,条件成熟就改,让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融入城市,但配套的资金是一个问题。

我们在一个普通的小县城调查,一个农村户口的农民工要转为城市户口,公共成本是10万块钱,全国的平均数比这个要多。人民日报今年8月份登出来,全国平均的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公共开支13万块钱,从哪筹这么多钱?所以这就是下一步城镇化过程中为了提高人的质量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双重改革经验,体制转型加上发展转型,为全世界做出了贡献,因为很多国家也正在走城镇化道路,不能只考虑到发展转型,也要考虑体制的转型。尽管他们的体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但是有很多过去传统的收入也应该考虑在内,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研究步骤。中国经济学家关于这一方面的问题,在国外发表的文章很少,国内有大量的调查报告、论文、著作中。中国也在为世界的经济学做贡献,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能够双重转型成功,其中有中国经济学家的一份。我先谈到这,谢谢大家。

靠卖地维持地方财政的老路不能再走下去

观众提问:现在地方政府负债非常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型城镇化的资金该怎么解决?

厉以宁:这是当年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因为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财权和事权是不对称的。中央的财权多,而很多事情是地方做,地方又没有钱。我们有一句流行话:中央请客、地方买单。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需要改。这里顺便讲一下,有一种说法,要实行小政府、大市场就行了,是不行的,小政府大市场这个提法就不准确,因为市场跟政府的关系不能用大跟小来分。在任何情况下,政府的工作人员人数在全国人口的比重都是小的。有人说,是强市场强政府,这个“强”也不行,所以我在我的文章里用的是“有效市场,有效政府”。

有效政府,就是政府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有效市场,市场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这就行了。政府能够做的,市场也能做,就要给市场;政府该做的就是市场做不了、做不好,比如刚讲的收入再分配,这政府就应该帮助。这样才能够摆正市场跟政府的关系。

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钱的问题。城镇化的经费问题,就要加快财税体制的改革,既然要让地方做这件事,他就应该有相应的经费。现在的分税制的比例是1994年有的,实际上就到省为止了。还有省跟下面的地级市的关系,地级市跟县的关系,都不明确,依靠什么?依靠讨价还价来定,几次谈判才定的标准,都要改掉,不规范。另外,地方应该压缩经费,中央也应该压缩经费,把钱用在更有效的地方。

我们要学习国外的经验,我的文章中谈的比较多的是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经验。因为西欧国家的城市化在19世纪末基本定型,美国在20世纪初年也定型,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城市化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展起来的。它们是以城市为单位,建立城市公共建设基金。机构要怎么建呢?地方财政出一部分钱,各大金融机构出一部分钱,把架子先搭起来。架子搭起来就发行公共投资基金券,利率比银行存款高、比国库券高,你来买。每个项目的钱怎么花,全部公开化,市场运作。比如这笔钱这个基金券出来,是为了建自来水一厂,那个要建第二电厂,或者建公共服务设施,所有这些都是一笔项目,买后可以转让,也可以分红,还有固定利息。而且,效果是好的,为什么?因为它是市场化运作,除了非常必要的项目,大规模环境的治理,这些政府应该投资的就要投资,凡是属于企事业单位性质的,如自来水厂、电厂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建,这样就可以省掉一大笔钱。在中国,总有办法能够建,但是现在的路是不能走了。

现在有两个路走,第一个路子卖地。卖地以前采用过,的确帮地方政府解决了一些困难,但是现在怎么样?没那么多地,怎么卖,卖完后又怎么办,所以要改掉。改掉以后政府仍要花这么多钱,怎么办?向银行借债。地方债务中6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到80%,都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将来又不能还,变成坏账怎么办?这是蕴藏着金融风险的。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想办法,对于长期的债务,应该采取了断的形式,把它折扣成由中央担保的地方债债券,地方债券不是短期贷款,可以再试行。中央不要任意为地方债务兜底,因为这是不规范的。现在是跑项目,将来会是跑债务,这个应该规范化来运作。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城镇化新农村改革土地改革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