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建筑师还是要回到对“人”本身的关注
来源 2025-07-18
袁 野
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中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袁野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清华大学建筑学设计导师、安徽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RIBA特许注册建筑师。袁野博士带领团队长期深耕体育观演和博览教育类公共文化建筑设计,曾荣获多项国内外大奖。近年来在可持续建筑与城市及生态乡村建设领域进行持续探索和实践。
请您介绍近一年来您带领团队完成最满意的作品?
袁野:
建筑师最满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个
这两年对我来说最重要的项目应该是位于黑龙江中俄边境的黑河中俄文化艺术中心,这个项目是一个包括剧院、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文化综合体,为黑河市民营造了一个开放的城市公共舞台和文化地标。这个项目在疫情之前就开始设计,历经五载,是迄今为止我经历时间的最长的一个项目,投入心血也最大,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户外景观建设,年底前应该可以建成使用。
整个过程很不容易,中间很多波折,一言难尽。一个大型公共项目的设计和建造过程确实考验建筑师心性,面对的不只是外部多方的压力,各种意见,各种不可控,不停修改,还有自己内心的挣扎。有的时候要完全独立的做出决断,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不过,每次去现场,看到建筑从最开始在大脑中的孕育到慢慢成形,长成你当初想象的样子,那么气势恢宏的空间原本只存在于你的脑海中里,你把它画出来,然后竟然成为现实,作为建筑师,还是能够体验一种神奇“造物”的成就感。
乡土实践的启发和领悟
还有两个小项目我也很喜欢,都是在乡村。一个是江西萍乡武功山袁水河畔的“弗舍山居”,这个名字是民宿的主人,也是我的一个朋友起的,有点禅意。不过我更愿意叫它“熊岭山居”,因为是建在老宅后面的熊岭山坡上的一座民宿。这让我想起赖特的流水别墅是建在宾夕法尼亚洲的“熊跑溪”上,也被叫作“熊跑溪住宅”。建筑很小,只有不到五百平方米,十间客房。基于对自然环境、地方文化和乡土情感的高度尊重,最终效果呈现出一种我梦寐以求的“质朴”特征。我在这里探索并建立了建筑与风景、新建筑与老建筑,还有现代和传统的对话。
我喜欢这座小建筑,他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呈现出一种美学上的惊喜,一种独特的地方品格。更重要的是这座小建筑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是建筑师和业主一家以及很多合作者共同造就的。它承载了众人的梦想,所以这座建筑是有灵魂的。
另一个小建筑是在浙江诸暨,西施故里,一座乡村住宅的加建,我称之为“同一屋檐下”,因为是在城里工作退休回乡的哥哥在弟弟住宅旁的宅基地上加建的住宅,新老两个建筑合二为一,成为一座建筑。我曾将这个小项目作为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放式教学的题目,让大三的同学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结果他们做得特别棒,也给我很多启发。我接手设计时,建筑的地下部分已经完成,所以平面几乎没有动,但我在平面中植入一个天井,源自传统浙江民居的天井,用以促进自然通风和采光。支撑屋顶的是一套钢结构和浙大肖岩教授的专利竹材梁架体系组成的屋面系统,屋顶覆盖晶硅和碲化镉太阳能光伏板用于发电,每年大约能发五万度电,自发自用,余电并网。目前正在做一套储能系统,把多余的电储存起来,用来给电动汽车和电动农具充电。屋面下的顶层是一个木屋和大露台,我称之为第五空间,为乡村住宅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生活场景,与整个住宅周围的乡土自然和人文景观一起,建构了一个未来乡村的图景。所以,这个项目虽然小,但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激发了我们团队在清洁能源革新背景下对中国未来乡村发展“新小农经济”模式的持续探索。
请您分享近一年来您的团队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一件比较有趣的和令人欣喜的事?
袁野:
今年我们团队最开心的一件事情是我们终于搬入了全新的办公空间,实现了在一个充满阳光的空间中办公,每天可以听见鸟叫,还有一个自己独用的庭院,这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渴望,这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是难得的。
我们一直在寻找理想的工作场所,我们工作室搬了很多次家,从最开始清华大学门口的创业大厦搬到了东升大厦,后来又搬到五路居的玲珑天地。我甚至还写了一篇文字发表在工作室的公众号上,描述这个不断“寻找”和“发现”理想办公场所的过程,而目前这个地方是最接近理想的。这是一个有“场所精神”的场所,这里面有光,有风,能听到风吹树叶的声音,可以听到鸟鸣,像奏乐一样,是我们工作的背景音乐,还经常有鸽子或者喜鹊会落到我的窗前。我的小伙伴们把这个空间拾掇得很有情趣,户外庭院种了很多植物,有丝瓜、葫芦、石榴,还有一棵葡萄树。这是我们工作室的韩雪,她们家是延庆的,她家里种了葡萄树给移植过来的。葡萄树给我很美好的回忆,因为我童年的家里也有这样尺度的一座小庭院,也种了一棵葡萄树。这个庭院在六层,因为上面还有一层,这个建筑一共七层,感觉很像一个空中的四合院,尺度感很舒服,我们会在庭院中搞一些小型的活动,希望能充分地利用它。我们是想建筑师搞创作需要一个很好的环境,能够和自然接触,它会激发人的创造力,我们做建筑设计,我们内心深处是相信环境可以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觉得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对于我们小伙伴们做设计是非常理想的。我和伙伴们说,这回我们终于可以“坐井观天”了!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情!
请您分享近一年来合作比较默契的甲方提到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建议?
袁野:
甲方给出的最具启发的建议——就是不要太听甲方的建议!
好像很矛盾,其实是一个常识的回归,也是作为甲方的人间清醒。建筑师和业主之间应该是一个相互认可和相互成就的共同体,但建筑师作为专家,作为建筑的创作者和技术的实现者,是项目成败的关键。举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你去医院看病,会给医生很多建议吗?他会听你对病情的讲述,也会听你的诉求,但判断病情和开方子抓药,医生会听你的建议吗?这是他的专业,不是患者的专业。如果医生是在你的建议和判断下开方子,你还会信任这个医生吗?律师也是一样,你请律师帮你打官司,如果他对你言听计从,你觉得自己付出的律师费值得吗?
我想建筑师和业主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类似的行业逻辑。
反过来建筑师对自己的专业判断缺乏信心,过于听从甲方的意见,甚至无条件地服从,丧失掉专业的底线和尊严,最后只能设计出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平庸的建筑,更不会得到业主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我也给甲方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建议:为一个投入巨大资金建设的项目来说,选择建筑师肯定是一件十分慎重的事情。要知道,在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重要的项目,甲方选择建筑师是要通过一套比较严格的推荐和筛选程序的,而不是通过低价中标或者靠什么特殊关系就随便拿到项目。真正有智慧的,同时也对自己项目负责的甲方,都是要提前做认真仔细的考察,并听取相关委员会的意见,还要投票,最后决定项目的建筑师是谁。也不是谁有名就选谁,建筑师的相关项目经验,行业和社会评价,以及风格和气质还要适合这个项目。而一旦决定了,那他就要尊重建筑师的专业判断和意见,尊重建筑师的智力劳动和成果,否则费那么大劲儿选建筑师干嘛,你直接自己雇一个画图员让他按你的想法做不就完了?
您对团队的发展有哪些规划?对建筑师的发展有哪些期许?
袁野:
核心的团队保持在一个足球队的规模就够了。
虽然核心团队的规模不大,但我希望团队成员具有多样化的学科和文化背景,有差异性,比如像我们工作室这里面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是从海外留学回来,还有国外背景的建筑师,虽然人不多,但很精,而且每个人都能各显神通,具备打造高品质原创作品的能力。另外我计划对团队进行持续的内部培训,加强专业性的同时,也希望形成更为鲜明的工作室文化,尤其是价值观要统一。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团队生存和发展寻求和挑选高品质的项目,遇到认同我们理念的业主,和能够发挥我们专长的空间,让大家的投入和回报能够平衡,这样团队成员在心理上对工作室也会更有归属感。
建筑师还是要回到对“人”本身的关注,包括对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注,而不只是关注工具和建筑外在的形式。我们设计建筑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初心归根到底还是为“人”服务。AI很强大,而且会越来越强大,但如果建筑师因此忽略甚至忘记了为“人”服务的使命,那这个职业的未来就危险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