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赵海鹏:行业的命运终究只能靠建筑设计行业自己把握

赵海鹏,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航国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民航建筑院院长,199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

 

Q1: 这些年都在忙什么?

都说人生总是要心向诗和远方,可是如今,努力不那么只顾着眼前的苟且,显得格外艰难了些。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我所在的国企设计院的任务依然要求必须保持增长,任务难度越来越大。

2020年至今,经济转型,增速放缓。叠加疫情影响,建筑设计行业身在其中,市场萧瑟,僧多粥少,内卷愈演愈烈。不久前重庆某项目投标,据说带方案的资格预审阶段有三百多家设计单位竞争,大家一片哗然,业界成本远大于项目价值,令人不免唏嘘。

我和“我家领导”都是建筑师,她在民营设计公司,此前多年都比我收入高,直到这两三年,我才又有了时不时给她转账的待遇。而院里,为了高收入和蹂躏设计院的快感而跳槽去地产公司当甲方的员工似乎少了。听院校的教授们聊到:曾经雄踞C位的建筑系招生分数大幅下降,还常常招不满,男生比例也大幅下降了;建筑系毕业生的就业不再那么容易,去北上广深的不再那么拥挤,选择去设计院的少了,而跨界转行的多了……婉拒了一双又一双渴望的眼睛时,暗想着娃娃们十年寒窗后而不知去处时,他们和父母们的焦虑,不免有些怀念前面那如火如荼的二三十年。

在公司,十几年前我们这一茬儿建筑师努力促成建立的建筑图书馆,如今人迹罕至。时代不同了,可能年轻的建筑师们如今更愿意盯着电脑和手机汲取专业信息吧。我平时总在公司内的建筑师微信群里发各种建筑公众号的帖子,基本上得不到多少探讨的回应,不像中了标发红包秒光的热闹。不过,我们院的方案创作,在总院公司例行的年底评奖中成绩还不错。偶尔在电脑里回顾那些方案,还是会一时间短暂忘却俗世的艰难与烦恼,觉得这个专业依然还是挺不错的。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是个数千人的国企,下设多个主营领域各有专长的设计院。我所在的民航建筑院脱胎于2009年成立的民航院,专注于民航通航市场的十年发展,民航院的业务完整涵盖了从工业到民用、从飞行区到房建工程、从咨询设计到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的全维度业务,从军到民,从境内到海外,实现了咨询设计年产值从几千万到五六个亿的跨越。

术业有专攻,公司为了强化以专业化能力和服务为核心的发展,前年将这个民航院裂变出了以服务于航空公司生产设施服务为主的民航工程院、从事机场飞行区设计的机场院和我目前所在的民航建筑院。自此,我于知天命之年,再一次开始“创业”。当然,我的这个“创业”未免自我吹嘘——依托于公司悠远的历史积累和国企的平台价值之上,无非是在新的起点上完成新的使命任务而已。

民航建筑院,应该解读为“民航+建筑”院,聚焦于民航通航领域内的各类建筑作为品牌主题,然后在“港产城”域内寻求广泛多元的发展机会。其中,航站楼,尤其是枢纽、干线机场的大型航站楼和综合交通枢纽,是我院钻研和拓展的核心建筑类型。

之前的二十年,大大小小的航站楼也做了不少。但是在枢纽、干线机场的大型航站楼方面,尽管曾经在当年的首都机场T3、青岛、长沙、西宁、桂林机场等竞标中都入围,却均失之交臂。我院在2020年独立后,在大型航站楼业绩上取得突破,就成了决定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挑战。一口气中标了太原、南昌和深圳机场东枢纽等多个干线机场航站楼,和通化、徐州机场支线航站楼及其它项目。

Q2:最近有哪些思考?

今年是我担任院长的第五年,与之前做总建筑师身份的副院长时相比,思考事情的广度和深度有所不同。草图是很少画了,连CAD都难得打开了,每每以建筑师身份自诩,与其说是得意,不如说是遮羞。

建筑师,长于团队协作,长于与市场打交道,长于与人互动为人设想,长于寻求多变的输入条件下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或许是注定要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责的。但是游走于浪漫感性的设计情怀、冰冷理性的管理思维、温情的人文关怀、残酷的市场竞争和严肃的社会责任之间,得到还是失去,这始终是个问题。

我国目前,建筑设计这个行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建筑师的尊严和价值在匠人的辛劳中载浮载沉。曾经熙熙攘攘的红火市场如今逐渐成了红海、紫海甚至黑海。尽管如此,行业的命运终究还只能靠建筑设计行业自己把握。

设计行业内一直没有停止思辨和探索。不断提升软硬综合实力,努力在产业链中上移的有之;积极合纵连横,拓展商业模式的有之;在专长技术领域或者拥有市场资源的地域深耕细作,努力挖掘价值的有之;当然,猥为稻粱谋而低价竞争的,难以为继而停工停薪乃至裁员的,也有之。

在市场繁荣、项目饱满的年景,设计院相对重视通过管理效率提升,充分调度人力资源,来消化繁重的生产;通过流程管控来控制质量,消除风险。而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设计院为了生存,或许就会更重视对市场营销端的投入。在供需之间,市场无形的手在起作用,大浪淘沙之后,终归会建立新的秩序。我当然希望,我们是幸存并发展壮大的一个院。无论何时,以优秀的专业团队、强大的竞标能力和向客户提供优质全过程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面向市场;以科学的管理、良好的薪酬和专业而温情的文化来维系稳定的人才队伍,都是作为院长所持续面对的挑战。

衷心祝愿,一两年之后的咨询设计市场再度红火起来。但是看着窗外密密麻麻、高低错落的城市建筑群,或许,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下,建筑师们更需要的是秉持那份热爱的专注与坚持吧。

Q3:上一次建筑考察是什么时候(含海内外)?

当年为了开阔视野,公司每年都会派几批以建筑师为主的团队到发达国家考察城市和建筑。后来可能是由于对公款使用的谨慎,基本中断了。当前的疫情、国际局势之下,我们以发展中国家市场为主的海外业务也受到明显影响。好在,发展至今,国内的优秀建筑作品层出不穷,再加上信息时代的便利,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案例倒也目不暇接。

我坚信,中国人终究还是要大步走向世界的。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师访谈建筑师赵海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