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陈颢:客观记录存档的责任心

陈  颢

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马德里理工建筑学硕士,师从Alberto Campo Baeza。曾跟随摄影师铃木久雄(Hisao Suzuki)工作学习,在世界各地进行建筑项目拍摄。曾任直造建筑事务所项目建筑师。

目前日常工作分为两部分:帮助建筑师表达他们的建筑设计作品;以及个人创作,用来表达自己。

Q  你认为“优秀建筑视频”有哪些评判标准?

A  我对建筑摄影和建筑短片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我的出发点并不是想把照片或视频本身拍得赏心悦目,而是希望把建筑和城市和自然的关系,把空间、尺度、光线、材质、氛围、与人的关系等等这些要素客观地记录下来,表达清楚和完整。

我在读硕士时学习了很多西班牙现代建筑的经典案例,大多是他们佛朗哥独裁统治完结前后涌现出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被很好地记录归档。每个项目几张或者十几张最能说明问题的照片,呈现出的样貌跟我实地参观的感受基本一致。

国内正处在一个设计和建造蓬勃发展的阶段。我觉得不管是建筑摄影还是视频,都要抱有一点客观记录存档的责任心,成果不要和现实相距太远。让后来人在学习研究这段时期的时候,有踏实的资料可供查阅。

Q  什么是你个人在摄制中重视的创作原则?

A  我会避免使用过于广角的镜头,因为那样会使空间看上去比现实宽敞,传达错误的尺度信息。也会使透视变得夸张,像是在极力自我展现,不优雅。

我通常不会去寻找特别刁钻的、普通造访者不会去到的角度来观察、拍摄项目。

音频方面,我倾向于使用现场真实的声音,而不是用音乐。真实的建筑体验是多感官的综合体验。视频相较照片,除去增加了时间维度,很重要的一点是对现场的听觉信息也可以有所记录表达。在现场声音不是完全不可用的情况下,我不太想让音乐替代现场声音,或者与其并置。念书时我经常会去旅行看建筑,建筑短片用音乐,这给我的感觉有点像看房子时戴着耳机。当然音乐如果选的好,可以起到铺垫情绪、烘托氛围之类的作用。但我个人对建筑摄影和短片的操作态度又都是比较克制和冷静的,从这个角度也并不希望特别情绪化。

Q  拍摄前会做哪些准备工作?与建筑师沟通时需着重了解哪些信息?

A  对于项目的理解,至少要看一遍图纸、效果图和现场照片这类资料,对项目的基本信息有所了解。通常都会和建筑师有直接沟通,主要目的是了解一下从建筑师的角度,他希望在这个项目上实现些什么想法。有条件的话会跟建筑师去项目上走一圈,现场直接沟通。

现场拍摄的准备,需要实地感受一下项目,观察自然光方向,室内空间和自然光的关系,人工光的布置和效果,周围环境有哪些是可以利用的、哪些是需要回避的。以及跟使用方进行一些配合方面的沟通。

Q  “创作者的独立表达”与“对建筑的捕捉呈现”,常被视作建筑视频的两个重要性质,你认为此间是否有冲突?你更侧重哪个,或如何结合二者?

A  对我而言不存在冲突。我是把业务(帮建筑师表达作品)和创作(个人项目,表达自己)分得很开的。在前者中,我并不希望强调个性化的表达,我甚至希望能使自己消隐,只是单纯地记录和表达项目,若干年后能成为可靠的档案资料。但坦率地说,想要完全抹去自己的痕迹是不可能的。对建筑的理解、对光线的选择、对尺度的把握······即使我不想形成一种个人风格,而是怎么有利于表达项目就怎么操作,这些底层的判断还是会被感知到的。

Q  目前在视频创作中是否有集中探索的风格或拍摄手法,能否展开谈谈?对个人未来的视频创作有什么样的目标?

A  当下并没有。视频目前既不是业务,也不是创作媒介。我能理解从建筑师的角度,做个项目太不容易了,对看重的项目希望尽量多地记录。从我的角度,我希望更加广泛地记录这个阶段的优秀设计,而不是在一个项目上花过多的精力。

Q  最后,能分享一个让你印象较深的建筑视频吗?

A  我很喜欢杨德昌和侯孝贤的电影中面对一个场景,站在一旁静静观看的感觉。

前阵子看了一些巴塞罗那的Nihao Films给最近几届密斯奖的shortlist作品拍的短片。从短片本身我推测导演是电影/纪录片背景,可能有一个建筑学背景的顾问。我觉得他们把人物采访(包括建筑师和使用者)融入得很好很自然。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摄影陈颢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