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周平:某些“失控”下的效果更好
来源:网友Puddin_Head投稿 2022-07-11
青山周平,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主持建筑师
Q1:这几年在忙什么?
这几年我更多地对几个方向的实践比较感兴趣,包括小空间改造、共享生活方式、开放性更强的项目和城市与乡村更新。小空间项目其实我一直在陆续参与,像早期的南锣鼓巷大杂院改造,一直到去年完成的深圳窄酒店,在这类项目中我们更加关注对于空间的立体与动态运用。当然它背后暗藏的一些老城区改造的社会意义,也帮助了我们在思维方式上的提升。
胡同的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个时代的矛盾也体现在住宅模式上。这种灵感的来源,使我们开始探索能够打破传统生活方式的新型模式。比如我们在做的盒子社区,既是一个设计作品,也是社会实验,是理念层面的东西,一种共享型的生活方式。这种概念并不局限于老城区之中,比如阿那亚的唐舍酒店,我们通过立体街区的概念,对空间的高低错落完成了探索,这也是一种“共享”。
由此可见,虽然这是几个相对独立的方向,但它们还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比如“盒子社区”里也有开放的理念,我们希望让住的人自己安装盒子,而不是让工人按照施工图来做。这种“放弃”,近似于让建筑师手中的权利“失控”了,但我们确实在一些实践中发现,某些“失控”下的效果更好。
Q2:最近有哪些思考?
同样的回答,可能还是前面那四个方向,却有一条可以贯穿其中的主线——现在的时代需要新的共同体机制,以及支撑这种新共同体的空间。互联网、虚拟空间、全球化、环境危机、疫情、web3.0/虚拟货币等分散技术层出不穷,新的社会条件自然带来了很多新的社会矛盾,也正因此,我们需要新的共同体机制和与之相合的空间。
每一个时代有不同的共同体机制和相应的空间,不同时代的建筑师也需要对时代的变化做出回应。这或许不是一个绝对定义下的回应,但我们的角色演变却是必然的。作为建筑师,我们需要关心“空间”要以什么样的形式,满足当下的时代和现在的人。
我们今年开始尝试突破建筑师传统的工作模式,以前更像是单方面的服务业模式,甲乙方的关系。我们以全新的身份——运营者的角度,加入到项目之中。自己改造并且运营胡同之中小的共享生活空间,自己投资盒子共享社区,自己试着做一个家具品牌,等等。我们相信这样一种跨越传统的姿态和动作,可以让建筑师与社会的联结更具质感和韧性。
Q3:上一次出境考察建筑是啥时候?
护照上最后一次出境考察建筑的时间是2020年1月31号。之后一直没变了,希望今年有新的出境考察机会。
作者简介
青山周平
1980年出生于日本广岛县,2003年毕业于大阪大学,2005年获得东京大学硕士学位,2005-2012年间工作于SAKO建筑设计工社,2012 年应邀成为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2014年在北京创立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要代表作品:阿那亚”味从山海甜品店”“1402咖啡厅”“唐舍酒店”“% Arabica咖啡”上海建国西路店和成都宽窄巷子店、昆山计家墩“江南半舍民宿”、承德“森之谷温泉中心”、杭州天目里“失物招领生活提案店”“house vision 探索家 400盒子的社区城市”“苏州有熊文旅公寓”和北京隆福寺“木木美术馆改造”等。
其作品曾入选过众多全球最权威的奖项并获得荣誉,如美国Architizer A+Awards餐饮类别Winner、美国建筑大师奖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服务类空间Winner、英国餐厅和酒吧设计奖Restaurant & Bar Design Awards最终名单、英国著名设计媒体Dezeen主办的Dezeen Awards最终名单、Award360°年度最佳品牌空间、IAI全球建筑设计最佳设计大奖和银奖、日本商业环境设计师协会评选的JCD DESIGN AWARD BEST 100大奖、中国建筑奖WA居住贡献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居住建筑类)。曾在《北京青年周刊》2017年度人物评选中荣获 “年度设计师青年榜样”,并被评为40 under 40中国设计杰出青年,后又被《第一财经》评选为2017年度中国最佳国际创业者Brilliant 20。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