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举:为城市发展找到内生动力
来源:网友my闪闪投稿 2014-03-05
泛华建设集团董事长 杨天举
“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的重要议题。很多房企也将这一历史机遇当做房地产变革的契机,纷纷提出从“传统房地产企业”向“城市发展商、运营商”转型。
然而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市二元结构到底怎么破题?区域发展如何均衡、协调?
依托资源禀赋寻求差异发展
去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发展大城市群,我的理解是发挥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根据他们的资源禀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文教育以及人文结构等,来找到这个地区的特色产业特色经济。” 杨天举表示。
事实上,作为城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运营商和投资运营商,泛华建设集团为多个城市做了策划、规划、融资、开发建设,到运营,都会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要素禀赋来指定方案。2013年9月,泛华建设集团与句容市就句容“智慧农业谷”项目正式签署投资合作协议。
“句容在苏南属于欠发达地区,但在中国也是个发达地区,它的农业基础特别好,自然景观特别好,如果去重复走苏南地区的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我认为不是一条科学路径。”杨天举透露。于是,泛华建设集团提出在此打造国家农业公园。
据了解,“句容•智慧农业谷”选址于句容市后白镇,泛华与句容市致力于以后白镇为重点,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综合示范区,打造“美丽中国•苏南后白”特色风情小镇,并申请列入国家发改委中国小城镇改革试点。
城市间应转“竞争”为“竞合”
无疑,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有声音担心,城市间的合作会否那么愉快。尤其是当前的一些区域经济合作,包括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仍存在不少恶性竞争现象。
对此,杨天举主张站在城市竞合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的发展问题。他认为,城市间应该由竞争关系,转变成竞合关系,跳出城市谈城市,互相在交通上、物流上、产业投资上互动,在人员上互补,这样才能和谐发展,才能合作共赢。
“其实,新型城镇化更多是怎样把内生增长的方式,解决这个地区的内生增长动力源。”杨天举表示。而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结合,涉及到科学的规划,涉及到人口如何聚集,土地如何集约,涉及到环境和生态如何打造。
因此在杨天举看来,房地产与新型城镇化并不矛盾,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互动。“通过产业的构建解决地区的内生增长方式,而产业的发展能聚集人气。这样就会有人来居住,有人居住就一定会产生房地产。”
基于此,泛华建设集团还提出了 “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其中一个创新点,就是如何提高城市的竞争能力,如何研究城市的聚集力,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城市的聚集理论模型。
农村首要改变的是生产方式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发布之后,很多人都记住了这样一句话:“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无疑,如何实现城乡统筹,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课题之一。
杨天举认为,探索城乡统筹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融合,怎样使得农村更繁荣,农业更增效,农民过上好日子,关键在于解决城乡统筹的核心问题——土地流转、土地适度经营问题、农民的进城后的保障问题。
他进一步分析到,只有生产方式的改变,才能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只有让农民的土地更集约,土地能够适度规模、适度流转,享受到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才能让农民享受到现代的生活方式,才不至于被迫上楼。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后,第一产业得到了发展,找到了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同时打造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能带动适合这个地方的第二产业的发展。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之路。”杨天举表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