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黄锡璆:医院建筑设计的巧与妙

“在建设高潮中,我国业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规划师和建筑师,而我从事的医疗设施规划与设计,领域相对狭窄与单一……人的一生经历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医疗设施的建设。我国建设小康正进入攻坚阶段,2020年我国将建成小康社会,医疗设施的建设大有可为。……我虽年已过七旬,但我愿意脚踏实地与广大同行一道继续前行,不断进取,为改善我国的医疗设施面貌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黄锡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感言。

黄锡璆对公共建筑特别是医院建筑的平面布置和空间组织做了革命性的变更和创新,提出矩阵排列、庭院格局、畅顺交通等理念和手法,最大限度地使医院建筑与大自然亲近和谐,最大限度地使医患感受亲情和温暖,广东佛山医院、北京301医院扩建工程成为黄锡璆医院建筑的经典之作,也使医院建筑设计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随着黄锡璆的获奖,也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建筑设计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许多省市已经或正在建设大量技术含量极高的医疗建筑,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不同于大多数公共建筑的是,医疗建筑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设计类型,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医疗建筑如何才能持续满足不断变化的医疗技术?如何才能更人性、更智能、更安全?黄锡璆的设计自然有其巧妙之处。

功能之巧

医疗设施在文明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宜居环境,发展宜居城市和宜居社区的发展进程中,完善健全的医疗保健体系与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医疗机构,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样,医疗建筑的更新建设,医院的改扩建或流程再造更是医疗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医疗建筑的更新建设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然而,在黄锡璆看来,“医疗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分阶段,而不是一次建成的。医院设计往往依据总体规划,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或工作人员考虑不周,致使总体规划有所欠缺,导致他对后期的更新建设产生了障碍和制约,使得后期工作相当棘手,甚至颇费心思,无从下手。”

当然,影响医院更新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必须要遵守其基本的准则。运用并符合先进医学与技术及医疗服务模式的新发展来满足当地医疗服务功能的实际需要,比如在总体规划中采用医疗主街、方格网交通模式、半集中式医院建筑形态,科室布局多以不同形式的生物洁净手术部,组团式多通道医学影像部,分级分区急诊部,开放空间化验室,医院物配中心等,并要配以新技术装备如污衣传输、中央除尘等等。要改善和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其医学模式要从单一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要构筑安全可靠的医疗设施,医疗设施的结构与非结构体系的安全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反应能力受到考验,因此必须将安全医院概念发展提升,301医院西区采用的减震垫,这一隔震防震技术为我国医院首例。

就当下我国的医疗建筑设计的功能水准和建造水准与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是否有差距呢?对此,黄锡璆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发展很快,通过这几年发展医疗建筑的规模,建筑的质量和实际的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不得不承认,我们建设的速度是很快的。但必须指出,其建设速度和规模包括建筑的程序还不是很科学,另外,我们在研究提升方面还有些欠缺。为甲方提供的建筑设计要考虑业主用户的使用功能,不仅仅是建筑的造型,建筑的“外套”。更重要的是做医疗建筑设施,这方面虽然已经从国外学习借鉴了包括循证设计在内的先进理念,并且我们自己也做了不少设计进行推敲,但我觉得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我认为现在应该是学校,研究所,设计单位包括开发商等多方进行合作,相互启发,多专业研讨。

诚然,功能和造型之间的关系,完善解决功能是前提,在注重功能的前提下我们的建筑造型如何能够符合建筑本身的定义或符合建筑本身的性格,使其既不夸张又不过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对医院建筑的造型,空间组合,色彩要求越来越高,“但我总觉得医院里面的设计首先要把功能解决好,把室内外的空间组合,绿化、园林景观都要配合好,所以新时期的医疗设施的建设对我们建筑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现在是多元化发展,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对医疗建筑来讲,我主张还是功能性强,我们利用有限的钱,首先要将功能做好,做的牢靠,不要只注重外观,我不反对年轻的建筑师有创意,但是内部细节一定要注意。”

人本之妙

纵观国内外众多医院的建设,很少有一次性建成的,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医院不论大小,多数是从小到大,分期扩建,逐步成长而形成规模的。究其原因,这是医院固有的内在特性所造成的。影响医院的改扩建,促进其不断更新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既包括社会经济的进步,也包括医院和医疗技术装备的发展,还包括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涉入和互涉,以及人文方面,如人类对自身卫生健康医疗方面增长的需求和对医疗环境以人为本的追求等。

对此,黄锡璆说:“由以上因素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将医院一次性建成都是不现实的。如果将医院规划比喻为一座小城镇的规划,那么,城市规划中的弹性规划理论在医院规划建设中也同样适用,因为医院的未来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医院的扩展和变化将是永恒的。对医院做出过于刚性的规划将会制约并限制医院的发展且不符合医院的特性。”

同时,为了实现医院的现代化,满足医院不断拓展更新的功能要求,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许多学者展开研究并绘制了医院建筑形态发展的轨迹图,力图通过回顾,追踪医院近现代发展的轨迹,寻找发展的规律,为未来探索追求比较合理的路径。综合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国AP-HP研究中心,荷兰近代医院形态发展和英国医院形态发展(1945年至20世纪90年代)的路径来看,为了适应医院建筑不断更新拓展的要求,医院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不能局限在单体建筑范畴内,更不能就事论事,见缝插针式地进行医院改扩建。项目无论大小都需要从整体出发,从院区总体规划入手,才能得出比较理想的效果。黄锡璆这样认为。

从国外专家的归纳分析看,大部分研究趋向于采用半集中式而不是过度分散式或过度集中的模式,从而可以争取到较短的流线。为营造较好的医疗环境创造条件,设计者还必须为未来发展留出空间和发展端,这在许多研究中都予以强调,这些分析至少也提供了启发,可以参考借鉴。

巧妙结合

黄锡璆有很多将功能与人性巧妙结合,并彰显医疗建筑设计内涵的案例,在天津举办的医疗建筑设计高峰论坛上,黄锡璆所分享的项目值得研究与思考。以301解放军总医院为例,这是一个在原地扩建的案例,该医院院区需要保留原院区中轴绿带,通过兴建部分周转房分期拆除原多层外科楼,内科楼及肿瘤楼,兴建较大规模医疗建筑。院区内建700米长地下管廊,通道贯通人流,物流和管网,病区采用错位分层的形式争取好朝向,实现医患分区分流,建筑造型以中轴对称体现军队医院严谨的风格。

北京协和医院北区,该区建筑面积226000平方米,地上11层,地下3层,床位870床,手术室45间,东边紧邻东单,日平均门诊8000人次。医院的建设在原院区外征地建设,要求与原院区和西区高干病区组合,三部分以城市街区道路及胡同相隔,该区用地窄小,空间高度受限,但建设规模大,在有限空间范围内要求容纳大体量与较多的功能内容,建设用地外围出入口面临城市繁忙的交通干线,建设用地有一栋多功能楼(包括办公,会议,特需门诊,食堂等)占据中部需要保留,220000平方米的建筑以一条主街贯穿将不同科室部门有机组合成一体,并以空中连廊和地道,西区新建部分及南侧原有部分相互衔接。

同样是一个在原地扩建的江苏扬州苏北人民医院项目,该院为百年老院,建筑面积120000平方米,地上15层,地下1层,床位1100床,1953年有过一次较大规模建设,上世纪90年代进行过较大规模改造,因为用地限制只能在原院区内分四期逐步完成。经过多次研讨,改建工程从原中心绿地建门诊开始,再分步建医技楼,东病房楼,西病房楼和中病房楼。建设分三期,设计分四期,但规划是一次完成的,以整体概念控制各期规划与建设取得较好效果。

 “医院的更新建设是涉及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的系统工程,医疗设施的发展与其他专业同步并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跨越,从客观整体到细节构造可以研究讨论的内容很多,需要探索的领域也很广,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持续跟踪,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与各专业共同配合推进,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符合我国实际需求的医疗设施的规划和设计。”黄锡璆如是说。

黄锡璆:祖籍广东梅县1941年5月19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57年归国。1959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原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历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总建筑师。

1984年考取公派赴比利时卢汶大学人居研究中心,以医院建筑规划与设计为专题获博士学位,1988年归国后,长期从事医疗设施规划设计研究。先后主持百余项医院工程项目设计,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或参编相关规范及建筑资料集等多部图集。

任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卫生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师学会医院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建筑师协会公共卫生建筑学组(UIA-PHG)中国成员。历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培养研究生近20名。

1995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2000年被评为全国设计大师,2008年评为国机集团高层次科技专家。2012年荣获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