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时评:“接续文人传统是一种觉醒”

今年2月,49岁的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建筑师王澍获颁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这也是该奖自1979年创办以来首次颁给中国建筑师。“王澍·普利兹克奖·当代中国建筑”主题研讨会12月15日在苏州举行,20余位来自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的知名建筑师和建筑评论家应邀出席,就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事件以及后续影响展开深度讨论。有着深厚国画功底和文学情结的王澍,一直试图用建筑承载某种深厚的文人情怀。在这场由《建筑师》杂志社与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为期一天的研讨会上,王澍在建筑中所强调的“文人传统”再次成为讨论热点。

虽然对如何以建筑为载体接续文人传统的观点各有不同,但与会者几乎都认为这至少是建筑师保持独立立场、虚构世界的一种方式。王澍同窗好友、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表示:“不搭调的文人传统到底跟当代建筑有什么样的含义?我觉得有很多的延伸。因为我们对很多现实不满,不仅是对环境不满,实际上最不满的还是对自己,作为知识分子或半文化的角色也好,在精神层面容易被整个环境所绑架。对于当代建筑来讲,你如何保持自己独立的立场以及保持自己非常清晰的线路,才能决定你会怎么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研讨会上,也有很多人对于王澍的建筑在质量上呈现的某种“粗糙”直言不讳,比如建筑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傅筱就是其中一位,但他也认为:“王澍提出的文人传统对当代来说更多是觉醒的作用。如果大家一味说王澍的作品就是做得很到位,那也不是。王澍意义不在这里,它不应在这个层面上讨论,这个时候,王澍更多的是实践性建筑,就是说,他还有上升空间。他建立文人传统的方式我并不反对,我是希望王老师能去关注功能问题,把这些结合起来。”

此外,对于如何接续这种事实上已然断裂的人文传统,在研讨会上也涌现出一些颇有意味的解读。在园林方面颇有心得的建筑师王欣就认为,王澍评判自己的建筑是有一个标准的,那个标准就是“没有花木依旧成为园林”。“我们现在怎么谈传承建筑?尤其建筑学这件事情怎么谈传承?已经断掉了。王澍说的一句话特别有道理,他说实际上一定要以完全创新的方式去看待。其实是需要有很多想像力的,甚至以误解的方式去揣测。我用的一个词是‘追忆’,实际上是去回忆先人在怎么干,大家一起来猜测,然后把这些猜测加在一起,看是不是续上了那个传统。”然而,意义并不在于简单地接续,而是真正地通过接续来创造中国建筑的地域性,因为原来判断园林的标准就是其是否如画,“实际上,绘画一直是判断设计的一个标准。重建这个标准之后,地域性就出来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建立起了地域性,而不是用了一些乡土材料,看上去有地域的味道才叫地域性。”王欣说。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