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时评:绿色建筑如何才能迎来爆发式发展?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品。这样的一个建筑产品意味着在不降低建筑的舒适性功能的情况下,对环境的低影响和低消耗。作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它吸引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从长远来讲,投资者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实现这些高档建筑物溢价的可能性,不仅仅对环境友好,本身也有非常大的价值,所以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趋势。

绿色建筑将迎来爆发式发展

中国绿色建筑具有重大发展的两个年头,就是去年和今年。去年《加快推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今年国务院颁发的《绿色建筑发展行动方案》,这两个文件应该说是中国绿色建筑爆发式增长最重要的契机。

第一个文件《实施意见》是财政部和住建部共同发的文件,这个文件更多是从激励的角度,也就是说要补助二星级、三星级、示范城区,从补助的角度来推进,特别是社会上的相关企业,包括房地产公司。通过这样一个激励,在绿色建筑方面会有一个飞速的发展。这里面还提出了相关的目标,2015年实现10亿平方米,10亿平方米是什么概念?绿色建筑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发展了13年,到目前为止,认证的建筑是700多项,建筑面积大概是700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还有两、三年的时间,差不多还要做9点几亿平方米,这就是爆发式的。

能引起爆发式增长最重要的就是国务院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原来的激励方式上升到政治任务。国务院发布的不是奖励性、激励性的策略,是代表政策性的概念。所以,这个行政方案发布以后,相关的地方政府,省市都在大规模的制定相对应的强制性或者激励性的政策。

这个政策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激励方面,有资金的激励、财税的激励、容积率的激励等等,还有税收优惠各方面的激励,每个省市和每个城市根据自己的情况不一样。第二方面就是强制性,原来的强制性是绿色建筑,一律是政府投资的;第二类是保障性住房;第三类是2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公建;第四类是获得生态城区示范的城区内的所有建筑,要做成绿色建建筑。这是国家部委和国务院发布的行动方案来说,这部分是强制的,更多的是激励的,就是商品住宅、商品房,或者社会上的建筑,是属于激励性的,就是说是自愿限制的。

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政府行政扮演怎样的角色

绿色建筑规模化建设的时候怎么管?需要两方面:

第一方面,在原来整个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关键节点的监管。其实传统的工程建设都有关键节点的行政管制,做绿色建筑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相关的监管内容。从土地招拍挂一直到项目立项,一直到规划审批,再到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验收和后续的运营等等,每一个阶段都加上相关的绿色内涵。

项目立项现在一般有环评和人评。环评、人评就是在原则的基础上新的跟绿色有关的内涵。规划许可,要加上绿色发展控制指标。设计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都要进行绿色建筑监管,方案设计很多是在规划里,在规划许可的时候就要进行方案设计阶段的绿色技术如何融入的问题的审查。审查不过的话,不会发许可证。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时候,现在建设局有第三方审查机构,就是说绿色的相关内容纳入到第三方审查的内涵里面去,现在相关的地方政府也在做这种审查的技术指南。整个全过程管理,每个节段管理的标准,监管的具体要求,责任部门,相关城市都在进行试点性的工作。

第二方面,定量控制。中国的建筑节能原来更多的是过程控制,每个阶段做了什么,但是最后的结果可能并不见得是好的。清华最节能的不是它最有名的两个节能楼,而是一百年前建设的那个图书馆,所谓的过程中做了节能,并不见得最后运行是节能的。而现阶段就要改变由原来的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现象转变为既注重过程同时注重结果。

定量是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宏观层面,因为现在中国的能源消耗有一个天花板,总的国家能源消耗最高估值是40亿,分给建筑大概是8点几。而建筑再分给每一例建筑,能耗最高限制是多少,国家宏观层面有一个分解;二是中观层面,中观层面就是主城区或者城市这个层面,用这个尺度来定建筑能耗的限制;三是微观层面,就是每一栋楼,每一个建筑工程给一个能耗限制。

典型地产公司的绿色建筑策略

中国非常多的地产公司应该说排前20%的公司全部在开展,或者有步骤的、有序的开展绿色建筑相关的工作,不同的公司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可能它的定位,包括它的策略有些不一样,像朗诗是以科技为导向,科技绿色,有十大科技、恒温恒湿、高舒适、高品质,当然也是高造价,或者高运行成本。这是一种方式,应该说是一种比较豪华的绿色做法。

万科绿色建筑方面应该说是地产行业的标杆。万科做的非常早,一直坚持有序的做,他做绿色不光是为了做绿色而做绿色,而是跟他的产业,跟公司的战略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万科把绿色建筑的发展作为提升产品性能、提升产品质量的一种有效地手段,而不仅仅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

万科绿色建筑方面有四个定位,都是行业的推广者,减排标准制定,自身的运作模式都是绿色的。其实他们也有三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有十年时间;二是尝试阶段;三是实践阶段。这也是从初级到高级,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推进。万科是以工业化的方式、全装修两方面来支撑绿色。

招商地产在绿色建筑推广过程中特别有特色,它的特色集绿色社区、功能混合、生活于一体的绿色推广模式,不是单个着重绿色建筑的推广,更多的是中尺度全面的思考绿色。综合社区、和谐社区等等,这种绿色商业模式构成10分钟步行距离什么都有,这是一个更高层级的绿色。

中海地产定位比较高端的产品,但它是比较淡定,比较从容的去做绿色,不像大家一样你上我也上,中海首先会根据自己的情况,然后发布自己的战略。从整个公司的层面,从规划、技术体系先辨别好,再进行相关的实践,应该说做的比较成功。

万达的特色更多,因为万达城市综合体自营比较多,万达特别关注运行这部分,这是公司自己本身的特性和需求。

发展绿色建筑还要解决哪些问题

目前,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简单的讲就是戴“绿帽子”,为了做绿色而做绿色,违背了项目初衷和绿色使用的初衷。比如说在背阴面做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

第二是整个绿色技术的选择,过分依靠现有的评价标准,或者评价导则进行技术的选择,而忽略了项目本身技术的需要,这样就造成技术的冷拼。比如说做人工湿地和雨水收集,实际上没有做最前端水量的平衡,包括太阳能一体化,包括自然采光和照明控制,这都是非常具体的实例。

第三是大家非常关注绿色技术,但是忽略了建筑本身的艺术性和创作性。

第四是目前整个市场和结果导向不足,全过程参与并不是非常均匀。大家都会关心成本是多少,具体要上哪些技术,而绿色技术如何落地和实施,后期如何进行有效的运营和监管,没有太多人关注。另外,全过程的控制水平,实际上总体来说略显不足,尤其是设计阶段,绿色技术跟设计的结合和落地在这些方面都不足。

第五是对绿色技术的选择,到底哪些是适合这个项目的技术?它的经济投入性价比如何,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权衡和考虑。虽然现在国家已经有超过800个绿色建筑认证,加上国外绿色认证是三位数以上了,面积也达到几千万平米。

跟远大的目标相比,绿色建筑可能还是处在一个发展阶段,而且也需要寻找一个真正适合国内本土和适宜的绿色建筑发展的道路。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