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所有乡村雷同而不同
来源:网友BigSwifty投稿 2019-08-07
江苏省设计大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雷
所有的乡村都相同,但又是不同的,城乡发展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张雷
现存的很多乡村,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差不多的,但是也有一些乡村保留着他们的特点。我们面对的乡村,相比城市有更好的环境资源;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的乡村,可能也会比较缺少和外界接触……我们说,好的城乡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建筑师,我们的日常实践,面对的是业主;在乡村实践的时候,更多的是和村民达成一些“合作”。张雷认为,一种好的持续稳定的关系,是关系着双方都可以变得更好。
在乡村实践当中,我有三点体会:
① 价值观。价值观会决定我们最后实践的高度,在乡村我们会谈到可持续发展、文脉的延续,这两点可能是和我们在城市的实践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城市也谈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等等,但是在乡村环境中,这些可能又是不一样的。我们希望乡村,也能存在这样的文脉延续。
② 品味。在乡村,建筑师有机会能够把更好“品味”带到乡村。在乡村,我们有机会去做一些更加学术、专业的可能性。而且,乡村也很需要这些东西。
③ 可持续的运营。乡村也是很脆弱的,建筑师在乡村的实践中可能有了更大的设计自由,但依然要去考虑如何可持续地运营,让建成的建筑是可用的,不然可能就会转变成一种对乡村的伤害。
城乡的关系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建筑史和乡村里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这次讲座,张雷老师带来了五个关系的故事:主人,文人,匠人,家人,大人。接下来,就是五个小故事的讲述。
第一个故事:主人
小雷和民宿
之前提到了可持续,所以乡村中,近来民宿发展地非常好。为什么容易做民宿呢?因为相对来说,民宿在乡村这个环境下,保持运营的可能性会大一些;并且,这些小民宿在改变村子,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做民宿的项目,和民宿主人的关系是非常大的,那么和民宿主人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在四年多以前,在浙江桐庐做民宿的项目,我们的合作者是——小雷。小雷,他是一位民宿的主人。他以前是政府的公务员,后来回到家乡做民宿。
我们第一次去到现场,看到的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乡村是差不多的,而且是个“空心村”,村里就几个老人。
张雷老师ppt照片
政府原计划是拆掉的,但是小雷就想把这个保护下来,所以请我们去帮忙。
小雷说:“张老师啊,我们设计费可能付不起,但是这边的房子你可以挑一栋。”
我们去下乡,也不仅是“生产任务”,所以就答应了,挑了个房子~我们没有在村子里,而是在村子边上,挑了一个比较安静的房子,然后改造成民宿。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把老房子原来的砖、墙、瓦片……都剥掉,我们看到农民在劈柴火,所以还在建筑里面用了“柴火墙”,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做。我们还用干草做成扫把……这是建成后的样子。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这次实践还是不错的,后来小雷把自己家里的“危房”也拆了,重新建了一个小楼。
这里是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有很多的畲族少数民族,他们住在山上,造房子喜欢用石头,所以我们也用了石头做了搭建。
图片来自网络
房间里,用竹子做的灯,是找村里的工匠做的。小雷自己画了草图,画好交给工匠去做,一个灯要七八百块钱,价格还是挺高的。当然在乡村做项目,让大家一起去做,其实是个很好的事情。
张雷老师ppt照片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他们是乡村的主人。小雷就是在这个地方出生的,也一直在这个地方发展,通过一种民宿项目和我们合作,一方面给当地带来了好的发展,另一方面自己也收获了成长。
第二个故事:文人
老钱的先锋书店
我们建筑师下乡,有时候也会带动自己身边的朋友,一起下乡。在戴家村,和小雷同一个村子,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看到废弃的土房子,就想老钱(南京先锋书店的创始人)他也喜欢下乡,他也经常拉我一起下乡。于是,这次我也拉他下乡了。
有一天我告诉他,村里有两个废弃的土房子,他可以去做个书店~于是,他就跟我一起下乡了。老钱去的那天,下着小雨,云雾缭绕如仙境一般……后来,我们就开始改造了。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书店改造,主要就做了一个小动作——把屋顶抬高了60cm。这个老房子的二楼,原来是没有光的,非常灰暗,那么抬高以后,光就进来了,周围的山、植被也都进来了。后来,先锋书店开业后会做很多活动,也就吸引了一些文人、诗人等等来到这里。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现在的戴家村。在我当时去的时候,戴家村的房子一栋是1500左右到2000块钱,因为那时候房子也快倒了,没人要。去年还是前年我再去看的时候,这里的小房子一栋要75w。当时可以多拿几栋呢!哎,可惜没有~要有这个意识,可能也不学建筑学了(玩笑~现场嘻嘻嘻地笑了起来~~)
那么现在,这个村子有十几个项目。我们在这里帮他们做了三个项目,这个村子就带动了起来,有了今天的景象,这是很好的事情啊~我觉得这些小的村子,可以做一些小的项目示范,可以把整个村子带动起来,让整个村子活起来。比起我们在背后去大力推动乡村的建设,那么这些从农村自己生长起来的小项目,可能是更有生命力的。
乡村得到了建设和发展,很多年轻人就回来了,为什么就回来了呢?可能他回到家乡,收入是他在城市的3倍,那自然就会回去。
第三个故事:匠人
余和他们的柴窑
这是我们在景德镇做的项目。
图片来张雷老师ppt
这是一对夫妻,左边这位姓余,他是景德镇唯一一位既会烧窑,又会挛窑(造窑)的人。在传统手艺中,烧窑和挛窑是两个不同的行业,跟烧窑的师傅学烧窑后,挛窑的师傅就一般不会再收了。而且,挛窑师傅的挛窑手艺,一般都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他呢,先学了邵燕,后来拜了一个挛窑的师傅,那位师傅也姓余,也就收了他~
那么现在景德镇的手工柴窑,很多都是他造的。柴窑,一般只能少60-80次。他们造窑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图纸,这个窑尺度非常大,大概长20m,宽也有20m,完全是靠经验去搭建的,所有都在师傅的脑海里。所以,这个手工柴窑,也是一个可能快要失传的手工艺。
图片来张雷老师ppt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烧窑的生产过程,其实是一个很脏、很累的活儿。传统的柴窑,是用砖砌的,那么到处可能是一些残渣,一些烧黑的墙壁。我们设计的时候,使用了混凝土的结构。解决了结构的问题,第二个混凝土比较耐脏,第三是这个窑是和外部空间都是拱,这是一种空间的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余师傅看到这个混凝土窑房的方案后,很兴奋,很激动,他80多岁的老岳父也特地跑来看方案。
- 老岳父:“我要看看新的窑是什么样子的!”
- 看完方案后,他也很激动:“这是我想要的窑房的样子。”
他们说等这个窑造好了,他们一定要搞一个很牛的东西出来!因为这个窑要用混凝土,所以他们就去到混凝土厂想去找这个模板,于是乎找到一个厂,这个厂也很牛。
- 厂家说:“安藤忠雄的模板都是在我们这里做的~”
- 老余他们:“那我们不能盖一个比安藤忠雄差的房子呀~”
于是他们为了“赢过”安藤忠雄,决定不用穿洞螺栓打模板,而是在模板外又用了钢结构去稳固它。所以我们最后看到的这个混凝土,它不定是浇的最好的,但是是没有穿墙孔的。
“丙丁柴窑的业主是受过现代工程教育、并对振兴传统抱负极大志趣的实践者。能够同时成为挛窑、烧窑大师的传人,会挛窑、懂烧窑并有自己的瓷器工作室的,这在景德镇是独一无二的。”(此段摘自《柴窑新生之传统手工艺再传承》)
图片来自网络
第四个故事:家人
老宋和他们乡下的家
这是18年,在上海奉贤做的一个项目。当时有兴趣去参加这个项目,他们给我讲了个故事:
“老宋是上海的一枚普通退休工人,工薪阶层,家里住在老小区的顶层,而且这个楼是没有电梯的,上下楼很不方便。老宋的母亲住在奉贤郊区,因为对城里的生活感到不习惯,所以也不经常去看他们;他们的亲家,就是老宋的邻居,家里空间很局促,而且年老了,身体不好,上下楼是一件很麻烦、甚至有点危险的事情。那么也就准备搬出去,搬到乡下去。”
大概就是这样的故事。
可能在大城市是这样,老了之后更想去城外的郊区,回归一种田园的生活。接下来就是建成的房子: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个房子的边上,都是一些“新民居”,我们上海有很多这样的新民居。有什么差别?
首先,是布局上的差别,我们的房子里有一个天井,我们认为这个是一个回归传统的一种做法,因为现在新建的房子,往往是没有天井的。当中是走道,房子一半朝南,一半朝北。接着,是这个坡道。因为老人身体不便,所以我们特意设计了这样的东西,方便他们的轮椅可以上下。这样在行进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天空、田野。
图片来自网络
室内空间,我们也结合了一些老家具。并且,在设计中,很多人说我们是一个适老性的建筑,我们在房间里有设置一些观察窗之类的。
图片来自网络
在搬进新家的第一天,家里的老人真的是非常非常开心。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
-有一次,李翔宁老师问老宋:“你喜欢这个房子嘛?”
-老宋:“说实话,我第一眼看到还是不太能接受。”
(现场:观众哈哈哈哈~)
图片来自网络
-老宋:“我觉得还是我们家隔壁那个好!”
(现场:哈哈哈哈嚯嚯嚯嚯红红火火何厚铧)
-继续讲到:“后来我们村里,其他地方的年轻人都来看,都说我们家好看,房子很洋气。”
那后来,老宋的女儿、女婿和孙女,就特别喜欢这个新房子,这个很重要。养老住宅,要让年轻人喜欢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年轻人喜欢,他们也会经常回家,那么年轻人的回家、陪伴其实是最好的养老方式。
第五个故事:大人
乡村国际化
大人在古代,是对官的尊称,今天讲的是王书记。他提出一个有意思的概念——乡村国际化。
就是在松阳这个浙江比较贫困、偏远的地方,好像连上海郊区、杭州郊区都没有提出国际化乡村的情况下,他提出了这样的概念。于是,就有了“悬崖边的书店”。
图书馆屋顶鸟瞰 ©侯博文
图书馆屋顶鸟瞰 ©侯博文
在经营上,还是非常成功的。有时候在节假日,每天有2w的营业额。那么,先锋书店本身会有很多活动,所以就有很多诗人到了丽水的先锋书店,带来了人气。这样,形成了城乡之间良性的循环。我觉得这个项目的引进,还是很成功的。
入口 ©侯博文
半透明的盒体悬浮在内部空间的正中心©侯博文
“冥想”空间成为图书馆仪式感的顶点 ©侯博文
这就是这五个故事啦。
后续,张雷老师还做了一些补充,也提到了小雷的事情,就是那个和他一起做民宿的小雷。小雷说他和张雷在松阳一起做了民宿,他也意识到,他要从小村走向国际,城里的人可以到农村去,农村里的人因为和外界的接触可以有更多的见识,走到外边去。所以,他现在正在南大读研究生。
4月20日,晚上19:00-21:00
主持人:章明
Host: ZHANG Ming
地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钟庭报告厅
Location: Bell Hall, CAUP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