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用情感设计我们的城市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8-07-06
知名建筑师马岩松
有人说它是诗意的高山流水,也有人说它就像两块巨型的暖气片,刚刚落成的北京朝阳公园广场刷新了人们对城市景观的想象,也再一次把明星建筑师马岩松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知名建筑师、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马岩松接受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记者专访,与深圳观众分享他对《建造自然》的思考。
把盆景变成一座建筑
建筑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一个建筑师不可能在30岁成名,除非你是马岩松。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耶鲁的马岩松,被誉为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声音和代表,是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他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从2002年设计浮游之岛开始,马岩松以梦露大厦、哈尔滨大剧院、胡同泡泡32号、鄂尔多斯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及假山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实践着这一未来人居理想的宣言。
未来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马岩松认为,有价值的建筑师必须对这个问题提出看法。“如果说古典的城市是关于神的,现代城市是关于资本和权力的,那么未来的城市就应该是关于人与自然的。‘更高、更快、更强’,像竞技奥运口号这样的追求,西方现代城市的复制粘贴,不应该是我们城市的未来。”
▲朝阳公园广场
2013年,马岩松总结从业十年来在设计思想上的重要转折,出版了名为《山水城市》的图书。借用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阐释自己的建筑理念,刚刚在北京落成的朝阳公园广场就是马岩松“山水城市”理念的代表作品。两座形似山峰的塔楼让这组建筑在摩天大楼林立的北京CBD独树一帜,整座建筑如光滑挺拔的山岩立于水景之中,建筑形态与公园内的自然景观相呼应、相观望,自然存在的湖、泉、林、溪、谷、石、峰这些中国山水的传统意境,被转换为建筑中的意象运用在建筑语言上,创造出一个高密度城市与自然景观和谐过渡的空间。这个形似山峰的设计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极大争议,但马岩松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最初是我办公桌上的一个盆景,后来我把它变成了一个建筑。一边是自然,一边是城市,我特别希望两者能有一个融合。山也好,暖气片也好,其实我想对那些有可能想做不同建筑的人说,你做成什么其实是自己的事,我关心的不是它的形象,我关心的是感觉,就是你去到这个环境里面,它带给你的感觉。我觉得这个建筑跟公园有一种对话,是天与地之间的一种对话。”
▲哈尔滨大剧院
让建筑找到情感归宿感
过去几年,马岩松用“山水城市”来描绘自己的建筑理念,而现在,他尝试着找出一个新的名词,“‘山水’这个词太中国了,你很难和外国人解释清楚,而说‘自然’,又容易让人联想到绿色、节能、环保等方向上去,但其实我谈的不是这些,我谈的是人跟环境的关系,人跟自然的情感关系。从这一点上说,也许‘天地’比‘自然’两个字更接近我说的内容。”
从人的情感出发设计建筑,让人在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找到情感的归宿感,这是马岩松设计的出发点。在亚洲、欧洲、美洲承接不同建筑项目之外,马岩松还通过一系列国内外个展、出版物和艺术作品,与公众一起探讨城市与建筑的文化价值。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马岩松说:“不同地区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我们处在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末端,这个时期,建筑和城市都要发生改变。相对于国外建筑师,我们除了要思考怎样走向未来,还有一个怎样面对历史的问题。”
在追求权力和力量的众多摩天大楼中,马岩松的建筑别具一格,他的成名作“梦露大厦”就是一个完全隐匿了刚硬笔直的线条、在不同高度进行不同角度旋转的设计方案,意在使不同高度的楼层对应的景观各异,强调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出都市人对自然的憧憬,这个建筑使他成为首位在国际上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从此蜚声国际。“人们叫它‘梦露大厦’,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人们用一个女人的名字命名一座建筑,我觉得这很值得思考,说明它和那些工业文明时代,代表权力和资本的追求力量的摩天大楼不同。”
▲马岩松的成名作“梦露大厦”
从东方哲学中得到启示
生长于北京的马岩松,深受东方文化影响,马岩松耶鲁毕业后曾经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谈到老师扎哈·哈迪德,马岩松认为,她是一个艺术家。“她给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她希望一个年轻人能够成为一个有观念力量的人。”今天回看两人的作品,马岩松认为两者有着明显不同,“我们都喜欢用曲线,但扎哈·哈迪德的曲线是完美的,数学化、几何化的,而我的曲线是写意的,我追求瞬间的感觉,常常把瞬间的草图直接变成一栋建筑。”他还强调,“不管是曲线还是直线,都不应该是建筑重要的部分,我追求的是能像古典大师一样,塑造出一种氛围、感觉的东西。”
山水城市的理念听起来特别东方,马岩松的建筑看上去却一点也不东方,他并不热衷于在建筑上体现东方元素,而是致力于用东方哲学精神指导自己的设计。“我对传统的理解是从今天人的角度出发,我不是要保护传统文化,而是要从中得到启发,这种启发不是构造、材料,还有具体的手法上,而是它看待世界的哲学,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觉得这个哲学的智慧带给我们的启发可能建立一个新的城市。它不仅解决的是建筑的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历史的问题。”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