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城市设计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8-05-15
2018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国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开展了题为“从‘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城市设计”的讲座。
王院士首先以聚落的发展为切入点,提出作为最早出现的聚落形态,村庄与自然界关系密切,且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中的人类聚居点逐渐扩大,发展为城市。而这一过程正是从“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的过程。
受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Good City Form)中提出的宇宙城市模式、有机城市模型和机器城市模型的启发,王院士将城市发展历程总结为如下三个阶段:
1.有机秩序的载体——自然中的城市
首先,王院士以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Siena山城的发展过程为例,说明最初的城市布局和建设是对于自由要素和生物气候条件的敏感回应,许多有机、复杂多变的城市空间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也就是说,城市中各种机体系统的运行方式、过程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具备有机体的特征,从运转方式上来看,也是一种自然。王院士介绍道,不论是我们熟悉的江苏省常熟市,还是遥远的英国伦敦,古今中外前工业社会中大量城镇均以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建造起理想的城镇家园,很多城市至今还保存着村庄最初的原型。
王院士强调,现代的城市建设需要效率,但城市布局结构肌理仍然需要向天人合一法则学习。特别是在城市或乡村建设时,仍然要为自然留有空间和余地。
2.宇宙模型的载体——自然秩序与人为驾驭等量齐观的城市
王院士认为,自然中的城市与宇宙模型实际反映的是人工秩序与自然秩序之间的关联及层级关系,象征着人类为了巩固自身在地球上的社会关系与层级所做出的尝试。但人类不应无限放大人为设定的城市规划设计秩序的作用,更不应该使其成为某种僵硬不变的教条。在谈及古时的营城规则时,王院士以隋朝大兴城因盲目遵照营城法式而不惜水淹都城的历史事实为例,说明由于人为的禁忌和宗教信仰,中国营城的规则对自然赋予的条件缺乏敏感和灵活。
王院士呼吁,城市作为功能的载体,其建设不能是简单的“人定胜天”,而现代城市扩张的问题和挑战,包括卫生及环境等问题,都需要景观、建筑及规划师解答,展开“富有情怀”的研究。
3.功能机器的载体——城市中的自然(人为驾驭后对自然的觉醒)
在谈及“城市中的自然”时,王院士聚焦战后重建过程:由于工业生产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功能区划、物流仓储、环境卫生等问题,城市功能也在不断完善,但如何在功能复杂多元后保证公平效益,是城市设计、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然而,由于城市规模过快扩张,人们对城市中的地形地貌、景观设计一度掉以轻心,直到以奥姆斯特德的中央公园和波士顿翡翠项链为主要代表的美国“公园运动”出现,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城市中的自然”的重要性。
王院士认为,在城市化率飞速增长的当代,现代城市对密度和集聚效应的要求高居不下,从“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不能保守地要求城市不要发展,永远留在农耕时代,但是城市发展过程能否对自然禀赋更加敏感,让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好的张力,是当今面临的重大挑战。
针对当今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王院士结合自身实践和国内外知名案例提出:(1)要将“城市中的自然”最大可能地表达出生态、景观、场地的自然特性,并改善甚至部分重新开启生态过程;(2)在发展新城、建设新区时,在布局城市中的自然的同时优先考虑自然中的城市(片区)的可能;(3)在当下国家助推城市双修背景下,在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设计工程中,不再单一地追求经济效益,经济设计建设强度需适应环境友好和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最后,王院士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其一,从自然中的城市到城市中的自然,是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宿命;其二,中国建成思想的理念“象天法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和城市发展“因天材,就地利”的规划思想今天并没有过时,必须倡导绿色城市、生态优先、逆向规划的原则和在地性场所营造的准则;其三,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应该按照生态游憩景观要求,经营规划城市中的自然。而较小规模城市化的城镇,就应该尽量考虑保护和维持自然对城市的可能性。通过对山水城市、蔓藤城市等的适时应用,力图创造出基于东方自然特性的,多样化的,中国有机层面的发展模式。(整理/张潇)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