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时评:景观设计核心在于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

景观设计核心在于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现场聆听中外大师们精彩纷呈的演讲,我们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大师们在智慧分享中不约而同地高度强调景观设计要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居环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当前,雾霾、污水、垃圾等现象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自然生态环境品质不高,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也是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景观设计必须坚持以提高自然生态品质为核心,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优良人居环境。

我们注意到,人居环境学正是本届大会的热门词汇之一。在开幕式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行业协会名誉主席、住建部原副部长宋春华介绍,《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人居环境学科主编就是吴良镛院士;今年7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人居环境学科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吴良镛指出,经过20多年的探索,现在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学科联合起来命名为人居环境学,符合学科的发展趋势,顺理成章。

“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学科原来就是一体的,有着密切的融合与交叉。建设美丽中国和优良人居环境,必须依靠3个学科协同与配合,不能只从本专业、相对狭窄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而是要在人居环境这个大概念下,放宽视野、提升高度,实现3个学科相互渗透、互动,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人居环境面临的问题。”宋春华说。

人居环境学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人居环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在题为《诗意棲居境 生生不息景》的演讲中说:“生生不息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态观。第一个‘生’是生物,第二个‘生’是生物的生命,就是生物的生命持续发展、永远不息。人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不同于一般的生物,区别在于人类有社会性、有文化要求。人类总是从人的要求对待宇宙,我们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说中国园林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前一句是世界人民的共性,后一句是中华民族风景园林的特性。”

在演讲中,孟兆祯还结合古代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杭州西湖治理等古代案例,并引用管子名言“与天顺者天助之,与天逆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犹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阐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

在孟兆祯看来,中华生态文明观特有的“景面文心”和“物我交融”内涵,体现的正是一种人居环境的理想。

设计传世之作源于尊重自然

“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但是人类肯定是离不开自然。”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设计院院长陈伟元引述公益片《大自然在说话》里的经典台词,表达“面对各种设计思潮冲击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尊重地域景观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

在演讲中,专家们表示,只有以中华生态文明观为根基,体现“景面文心”和“物我交融”的丰富内涵,才能表达出对自然的真诚向往与尊重,设计出传世之作。

中国建设设计院副院长李存东的演讲主题为《心相自然》。他说,人类在自然之中是有限的,包括设计也是有限的。景观设计发生在人类聚居的土地上,但与大自然相比,人类聚集的地方其实很小。“我们坐飞机经常会有这种感受,从一个很喧闹、拥挤的城市乘飞机,飞到天上之后能看到的,更多的都是田野、山脉、河流、海洋等。”

“所以景观设计的空间,我个人认为其实是有限的,不是什么我们都能设计。本来,人类和城市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如果人类过于把自私的一面表现在城市建设当中,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对立,无论城市或乡村都会离自然越来越远。”李存东说。

他的结论是:景观设计的主题就是人和自然,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如何平衡人和自然的关系。

但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规划设计不是顺应自然,反而导致人与自然矛盾加剧。“现在我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可持续性,但在我们身边,很多项目往往都与可持续性背道而驰。比如,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生态公园,通过比较设计之前与设计之后,你可能会发现,往往是设计之前的状态更生态。”非正规工作室创始人兼设计总监何志森表达了对当前景观设计、城镇化发展的一些困惑。

“30年前我家是在山坡上,现在家乡的很多山都已经移走了、铲平了,也看不到了。对我来说,家乡是一个特别陌生的城市。在将来的规划图中,竟然还有一个生态区。”何志森说。

也许,在何志森看来,充分保护好原有地形地貌、生态植被就是最生态的。但在当前,占主流的设计风格都在走大拆大建、不破不立的路线,这不是对自然的尊重。

景观设计需要善待每一寸土地

“当前,中国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都是空前的,二三十年前不能设想。但如果你坐京沪高铁,会发现车窗外的景色有些单调乏味。”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王向荣结合旅行体验,在题为《自然和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景观的多样性》的演讲中,表达了对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的“千城一面”现象的担忧。

我们的城镇为什么缺乏个性,总是“千城一面”?原因还是在于缺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往往为工程而设计,为利润而设计。

“更多的人工控制取代了原来的自然系统,景观、生物多样性单一化了,生态功能退化了,土地独特性、文化多样性削弱了,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城镇化。实际上,中国是一个景观非常多样、独特的国家,在这块土地上几千年来的传承,使得每一块土地都不一样。今天我们把这些土地变得统一化了,越来越接近。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珍视每块土地的唯一性,通过保护、修复和创造的手段,维护每一片土地的唯一性。只要维护了土地的唯一性,也就维护了中国大地景观的多样性,这是中国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前提。”王向荣说。

无独有偶,中国文化景观集团的首席设计师孙善坤在演讲中开宗明义地说:“我们企业的理念就是善待每一寸土地。”

他认为,雾霾严重、河流污染、森林砍伐等生态退化与破坏,其实是道与德的问题,道德缺失应该向文化寻求答案。“道之在我者为德,无道德不立,无德道不载,道生之,德蓄之。”解读中国文化,才能找寻设计的密码。

孙善坤说,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是汲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思想智慧。中国园林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影响,走崇尚自然、提升自然的路子,完全不同于西方轴线对称,采取曲折、错落、真假、虚实的构图手法,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高度。

专家们的智慧分享,让现场1800多位听众感受到了景观设计、人居环境建设的美好前景。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景观设计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