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严迅奇:市场成熟让甲方不再敢做突破性尝试

香港建筑师严迅奇

说到香港著名建筑师,就不得不提到严迅奇(Rocco Yim)先生。

他在中国香港的代表项目包括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及机铁香港站, 机铁东涌站,半岛酒店加建工程,花旗银行广场,香港理工大学教学酒店综合大楼 (唯港荟), 香港特区政府总部,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香港兆基创意书院,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大楼,东九龙文化中心, 嘉里酒店等等,其中很多都成为香港的地标。

近几年,他在内地也完成众多项目,包括九间堂,广东省博物馆,长城脚下的公社,深圳前海交易广场等,商业,办公,酒店,文化,住宅,都有涉及。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 ▲

广州W酒店 ▲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及机铁香港站▲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

〈本文项目图片均来自严迅奇建筑师事务所官网〉

1974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系。1983年,刚开始与友人创业,就在巴黎的一个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比赛中报捷,成为“巴士底歌剧院”三个冠军之一,虽然最终方案并未实现,但是他由此在香港成名,并在后续参与一系列重大地标性项目。

巴黎巴士底歌剧院 ▲

严先生是喜欢拿作品说话的人,从业多年,建成的项目近百座,他在镁光灯下曝光的次数却屈指可数。

问:在内地,说到严迅奇,很多人会说,他是一个很著名的香港设计师,但是具体了解多少,多数人会说“不是很了解”。很多人认识您的项目,但不太了解您。您会介绍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设计师?

严:很多建筑师都觉得建筑是一个艺术,我觉得建筑不应该单单是一个艺术,建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艺术。解决问题的艺术,其最终目的是对环境品质的提升。所以,我自己不是太注重地标性建筑这个事,我是比较注重地标性的场所 “Iconic place,not so much iconic architecture"。所以,可能我的建筑没有一种好像Hadid或可能是Ando那种一眼就看到的明显的个人风格。建筑最重要是跟环境要配合,跟旁边的关系要顾得很好。我比较关注的是“关系”,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建筑跟人的关系。所以这个建筑也是一种关系的艺术“stablish relationship"。我的作品一般都是以这种考虑来做设计基础的。

严:您是香港成长的,接受香港的教育,香港是一个很mix culture,东西方的文化非常地融合的城市。在您的作品中,我觉得一方面手法很现代,线条很简洁,有很多是几何体块,干净利落。但是同时,项目有很多文化的内涵属性,包括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用中庭的手法,体现故宫中轴线的中国文化符号。您觉得,东西方的文化,各自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您,影响最深的是什么?

严:你刚才说对了,西方文化我觉得好的地方,就是它目的很明确,解决的手法也很明确,是很简洁的一种思想。可是东方呢就比较复杂,很多地方它强调的就是不要一目了然,你需要是慢慢的思考去反复,去探索,才能找到这种意义。所以这两个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我的作品的主要手法。比如说,西九龙文化区项目,我的启发是《清明上河图》。它不是一目了然,你要慢慢地看才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它是需要慢慢地探索,所以我的建筑里,比如说故宫项目,希望也体现这种特性。

西九龙文化区概念设计 ▲

再比如广东省博物馆,里头的空间也是有很多层次的,是一层一层的,这个建筑的外形,也不是一眼就可以明白的,是有一种神秘感,希望你看了有一种吸引力,就想要走进去看看。所以这种是东方文化给我的一个启发。你看广东省博物馆用的材料,完全没有用到砖和木头,老的瓦片之类的东西,都是现代的材料。我觉得东西方文化给我的启发就是,找最有效、最合理的构造的方法,材料运用的方法,来达到东方所需要的这种模糊的界限。

广东省博物馆 ▲

问:明白,您的作品很需要品味,就是品的越多,思考越多,也能体会到更多。比如有些人刚开始看到您的故宫文化博物馆,觉得缺少中国文化元素,但是慢慢品味,才知道里面中庭还有对景等设计的用心良苦,所以需要慢慢品味慢慢逛。(严:希望是这样)。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

问:您的事务所是涵盖的设计类型非常广,不像一些商业事务所比如SOM专注于超高层和规划,然后Benoy是商业综合体的专家。您的代表作品涵盖住宅、文化、商业、规划,以及TOD等,几乎涵盖所有建筑类型,您觉得贯穿所有不同设计类型的一个最核心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严:所谓设计,就是怎么去解决一个建筑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解决的方法提高到一个艺术水平。不同建筑是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

问:现在您的团队已经有150多人,分布在中国香港和深圳。项目那么多,您可能没有精力去关注到每一个项目,怎样去管理团队,才可以把您的设计理念贯彻到每个项目中。这样团队成员去做项目的时候,即使您没有提出设计构思,团队完成的作品也是达到您的要求,体现您的设计理念?

严:这个我还是在不断地探索自己该怎么做(笑)。实际上所有项目我都会把握方向。设计概念之初,我跟团队都有一个很清楚的了解,这个项目的主题是什么,朝哪个方向发展。有的项目可能技术的要求比较高,那我就会让团队去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可是在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也不能放弃原来的设计理念,所以在项目进行中,我经常跟项目设计师在一起。其实我也不是有太多项目,我迄今完成的项目,都是过去几十年的积累。

问:您之前在香港做了很多地标性的项目,近几年内地的项目比重逐渐增加。您觉得在内地,和香港做项目,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包括和甲方沟通的方式,项目运作的方式等。

严:以前,我说的“以前”是十年前,内地的甲方跟香港的甲方还是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香港的甲方一般都是比较保守的,因为地价很贵,他们也不希望冒太大的风险,去做一种可能是没有尝试过的建筑类型。十年前,内地的甲方,一般都很愿意冒险。比如我做万科深圳的“十七英里”,项目是山上的几排别墅,而当时车是不能开到别墅门口的,业主要走山路上去,但是他们也愿意。“上海九间堂”差不多是第一个用现代的手法来演绎传统庭院空间,甲方也愿意尝试。这个豪宅出来以后,除了空间丰富以外,装修是很朴素的,铺地没有大理石,甲方都愿意尝试。可是今天的内地甲方,都不愿意了。今天内地的甲方跟香港的甲方也比较相像,我觉得可能经过这十几年,市场上已经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什么楼好卖,什么楼不好卖,这个是销售部门来确定的。所以现在的甲方真正愿意去做一种比较有突破性的项目的可能性越来越少。这是我的经验。不是没有,因为内地房地产市场总体还是比较大,所以不是没有,是少,越来越少,这实际上比较可惜的。

深圳万科十七英里 ▲

问:您上午的讲座提到了,“城市塑造建筑”,“建筑也塑造城市”,在每一个地块里去做一个项目,都要先了解周围的建筑,城市的脉络和文化,内地的项目开发周期很短,节点很紧张,您又是每个项目都会亲自参与。您现在项目不光上海,深圳,还包括全国很多省份,那对于当地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您是怎么去平衡了解城市所需时间和紧张的项目进度这个矛盾的?

严:我觉得这个时间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个问题。香港一直以来项目推进的速度都很快。内地的问题是,很多项目没有文脉,没有肌理,不是我没有时间去了解,是根本就没有肌理给我了解。比如说前海,它是一块空地,旁边不是空地就是刚开始盖。再比如昆明华侨城的第二总部,旁边都是空的,什么都没有。所以也不需要了解。我知道昆明这个城市的特性,我之前做过云南省博物馆,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昆明是跟自然,跟天气,跟生态有密切关系的特色城市。可是这个区,就没有什么需要去了解的了。所以跟时间没有关系。

云南省博物馆 ▲

问:香港是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但感觉您的性格不是特别爱曝光,去秀。通常来说,商业的设计事务所会争取较高的曝光机会,去争取更多的项目。那您的内敛低调的个性是如何在香港得到一席之地的?

严:香港地方比较小,大的地产商我们都熟了。所以不需要做什么公关。他们都知道我们做什么的,什么不做,什么是擅长,什么是不擅长的。所以有合适的项目机会,他们就会找我们。而对于不适合我们的项目类型,就不找我们,比如说大型的住宅项目,已经有成熟的市场模式了,完全就是市场推动的项目,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他们就不会找我们。但如果是在海边有一个酒店,想利用景观,利用周边环境,他就可能会想起我。

香港 北京道一号 ▲

问:您还在一些大学当客座教授。我身边有很多比如说90后年轻的建筑师,他们经常被甲方催促,赶工,一直加班,也很迷茫,有些就放弃了建筑学。您对年轻的建筑师有什么样的建议?

严:我觉得最好去深圳大湾区找机会,现在那边项目机会很多,需要很多人才,也有很多锻炼的机会。可是也许换城市很难,因为他们有工作习惯、家庭等问题要解决。也并不是经过好的项目,就能成功的。不过我觉得放弃当建筑师,也不一定是放弃追求设计,追求创意。因为有很多建筑师,他可能建筑设计这方面不太擅长,他可以做产品,做装置艺术,做展览,做室内设计。这个需求还是挺多的,所以要慢慢地找机会吧。

香港 珠海学院新校舍 ▲

问:能谈谈您未来的计划吗?比如说,把事务所做得更大,事务所项目更多,还是,慢慢地多花一些时间在大学里教书育人,或者是整理设计作品出版?

严:这个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听其自然吧。如果是项目很多,事务所需要扩张,我也不会太抗拒。也要看我的团队他们的想法如何。因为将来是他们的。建筑师我觉得,还是比较被动,就是看机会,看这个社会的发展,看这种潮流吧,去哪个方向。

严迅奇先生还分享了他关于超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他在香港做项目的一些体会感悟。

01.

关于超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很多人对于超高层建筑的关注点,仅在于“超高”这个特点上:它是多高,“轮廓”是怎么样。可是,我觉得超高层建筑对环境影响最重要的是它的底部,落地的部分跟环境的互动,这才是所有超高层建筑最重要的地方。不是它的最高点,而是它与城市地面的连接关系。所以,无论这个超高层建筑是地标性建筑也好,是一般性建筑也好,它对城市的影响最大的还是它怎么去接驳地面的这个活动空间。

有很多不同的案例,有不同的处理。比如,香港汇丰银行,它是一个高层建筑。但它的地面是全部开放的,建筑有两个核心筒,下面有一个小厅,中间全是开放给公众的连接南北两边的城市空间。这种连接是很少见的,因为地面价值本来是很大的,它牺牲了地面价值给公众使用,这对城市很有好处,增加了公共空间的连通性和流动性。我们做万国宝通银行(现为花旗银行大厦),就在汇丰银行不远,也是采取同一个策略。商场建筑底部,包括了大堂、前面的广场、一部分小面积的商业,全是跟旁边公共空间连接起来的一个公共领域,24小时开放。这等于说,你即使不是去这两个塔楼工作,你也可以从北面的住宅区,穿过它的大堂,利用它的自动扶梯,利用它的空间设施到城市不同的角落。这也是利用这个建筑,或者是高层建筑跟地面连接这个空间来改善城市的通达性。因为我们是商业社会,这种牺牲也不能百分之百自愿的。在香港我刚刚说的这两个例子,政府就有奖励政策:你提供地面空间来改善城市的人流交通,政府就给你一个容积率上涨,所以它是有一个诱因的。

万国宝通银行(现为花旗银行大厦) ▲

02.


对于新旧建筑融合

我们做过一个建筑,也算是一种文化遗产吧,就是半岛酒店。半岛酒店是1925年盖起来的,虽然不是太老的建筑。可是它有某种历史价值,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是日本的军事总部。而且位置在九龙,见证了香港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再到1949年,一直到现在这种历史的变迁。所以当时业主想把这个酒店拆掉,重新盖一个新酒店,因为旧有的设施跟不上现代五星酒店的标准了。可是他们找我们来一起研究的时候,我们就提供了一个办法,尽量把原来的酒店保留,然后利用它后面的一点空间,盖一个新的塔楼,而塔楼底部基本上是酒店后勤的功能,跟它原来的酒店结合起来,整个翻新一下。建新的塔楼的时候,旧的酒店运作完全没有停顿,仍然接待客人,是开放的。所以现在半岛酒店就是新旧在一起,维持它文化遗产的这种角色,平衡了文化遗产的保留和发展。

香港半岛酒店 ▲

03.


关于“公民建筑”和“超高层建筑”

公民建筑是侧重于长远利益的建筑,以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什么是公共利益呢?公共利益就是公共空间的使用,对城市运作的贡献,包括交通、景观、建筑等内容。这样的建筑可能是商业建筑也可能是文化建筑。超高层建筑跟一般性的建筑,在这方面,我觉得是没有分别的。超高层建筑有这个意愿去做到我刚才所说的,就能达到。没有这个意愿就不是。香港超高层建筑还是达到了公民建筑这种目的,它是把土地利用发挥到了极致。因为香港,包括现在很多内地的城市比如上海、深圳,土地是最昂贵的资源。你不能、也不应该胡乱地浪费这种资源。所以超高层建筑,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我比你高几米,是为了很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不放弃城市利益,也不浪费公共空间,这同样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有效利用空间资源的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好的公共建筑体验。

土地的利用是跟环保的概念是一致的。你利用的好,城市就不用分得这么散。比如北京,分得太散了,去哪里都要驾车,去哪里都不能步行,对这个城市的持续性发展是不利的。所以超高层建筑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够把城市的这种肌理,变得比较有层次,比较密一点。

香港 上海商业银行大厦 ▲

04.


关于城市的自由成长

以前的城市自然发展一般出来的结果都是比较人性化,比较有机,是按照每一个地方的人的习惯,慢慢地互相影响,形成一个都市的形态。可是现在,因为城市发展地太快了。比如说浦东,比如深圳,都太快了。如果没有合理规划,是自然发展的话,会发展的很乱。所以我觉得规划这个宏观的这种方向,还是需要有的。可是它也需要有一点是自由发展,或者是有机发展的空间,然后重要的是这种发展也需要有一种时间上的分配。比如说,整个区,不能所有建筑一起盖起来,应该是有先后,这种先后很重要。你先发展这个,然后有了模式,你才知道后面应该怎么去补充,或者是改善,或者是稍微转变一个方向来调整。然后再等一会,再来调整,是一个需要一个时间来发展的。现在中国内地最大的问题是所有都一起来,深圳的前海就是这样的。所以这样很难规划出一个好的城市。也可能是等到它盖了起来以后,如果有空间自己慢慢调整最好,没有的话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05.


关于香港的规划和建筑设计

我觉得香港的发展,是分不同区域的,比如说香港岛。因为它是一百多年历史,街道,功能的分配,每个区的特性,文化,都已经定了,所以它的超高层发展,基本上我觉得都不错。唯一不足的是住宅,密度很多时候是超大的。商业区我觉得没问题,比如说New York Manhattan,它是商业区,容积率再多可能不一定有问题。可是对香港的住宅区来说,一般是偏大的,它牺牲了很多环境需求,比如通风、朝向、对望、空间的舒适感,整体不是太理想。所以我觉得住宅区的环境的考虑,香港是比较缺的。相比而言,内地的城市住宅区,对建筑密度、绿化和建筑间距等的考虑,应该是比较小心的。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香港建筑师严迅奇广东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