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顾孟潮:设计创新与“三商”研究

——史思录之二

我始终认为,我们从事设计创新的人必须关注思维科学研究,特别是“三商”研究——智商(IQ)、情商(EQ)、逆境商(AQ)的学习和研究,以发展提高思维创新的能力。

据有关资料介绍,最早把创造问题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是美国,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职工开设“创造工程”课,明显提高了职工的发明创造能力。相对于美、日、苏我们虽然相应地晚了40年、30年和20年。

近日读史发现。我们绝不应该自报自弃,望洋兴叹。

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积累就有丰厚的基础,当今又已取得可喜的成就,需要我们有自知之明,尽快接力研究与推动这些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让其参与当代的建筑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首先是,应该有我们的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积极地行动起来。

这里介绍几个实例,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1.早在秦汉时代(公元开始前后)问世的《黄帝内经》的“心学第一二卷”中已经提出心、志、思、虑、智的问题,到明代更有王阳明的“心学问世”。

2.问世于390年前的《园冶》作者首次提出建筑园林设计的“六字真言”——“因、借、体、宜、主、费”理论以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见拙著《建筑读思录》2019年4月建工版第45-48页,“《园冶》所展示的设计思维特征”一文)。

3.1989年,冯纪忠教授在其题为《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演讲,从思路层次上,将中国园林史划分为“形、情、理、神、意”五个阶段,并且从美学角度量化五个阶段,依次为一维(如音)阶段、二维(如画)阶段、三维(如体)阶段、四维(如神)阶段、五维(如心境、意境)阶段(同前书,第234-235页“冯纪忠先生被我们忽略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只向西看?”一文)

4.1996年,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创造性地提出,请建筑界考虑,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建筑科学大部门?

他认为,建筑既是科学的艺术又是艺术的科学,因此,很有这个必要。

5.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叶树源教授,在其《建筑与哲学观》一书中,明确提出建立“五度空间环念”(物理的三度+时间度+精神感情度),(见1983年世峰出版社该书及拙著《建筑哲思录》2020年建工版第22页,“《建筑与哲学观》一文)。

6.再举个令人振奋的古代实例。早在1500年前,年仅30多岁的刘勰(499-501年)史无前例,开源发流地完成《文心雕龙》这部不朽的文学经典著作。

他在“情采”一节中强调“圣贤书辞,总论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新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他主张应该追求做“情文”而不要做“形文”和“声文”。

这使我想到,“丑陋建筑”不恰恰是建筑中的“形文”和“声文”吗?

刘勰所赞赏的是老子《道德经》那样的经典——要言不烦,反对那种徒有其表的“美言不信”。(见2002年华夏出版的《文心雕龙》第191-195页“情采“篇)。

现在经常听到呼吁“建造让人诗意栖居的城市与建筑”,有否诗意关键在一个“情”字,我们怎么可以不对设计者的“情商”更加关注与研究呢?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设计创新顾孟潮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