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以小见大”的微建筑探索
来源:中华建筑报投稿 2013-12-06
东京银座舱体大楼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带动微建筑发展
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在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也出现了体现传统地域文化的微建筑案例。在芬兰赫尔辛基,建筑师哈拉充分运用现代胶合木技术,设计了卵形木构架的观景台。设计师深入发掘木材的材料特性,通过计算机精确计算结构,形成精美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微建筑形态。这是一处位于赫尔辛基海边的观景平台,外观呈不规则的全木网状卵形结构,外观高度超过10米,由72组胶合木板条组成。在设计之初,设计师完全要通过电脑进行相关的结构计算,并确定每一根胶合木板条的走向和曲度,将胶合木板条在工厂预先弯成7种样式,再在建造地点进行精确的弯折扭转,并以螺栓组合而成。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作品是学生实验性竞赛的成果,是8名学生用3个月的时间在现场拼接建造的,尽管外观看似脆弱,但实际结构却十分牢固。实验的结果是:虽然使用传统的材料、手工的拼装,但是融入了科技,一样可以呈现出异常精彩的微建筑。
在先进材料和技术的支撑下,对于微建筑内部空间的探索也出现了新的有趣实例。传统建筑内部有大量未被有效利用的空间,但是受制于钢筋混凝土的梁柱结构,一旦建筑建成,空间即被约束固定,空间的利用效率也即固定。在德国,建筑师科兰尼却设计了一个内部局部功能空间可以转动的“转盘屋”。这件作品是一个平面6米×6米的狭小空间,主要区域是起居空间,位于起居空间一侧角落的“旋转盘”则提供了三重其他功能:卧室、洗浴和厨房,三部分功能基本平分了转盘。利用电动马达驱动的“旋转盘”是白色塑料制成的,外观犹如科幻作品中外星人居住的场所。晚上睡觉时,转盘转出粉红色的睡眠区,睡眠区的床是一个隔板,隔板下部是储存空间;洗浴时,转出蓝色的带有浴缸和洗脸盆的洗浴区;到了用餐时间,转出厨房空间,此时面向起居空间的是厨房,另两部分空间则隐入“旋转盘”的背面。
这三部分空间的组件都使用了最小的尺寸,同时它们又不约而同地向起居室借用了所需的空间。从建筑内部空间探索的角度来看,这是件成功的作品,对材料和机械的探索也值得称道。不过,这仍是处于探索阶段的实验性建筑,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停电时如何采用备用电源驱动马达,异物卡在转盘槽中怎么办等。尽管如此,“转盘屋”仍是一件体现新材料、新技术的实验性微建筑实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