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一晒莫斯科的城市排水系统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5-12-23
图1 莫斯科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内景
2012年7月下旬,北京突如其来的一场特大暴雨让市民措手不及,首都某些地区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路面塌陷,地铁积水,汽车被淹,行人被困,房屋倒塌,这座古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建设上存在着地下基础设施的致命伤,脆弱的城市排水系统成为我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无限制扩张遗留下的祸根。纵观历史,近几年来,暴雨以两年一次的频率袭击着北京城,它不断敲打着这座城市的排水系统,一次次戳中城市建设的软肋。因此,改变当前“重地上、轻地下”的城市建设现状,重新认识百年大计,调整现有的经济投资政策迫在眉睫。
暴雨过后,北京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一夜之间成为新闻媒体、互联网、专家们、百姓热议的问题。一些人认为,我国的城市建设都是以苏联“老大哥”为标准的,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低且不科学,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已经严重脱离时代的需求。然而,情况是这样的么?自家的事找别人说借口真实吗?自身的问题是什么呢?通过多次走访莫斯科和实际调查与研究分析,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从莫斯科发达的地下排水系统与发展规划中看以看出,许多关于北京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借用苏联标准低且不科学的言论是毫无事实依据的,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找“借口”行为。本文通过比较莫斯科与北京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及其发展规划、投资政策等,驳斥一些专家的错误“借口”,为将来北京的排水官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图2 莫斯科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内景
莫斯科的地下排水系统
莫斯科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其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是很著名的。在20世纪初期世界上很多城市都在积极向“上”发展,摩天大楼一栋栋耸起时,莫斯科的城市管理者不仅重视地面建筑的发展,而且关注地下空间的发展,并对其投入了巨额资金。市政部门对莫斯科的排水系统和地铁都做了很好的规划,且持续建设至今。
据记载,莫斯科的城市排水系统始建于1898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截至2006年,整个系统网络总长7700公里,已经超过莫斯科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中国名字为海兰泡)的直线距离。它承担着莫斯科市及位于莫斯科州中心区的15个郊区市、几十个郊区村庄的排水任务,共139个泵站,4个污水处理厂(库里扬诺夫污水处理厂、留别列兹污水处理厂、绿城区污水处理厂和南布托沃区污水处理厂),日排水能力为634.5万立方米。此外,还有27个积雪堆放点,处理积雪能力为8.7万立方米。
近年来,为了缓解持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暴雨多发造成的排水压力,莫斯科给排水公司开发了一套排水调节工艺技术,使用应急调节池不仅保证了在排水高峰时段的排水顺畅,提高了系统的排水能力,减少系统运营管理费用达15%~20%,而且有效防止了可能发生的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末水流量,允许在较短的时刻内减轻城市的排水压力。
莫斯科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拥有较为先进的排水系统。莫斯科的排水管道是非常宽阔的,且容量非常之大,排水系统采用的是完全分流制。迄今,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都建设了共同沟。共同沟,也叫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就是把本来在地上架设或埋入地下的各类公共管线集中安装到地下隧道中,并预留出宽敞的检修空间。国外许多大城市都建设了共同沟、地下沟、地下污水处理场、地下电厂以及其他地下工程,把影响城市风貌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种城市基础设施转移到地面以下。总体上,开发地下空间可以解放地上空间,有效解决地面用地困难,具体地说,把公路转移到地下能够解决大都市头疼的交通问题,而把基本的污染源转移到地下,对城市的环境不无裨益。
莫斯科给排水系统的2020年发展规划
百多年来,莫斯科的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工作从未间断过。2006年,莫斯科市政府批准了《莫斯科给排水系统——2020年总体发展规划》,旨在确保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可靠性,提高居民饮用水质量,有效缓解排水压力,降低建设和服务成本。与城市供水管道一样,排水管道也是极易磨损的。据统计,包括大管径的管道(管径为3.5米)在内,排水管道的折旧率高达46%~69%。目前,莫斯科每年只修复和翻修了整个排水系统网络总长的0.95%,即74公里的排水管道。然而,这样的修复和翻修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在新规划中,莫斯科市政府计划将排水管道和压力管道的年修复和翻修力度提高到1.5%,即116公里的排水管道。
图3 1998~2011年莫斯科市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投资金额(单位:亿卢布)
此外,莫斯科市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投资,专门用于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建设上。从图3中可以看出,从1998~2011年间,莫斯科每年都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完善现有的给排水系统网络,13年的时间里,投资额翻了10倍之多。到2020年,随着房屋、热电厂和其他种类建筑的建设规模不断增大,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莫斯科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的投资力度,以满足甚至超额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给排水需求。
北京的地下排水系统
与巴黎、伦敦、东京、莫斯科等国际大都市相比,北京的地下排水系统显然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差距是非常巨大的。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主要由明清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修建的600多条暗沟,以及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地下排水管道构成。目前,后者承担着整个北京城的主要代谢功能,在城市排水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排水管道总长约2500~3000公里,约30%的干线管道的管径在1米以上,埋藏在地下10米的地方,其他管道的管径约为40~80厘米,多埋于地下4~6米深的地方。但由于年久失修、承受的排水压力过大,这些管道的管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锈蚀、裂缝,管道老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此外,泵站落后的设备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每逢雨季,北京下大雨时经常会发生地势低的街道被淹和立交桥下积水成河的状况。2012年,首都更是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暴雨,这场特大降雨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北京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现状是我国许多城市的真实写照,它们多半不成体系,管径普遍偏小,且多有沉积物堵塞,管道老化严重,管道建设缓慢,监督管理不到位。这些都是导致多雨季节不同城市面临严重积水问题的罪魁祸首。多年来,“重建筑、轻市政”“重地上、轻地下”的做法使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变得畸形、扭曲。
北京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目前,《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是北京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的主要指导原则和依据。1992年7月制定的《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规定:“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应当加强其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和城市环境质量;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程序;坚持主体工程与配套设施以及绿化环境保护设施同步建设的原则。”如今,20年过去了,这一法规条文从未修订和完善过,并且仍然是北京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准则。与苏联“老大哥”的首府相比,我们的地下排水系统建设输在了起跑线上。我国的城市管理者经常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措施,自上而下缺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良好风气。比如说,在应对北京一些老旧城区的地下排水管道的老化问题上,奉行“打补丁、发现一处补一处”的方针。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规定:“中心城、新城一般地段排水标准为一至三年一遇,城市重点地区、地势低洼地区、重要道路交叉口和立交桥雨水排除设施的排水标准为三到五年一遇。”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千秋大业被简化成几年短期工程。城市规划建设发展超前,远远把地下排水管网建设抛在了后面。近年来,频繁袭击京城的暴雨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建设问题,未能引起城市管理者对地下排水系统建设足够的重视。
我国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建设滞后的症结与对策
多年来,“中国向苏联老大哥取经太多”一直为人所诟病,其中,北京的“摊大饼”式扩展就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问题。但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来看,事实并不是尽如大家讹传的那样。当今,我国的城市建设问题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多年来我国在某些层面的经济指导方针就是“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显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实际情况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投入多大、产出多大永远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以经济借口将千年大计办成百年大计,百年大计办成几年大计,这与城市与建筑建设的长远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的房地产业投资达8000多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2000多亿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达850多亿元。“十二五”期间,北京将进一步加大这些领域的投资建设,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2011年7月,北京水务局承诺,2015年前投入21.2亿元对中心城区排水管线全部实施更新改造,从2012年起,将利用三年时间,把城区71座下沉式立交桥的雨水泵站排水能力提高至抵御50毫米降雨。从数字上看,的确,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很难在如此庞大的投资资金中分一杯羹。资金少,建设的力度和质量自然跟不上。
其次,长期以来,城市管理者一直秉承“重地上,轻地下”的观点,地上的政绩工程风生水起,地下的惠民工程少有顾及。地上建设,大家都摸得着看得见,而地下建设,既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又难成政绩。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自然灾害多发,这种建设手法已经接二连三受到大自然的挑战、人们的考验。
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建设与地上建设是同等重要的,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地上建设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可以轻易拆除重建,而地下建设却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由于地上新建筑不断增多、地下通信电缆和供热管道综合作用,排水管道的拆建是极其困难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一次设计、修建到位,不仅可以有效节省维修工人反复挖开路面修补管道耗费的时间精力,而且能够大力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有人认为,几次、几年的修复和翻修工作是一件小事,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便成为一笔巨额的支出,量的积累最终引起质的飞跃。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可持续,不能以断送一个城市的未来为代价获取眼前的利益。
再次,北京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疏于监管与维护。近年来,地上规划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而排水系统的建设却慢了下来。随着管理与维护部门的更迭,责任划分不明确使排水系统网络陷入监管和维护不力的艰难境地。北京市政排水的业务归属北京排水集团刚刚几年,排水集团也只负责公共路面的雨水排放和维护。其他地方的排水系统多半无人监管,或是责权十分模糊。此外,监管部门与工程开发部门协调不力,配合不到位,给排水系统能否发挥实效留下了后患,这也是排水网管管理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公众参与地下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在事前评估和设计阶段,可以集思广益,合理吸收广大社会群众的建议,防止城市管理者在一些细节上的疏忽。在后期监督管理阶段,可以鼓励公众日常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更正施工期间的错误,及时修复日后出现的破损之处,大大提高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工程的可操作性和质量,有效延长排水管网的使用寿命。这不仅是社会民主性的一种表现,能够激发公众的主人翁精神,而且可以缓解城市管理者的压力,有效整合了社会上的人力资源。
结语
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家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还要满足当今时代需求的现代化城市排水系统。确保城市排水系统的可靠性是城市管理者在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它涉及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和福利。搞好地下排水管网建设,一方面,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心舒适的人居环境,延长人类的寿命;另一方面,可以使我国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超越巴黎、伦敦、莫斯科和东京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我们自己没有搞好排水系统的规划,不能把账算在别人的头上,找“借口”只是“阿Q式”精神胜利法,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努力改变这一硬件短板的情况。希望我们在经历风雨后能够吸取经验教训,把首都北京、我国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得更加合理、更加优质。城市建设惠及子孙万代,怠慢不得。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