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周榕:建筑文化与地产文化的本土化

今天在易郡这样一个房地产项目中谈这个问题,谈中国建筑文化的本土化问题。我先把这个问题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建筑文化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地产文化的问题,分这两个层面来谈。

中国建筑文化的本土化,在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实际上在过去,我们利用大历史观分析这样的问题,可能发现它在一个非常大的空间参照系结点上分析这个问题。那么我们是否要把时空参考性要扩大到能够容纳中国近现代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一个流变的过程呢?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的流变,还应该纳入更大的参考性,就是中国整个建筑文化,在过去150年以来它的根本处境问题。以这几个参照性,在一个结点上谈问题,很难把一个问题谈的深入、透彻。

中西文化开始发生碰撞,出现了矛盾、冲突、又出现融合、又出现了文化上的交锋,形成了一直在过去大概150年左右这样的一个时间,形成了现在中国人普遍用来思考、指导自己的行为、用来在各行各业整个社会实践中起到非常重要意义的文化范式,这是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性过程。这个过程中,中、西文化是有很大的转化,或者说这两种文化的关系是发生了很大的转化的。一开始是中国文化企图再一次用自己非常强大的历史资源来同化西方的文化。就是张恩栋提出来的中体西用的提法。中体西用,中国建筑没有一个坚持自己的抵抗力量,直接被西方文化所同化了,在这个同化过程中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有不同的阶段。

易郡项目

因为今天时间有限不可能非常仔细的梳理历史脉络。我认为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西化的阶段。一个是20年代、梁思诚这样一批到西方学习建筑文化的留学生回国,创办了中国真正的建筑文化的体系。这是第一波的西化过程,这个西化过程蔓延了非常长的时间。由于后面中国的内乱等等,这个过程长达至少了60年左右时间。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际上中国建筑文化一直是在西方引进下进行讨论的。这并不是说没有中国的内容,只是试图利用西方建筑文化的资源解决中国建筑文化的大的背景。

到9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些新锐建筑师,他们接触了新的西方文化的思想,他们利用新的西方思想,试图用新的西方文化资源来批判中国沿袭的传统,旧有的西方完全的资源。实际上在我看来,前面的建筑师对当时中国建筑的批判,是新的西方建筑资源对旧的西方资源的批判。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90年代末,就是到2000年左右。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有一些问题就出现了。这个我以前在各个场合也一直在说,就是中国人居住文化自信心的回归,以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导致文化全面的复兴,全面文化自信的这样一个回归。

对于本土文化资源的重视,以及对它重新的提认,我觉得是非常强有力的思潮。这个思潮是社会性的思潮。体现在一些前卫的建筑师上,他们逐渐转向从中国本土的建筑资源里找本土的根性。长期以来西方建筑式,已经内化成了建筑师内心的思想体系,已经成了任何建筑师讨论问题、研究问题一个共同的基本的预射性的东西,他们的思想框架已经很难逃脱不用西方的文化资源划分中国的文化资源的惯性,这个惯性是很难脱离的。

我们过去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把中国的体系跟西方的体系纳入一个合一的范式。但是我觉得这种努力是很难成功的。我们能不能在建筑文化范式里,能不能跳出一个普遍性的叙事。就是变成真正从中国的本土建筑文化思想里,找到营养,找到一个思想框架?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可能是给了我们建筑师,或者给了我们整个建筑学界一个重新思考问题的契机。

第二点,就是地产文化。实际上这个时代的特征,因为中国在90年代以来到现在,现在是快速的城市化,这个时间里地产已经成了主导力量,已经成了不可反抗的一个势能。这个势能就是商业性它直接造成了文化的传播,树立起了文化的标识,引导了文化的取向。在这样一个商业性的时代,我个人认为,后现代性主要还是由于商业性造成的状况。在这样的时代,商业它本身的规律,地产本身发展的规律,它已经走在了建筑文化发展的前面。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建筑文化的发展它具有一个滞后性,而地产文化的发展,由于它在激烈市场中一个强竞争的地位,所以不断的要使自己推陈出新,有一些新的东西要不断的出现。所以有这样一个商业环境下,它走在了建筑文化的前面。实际上我们所谈的这些建筑本土化的话题,从去年以来大概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些话题实际上是由于一些地产界的现象出现的。包括像易郡,包括观唐等等这样一些大大小小的各地的地产项目,它所暴露出来的现象给建筑师、包括建筑学界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现实已经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地产文化实实在在的在引导建筑文化的转向。

在这里,这是建筑师应该反省的。在地产文化的资源里,在地产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刚才我说的情况构造完全照搬或者基本借用西方的文化资源,地产文化的现象依然是存在的,而且是非常强的。因为对于中国来说地产的发展不过10年的时间,地产真正形成一种文化实际上是非常短的时间,也可能就是5、6年。在这个时间段内,中国的地产界它很难利用自己的本土资源。因为对它来说完全是空白的,没有自己的资源,基本上是借助西方地产的文化,整个地产的商业、包括销售模式都是西方的。

我举一些清晰的例子。比如说以这几个别墅项目为例,我们的别墅文化,或者中国当代的别墅地产,它们沿袭的,并不是我们经常统称为西方的别墅。实际上中国的别墅依托的范式基本就是美国、或者北美地区的模式。是一个中产阶级郊区住宅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范式、和商业模式。如果我们看欧洲的别墅,比如巴黎,我们去地中海去看,比如西班牙,在西班牙你看不到西班牙的别墅,在美国可以看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所谓什么什么式的东西,实际上是美国非常成熟的地产商业操作下出现的结果,才会出现非常现行的这样一个范式。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美国的中产阶级郊区住宅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因为美国人一生至少要搬四次家,这是哈佛教授的一个统计,还有别人的统计是六、七次,四次是最少的。在他一生不断迁移的过程中,他首先考虑不是一个安居的场所去考虑,他是把地产作为一个商品去考虑的,所以在这样个背景下他必须要考虑这些住宅在他搬家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在市场上很容易的卖出去?是不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预期的价值?这点在美国商业社会罗列下是非常清楚的。朱锫在美国待了快10年的时间,美国卖二手车的手册规定得也很清楚,哪年产的汽车,什么牌,开了多少英里,用了多少钱以后,价钱多少都非常清楚。所以美国市场上别墅的风格一定要是非常清晰的,比如殖民式、西班牙式、乔治式,多大尺寸等等都很清晰我们不用一个一个去看。他可以批注你,他可以在大范围内统一的批注,就可以清晰的知道我买的这个房子多少钱,住多少年以后应该卖多少钱。

所以它特别清晰的风格形式实际上跟中国人的居住是很不一样的。中国人买别墅很少是为了倒手,他就是把这个别墅作为一个目前市场上可以达到最高的居住的一个形式。实际上风格跟它的长期居住这两者格格不入的,因为消费类的别墅可能是几十年用人的半生、一生的周期来计算的。我们在市场上经常看到一些情况,仅仅盖好三、四年的别墅马上就落伍了。比如北京市场最早欧陆风、最后变成北美风格、有一阵子地中海风格也有出现。很多时候快速的风格变化跟人的居住是有很大的矛盾的。

快速的风格变化跟人的居住是有很大的矛盾的

这种情况下易郡这个项目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它试图建立起一种新的居住的范式。不再模仿西方市场的地产的模式,它企图建立一个新的跟中国人的居住模式和消费模式相吻合的这种模式,这点是非常有趣的动向。因为易郡这个项目,如果要用我们惯常的评价一个地产项目的眼光来看,一开始会觉得不适应,没有一个非常强的识别性,没有一个第一眼就能打动别人的那样一个强烈的对比。但是第一眼让你有强烈的刺激效果的那种地产我们过去很多年在广告中也看到很多了,但是很快它就成了“过眼云烟”。易郡实际上是一种归隐的模式,它不希望自己是非常招摇的,这恰恰是跟西方建筑有所不同的,而且是跟我们现在地产界就是“超量驸马,或者高强调、高饱和的信息叠加在地产项目的表面”这一点跟中国人的传统模式是不相符合的,从本质上是矛盾的,我觉得易郡能抓住这一点让我会感觉是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的项目”。

我觉得易郡要往前发展一下,就是应该有信心建立起目前中国市场、或者北京市场,这样一个常见的最平庸的这样一个别墅的营销模式、商业模式。因为它根本上是一个不同的东西,那么从营销上、或者理念上可以脱离原来的叙事,创造出自己更新的模式,当然这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一种希望。

从去年一年来看,有三个有意思的项目同时出现在北京(易郡、观唐、运河岸上)在去年北京的一个研讨会上,我有一个粗浅的分类。就是易郡用的是建筑本土化的一种消费观念,观唐用的是后现代的消费观念,运河岸上用的是西式风格四合院的消费观念。这三个建筑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对于建筑文化来说我们是不是还要固守一个普遍性的叙事,或者是让大家共同遵守的统一的文化范式?我们是不是敏锐的觉察到有关建筑的小叙事或者微叙事这样一个时代已经来临了。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摆脱对老格局、大规范的痴迷。我们可以在一些微小环境、微小的的项目上、趋势上有一个很大的创新点。

最后讲一下,我们建筑文化的本土化也好,地产文化的本土化也好。都是试图建立起一种建筑的“根性”。这个“根性”有两重含义。这两重含义在刚才闫总的讲话中已经表述出来了,我换一种方式阐释一下。一重根性是对土地的分析,是跟土地紧密关联的。这个土地包含建筑,也包含这个大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等等。刚才我们讲了生态的方式,生态的原则,这样一个时代主要强调的它跟土地的关系是怎么样?怎么利用自然资源来充分的把自然资源利用好?做好一个建筑,这是物质意义上的根性。

第二层“根性”是文化的“根性”这最难建立起来的。文化的“根性”怎么样重新建立。因为这个文化的根性已经被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彻底斩断百年之久了,我们如何重新接续这样一个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文化根性上,包含物质性的东西,我们看得见中国的东西,更包含着一种思想的资源。这些虚的这样一些文化的资源,包括中国人根本性对生活的态度等等这样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实际上最后是会转化并固定在我们的空间关系上的。空间关系从社会学角度讲,就是生产而已。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的东西敏锐捕捉到中国文化的一种态度,最后转化成一种产品。这无论是建筑文化界还是地产文化界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北京市现在提出来要建移居城市,过去移居过去强调了物质的移居没有强调文化的移居。我们每个人有内化的环境,我们也需要我们居住的外部化跟文化环境是应该具有一致性的。所以我想类似易郡这样的项目出现,是为北京建设移居城市做出了贡献。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文化周榕地产文化本土化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