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土木之事 最忌奢靡

——重新认识适用、经济、美观

很多地方建筑奢靡之风盛行

节俭,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但在生活中如此,在建筑中也是如此。清代文人李渔在其记述传统建筑室内装修的专著《一家言·居室部》中曾说过:“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其实,他的这一见解,在本质上与“适用、经济、美观”是一致的。遗憾的是,他最忌讳的事情,在今天却愈演愈烈,在各种类型的建筑中,尤其是国家投资的项目中,都不难看到以“贵、怪、大、洋”为标志的奢靡之风的影响痕迹。

一、奢靡之风的成因

奢靡之风的盛行,表面上看起来是对适用、经济、美观这三者关系定位不准,对于美观的问题过分注重,其实还有其特定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业主的要求和业内人士的推动这两个方面:

(1)来自业主的要求

从思想层面上来看,奢靡之风的思想基础,实质是对现代化和高科技的曲解。只要看看近年来大型设计项目的中标或优胜方案,就可看到其外观造型绝大多数都是“贵、怪、大、洋”。在某些人的眼里,它们与现代化、高科技是可以划等号的。

另一方面,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观点,在进行基本建设立项或评选、审批建筑方案的过程中,显现出明显的倾向性,甚至将其作为竞赛或招标的硬性规定,从而为奢靡之风的泛滥提供了有利条件。

回顾“贵、怪、大、洋”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这股奢靡之风乍起之时,正值国外建筑师大举进军中国建筑设计市场之际。有关方面常常把进行国际招标作为项目高起点的标志,似乎一旦有国外建筑师参加,设计水平自然就会大大提升。为了迎合有关方面急于创造政绩的需要,以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极端意识,部分国外建筑师就把中国当成了建筑的试验场,将在国外都无法实现的方案拿到中国来一显身手,恰好满足了人们对“贵、怪、大、洋”的心理需求。由于几个重大项目的示范效应,此风愈演愈烈,直至泛滥成灾。

(2)业内人士的推动

凭心而论,尽管推动这股奢靡之风的主要动力来自上层,但建筑界本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由此暴露出我们自身的某些问题。笔者认为,除了由于经济压力而被迫迎合某些领导的喜好这一客观因素之外,也有一些设计人员出于各种考虑,有意识地助长了奢靡之风的蔓延。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业外人士对于“贵、怪、大、洋”的认识,仍处于一种朦胧状态,很难分清设计上是否有创意,只要外观与众不同就万事大吉,这就给设计土木之事最忌奢靡─重新认识适用、经济、美观人员提供了一个随意拼凑的借口。至于造价多寡、适用与否等问题,根本不屑一顾。

另一方面,有些设计人员基本功训练不够扎实,设计思路不够开阔,设计技巧也只有“三板斧”,要想设计出有特色和个性的作品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奢靡之风却使他们有了生路。正如李渔所言:“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异标新,舍富丽无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清·李渔《一家言·居室部》)因此,在许多招标或评审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尴尬场面:经过精心设计的创新之作名落孙山,而毫不适用随意拼凑的方案却榜上有名。这种情形,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奢靡之风的蔓延。

二、抵御奢靡的几条措施

1.大处着眼——回归建筑的基本目标

大处着眼,就是要从思想认识上回归建筑的基本目标,也就是要认真解读适用、经济、美观的内涵。

对于建筑来说,在绝大多数场合,适用都是第一位的。换句话说,建筑必须满足特定的基本功能要求。有的奢靡方案,最主要的症结所在就是忽视乃至违背了建筑的特定基本功能要求。以某大型城市拟兴建的一座跨河大桥为例,经过国际招标最终确定的实施方案让人疑惑不解:本来桥梁的主要功能是解决交通问题,但这座桥梁却与大型摩天楼结合在一起,不仅会造成大量人群积聚,而且有可能对过往行人或车辆的驾乘人员形成干扰,减缓通行速度,人为加剧交通的拥堵状况,无疑与建桥的初衷相距甚远。

经济是对建筑的基本制约条件。一般条件下,再好的创意也不能不受到经济的制约。因此,特定时期的经典建筑总是能反映出当时经济状况的约束。离开经济条件的制约,固然能够创造出一些“超前”的甚至是“经典”的建筑作品,但毕竟不能一概而论,在各种场合都随心所欲,追求奢靡。这种情况通常会出现在政府投资的项目中,例如,在某体育场设计中,为了解决概率不到1%的既有赛事天又下雨的问题,不惜花费几个亿乃至十个亿去设置并非体育比赛场地所必需的活动屋顶,这样的代价,除了用国家的钱之外,估计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承受的。有人以今后举行歌唱会或大型娱乐活动遇雨不方便为由反对取消活动屋顶,其实质也是因为钱是国家的!与几个亿的投入相比,即使是碰上几次因下雨退票而造成的损失,也是微不足道的。当然,经济并不意味着简陋,经济也不单单指一次性投资的多寡,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必须从建筑的全寿命的角度去全面分析。

美观是评判建筑的基本标准之一。对美观的理解虽然见仁见智,但仍有一定的规律。经典的东西之所以能够永恒,必然有其得以永恒的内在规律。无论时间的流逝多么迅速,总有一些东西是恒久不变的,传统的形式美的规律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无论建筑的投资多寡、规模大小、重要与否,只要设计得当,都不会影响到它的美观。古今中外众多的经典建筑以及民居建筑之所以到现在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此。

2.小处着手——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所谓小处着手,是指在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要崇尚节俭,无论是在面积的利用还是材料的选择方面,都应当予以充分的注意。在这一方面,前辈建筑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在设计中也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如若不加重视,则有可能造成浪费。现举要如下:

(1)注意使用模式的变化

建筑虽然一般有其相对稳定的使用模式,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若干变化。例如传统的图书馆一般是将阅览室和书库分别设置,因而对出纳部分和阅览室的面积大小都有一定的要求。而现在的图书馆已经逐渐接受了藏阅一体的概念,这样一来,原来的设计模式势必会出现变化。除了减小出纳部分的面积之外,还要扩大阅览室的规模。随着阅览室面积的扩大,就会出现层高是否合理的问题。简单的做法是增加层高,但究竟应增高多少才符合要求,则缺乏定量的研究。

(2)注意使用性质的变化

同样是高校图书馆的例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图书馆普遍感觉是阅览面积不足,以至于经常出现排队等候或书包占位的现象,因此在进行图书馆设计时,都强调增加阅览面积。事实上,造成图书馆拥挤的主要原因,并非阅览面积不足,而是缺少自习场所。这种状况,随着高等院校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不注意这种变化,就有可能造成阅览面积的闲置。

(3)注意使用设备的变化

新的设备的出现,有可能对建筑提出新的要求,如果不能及时预见到这些设备对建筑的影响,就有可能无谓地增加建筑的运行费用。例如,计算机本来已不是什么新的设备,但由于它普及的速度实在太快,以至于在许多建筑中(甚至在教室中)几乎到了人手一台的地步,由此散发出来的热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在进行空调或通风设计的时候必须对这类情况有应有的重视。再如,多媒体进入课堂已是大势所趋,它与使用黑板具有完全不同的要求,例如光线、视距等。学生使用数码相机替代笔记、替代借书的趋势,也会对教室、图书馆等建筑类型的设计模式产生相当大的冲击。

(4)注意使用观念的变化

以人为本观念的普及,已经从住宅延伸到各个领域。例如教室的座位排距,究竟是满足最低要求,还是舒适性要求;再如学生宿舍的标准,也是如此。对于教室的走廊,过去一般只需要考虑疏散的要求就可以了,而对于学生在课间交往的考虑则有所欠缺,所以适当加宽走廊的宽度也是必要的,尽管这样一来会相应地增加建筑面积和造价。

(5)注意可持续发展问题

香港某大学的实验室,为满足今后大型设备更新的要求,专门在室外设置了永久性的起重吊装设备,如果单纯从美观的角度来看,此举似乎并不可取,但却使建筑的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可以保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即使有大型设备的修理或更换,也能满足基本要求。

(6)加强设计能力的培养

正如前文所述,创新能力的欠缺也是造成奢靡之风泛滥的因素之一,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则是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提高创新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要善于学习。无数事实证明,充分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华,是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具体操作中必须注意向深层挖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外观或造型的简单模仿的层面上。如果我们对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都能做到得其精髓,为我所用,奢靡之风蔓延的场景将不会重现。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