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实践所需为我所学

——论教育心理学与创作思维的矛盾

我国建筑教育普遍存在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一线的设计机构总在反映,现在学生设计能力普遍不足、缺乏设计创新、基本功欠缺。由此可见,建筑教育与实践所需要的建筑创作有所脱节。

现代建筑教育与建筑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教育缺乏创新

现在,我国建筑院校基本上仍采用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模式,建筑教学缺乏现代建筑基本功训练。基础教学还是以传统的美术训练为主,素描、水彩这些表面很“文艺”的课程占据许多课时。建筑设计训练仍采用类型式教学方法,将建筑分成幼儿园、学校、剧院、体育场、住宅或其他的建筑类型来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这种类型式教学方式以功能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简单化、模式化地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实际上,建筑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训练难以适应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类型建筑设计创作挑战。

●建筑教育与实践脱节

当前,我国建筑院校中的许多设计教师缺乏一线实践经验,指导学生设计缺乏实践针对性,他们仅沉迷于当前一些浮躁的建筑理论,无法从技术层面解决建筑设计的实质问题。

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近一年的设计院实习教学环节,但设计院只将学生作为设计生产环节低端层面的加工者甚至是计算机操作者,很少有学生能从头至尾跟进项目,完全违背了实践环节教学训练的初衷。

●建筑师职业素质培养缺乏

建筑师职业涉及工程技术、人文艺术等学科,是工程与艺术的统一体。建筑师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仔细实干的基本素质是完成设计创作的基本保障。然而,对这些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却缺失于建筑教育之外。如何在院校教育中培养训练学生的职业素质,如何使学生们认识到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仔细实干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应在建筑教育中有所体现。

针对我国现代建筑教育问题的分析

●类型式教学方法背离了创作思维的基本

建筑创作如同音乐作曲和文学写作一样,是将这些艺术门类中的组成要素进行提炼、加工、组织,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独到内涵的思维演绎过程。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建筑创作更加复杂,其空间尺度最大,技术工程元素组成最多。因此,对这些相关元素组织构成的能力要求更高。

纵观我国现代建筑教育不难发现,各个院校的设计教学普遍缺乏对建筑元素、空间元素、材料元素、技术元素等分元素训练的基础,缺乏建筑创作分元素系统组织建立的教学训练。大多数院校侧重于建筑类型学的设计教育,缺乏建筑设计组成元素及其组织构成、系统建立等基础环节,造成了现代建筑教育心理学与创作思维的矛盾。这种缺乏建筑构成元素基础的类型学设计训练体系导致了教育与创作实践的脱节,学生难以适应在实际工作中的建筑创作思维。

●建筑教育与实践脱节,各行其是,交融困难

当前,各高校解决教学与实践联系教学环节的普遍手段是派遣学生到设计院进行4~6个月的实习。但由于设计院注重生产任务,没有义务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用于训练学生,所以学生只能靠自学和自我悟性体验设计单位的设计创作实践。

此外,学校教师缺乏设计实践,大多数人没有工程设计项目的工作积累,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经验不足,这也是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体制及理念的偏差造成学生职业精神不足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问题,学生普遍重视考试,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开拓意识不足。

在建筑学专业这一对能力要求极高、开拓创新思维至上的专业里,教育体制的矛盾与问题使建筑学专业学生无法适应设计市场的需求,部分社会价值观念的偏颇使学生无法沉静在设计创作的痛苦探索中。

市场需要合格的人才,企业却找不到合格人才,建筑市场的火爆促使部分毕业不久的学生频繁跳槽,据不完全统计,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换工作的频率为不足两年。这些现象均造成了设计市场人才的极大不足,也造成了人才就业后教育的非连续性、非持久性。

关于我国现代建筑教育出路的思考

●适应创作心理学需求,重视基础教学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建筑学基础教学仍把美术作为一门主要课程,素描速写、水彩等课程占据96~112个学时。

不可否认,传统的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培养基本的创作美学素质和基本的手头表达功夫具有一定帮助,但现代建筑创作却是空间造型的艺术、建筑材料与技术的综合表达,具有很强的空间抽象思维特征,而传统的美术教学则以写实为主,仅仅是一种写实技法的训练,与现代建筑创作的本质并不相同。

我国建筑学基础教育中应突出与建筑形态、空间、色彩相关元素式训练及个性培养,传统美术教学应向造型方向转化,突出建筑设计创作的基础需要。

●建筑设计实践应突出设计的创造性需求

在现代化的今天,实践环节对建筑创作的创新提出了较高要求,其关注的是建筑形态美学、建筑空间舒适度、建筑色彩体验的个性化创新。但在我国建筑院校的建筑教学中却缺乏对实际市场需求的针对性训练,缺乏对形式与技术综合集成的训练,缺乏对设计高品质高完成度的训练。因此,学生初进设计单位时较为迷茫、无从下手,这是建筑教育与设计实践脱节的最好例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许多学校采取了很多教学改革措施,比如说,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建筑师执教设计课,邀请职业建筑师评图以及职业建筑师导师制等。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学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实践单位实习等环节还应进一步提高。

●理论与实践训练的比例应进一步调整

当前,我国建筑院校普遍注重学生理论素质的训练,教学时数高达35%以上,而真正的设计实践训练却只占25~30%,而国外院校理论课程的教学时数仅占不到20%的比例,设计实践训练高达45%。国外院校注重设计的实践需求,任课教师普遍是经验丰富的职业建筑师,这种以实践为主的教学课时分配效果明显。因此,在教学计划的调整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侧重应强调以实践为主。

笔者认为,只有建筑教育适应建筑设计实践的需求,以教育心理学基本原则作为培养学生建筑设计创新能力的准则,加强实践训练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将教育与实践统一融合,才能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建筑人才真正落在实处,真正体现建筑设计基本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韩林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