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刘家琨:商业和艺术并不矛盾,生活和工作必须一体

就像他笔下的建筑师欧阳江山,刘家琨是一个强硬的理想主义者,他一直梦想着建立一座新城,用建筑重塑人们的灵魂。

建筑和文学,两个似乎并不怎么有关联的领域,就这样自然地在刘家琨一人身上汇集。

刘家琨先生

他曾是四川小有名气的高产小说家,写出过《明月构想》这部带有强烈理想主义气质的反乌托邦小说;但现在他更为人所知的身份,则是享誉海内外的建筑设计师。

“写小说,对我建筑设计工作有深刻影响”

因为喜欢画画,擅长文学的农村青年刘家琨为“跳龙门”踏入大学校门,学习建筑设计。这就是刘家琨阴差阳错进入建筑设计界的缘由。

因为文字功底优秀,也因为爱好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刘家琨在建筑设计师的岗位上,居然在十年之内写下4部中长篇小说,而主业,他只主持设计了两个建筑,他也因此一度被借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

刘家琨用这种近乎黑色幽默的方式消极抵抗着——在建筑设计院里,他成了四川小有名气的高产小说作家;而建筑学前沿发生的事对他而言就像传闻。

但这段成功的文学经历给他往后的建筑设计生涯带来了深远影响。刘家琨认为,文学是一切事业的重要基础,美术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工具不同追求相通,“作为素养,它们都对我作为建筑师的工作有深刻影响。”

“同学办个展受‘刺激’,我一定也能成功”

在写出《明月构想》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后,因种种原因,刘家琨离开了设计院,“1994年,我大学同学在上海办建筑个展,我以朋友身份出席,让同样是建筑设计出身的我很尴尬。”

于是,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将重心投入到建筑设计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1994年,刘家琨为画家罗中立设计的艺术家工作室,成了他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作品。1995年,刘家琨又为画家何多苓设计工作室,成为他的“艺术家工作室”系列中的代表作。之后,他又陆续接手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川博物馆等项目,并操刀设计了著名的成都蓝顶美术馆。这些作品奠定了他国内一线建筑师的地位。

他现在是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功成名就,已获得亚洲建协荣誉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建筑实录中国奖、远东建筑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作品被选送参加德中文化年、法中文化年、荷兰NAI中国当代建筑展、俄中文化年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多个国际展览及国内展览。

“我倾向融合共生,商业和艺术并不矛盾”

作为艺术家,刘家琨有点“另类”,他一直拒绝往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扎堆”,长久以来始终立足于四川成都这片土地。他也似乎并不沽名钓誉,与一些艺术家不一样的是,他不拒绝商业型的建筑作品。

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刘家琨有着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和风格,他认为,建筑应该“提供栖居之地,提供诗意”,“如果只从‘人居性和环境把握度’方面说,我是倾向于融合共生的那种建筑师。”

这也是刘家琨在处理商业型建筑设计时所保持的正确心态,“有追求的商业和艺术并不矛盾。处理商业和文化艺术的关系,使它们相得益彰,是建筑的重要任务。那些把商业和艺术对立起来,对艺术不屑一顾的业主通常也不找我做建筑。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如果发生具体矛盾,主要靠积极沟通,彼此尊重专业,他会跟我讲清诉求,我也会尽力提升价值,明理的人通过良好沟通总会达成共识的。”

“不仅艺术家,工作和生活一体化是未来趋势”

在做建筑设计的头几年,刘家琨一般都是与同行进行合作,施展才华如鱼得水,“我在与何多苓、罗中立合作设计工作室时,大家都是设计师,会有艺术共鸣,相互沟通十分容易,我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也相信我的艺术理解力。因此最终的产品几乎没有扼杀创作之中的那些好的创意,形成了最具艺术原生态的优质产品。”

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认知,这对艺术家来说,弥足珍贵。正如他和一帮朋友操办蓝顶美术馆新馆,也是为了让更多的真正艺术家能够有一个专业的圈子,“共同进步,把行业抬起来,让大家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蓝顶,是成都乃至全国都屈指可数的艺术区,它满足了艺术从业者的艺术工作和生活格调统一这一追求。我认为工作和生活一体化是理想状态,不仅艺术家,工作性质可能的话,人人都当如此,这也是未来趋势。”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商业艺术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