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方:建筑对于文化的承载
来源:建筑中国投稿 2014-05-14
TONTSEN方大设计集团董事长 齐方
对于文化的思考不应该仅限于文化建筑,其他类型的建筑也应在承载文化上有所作为。TONTSEN方大设计集团从居住建筑向多类型建筑的多元化发展,其背后隐含着公司对于文化在各类型建筑上不同表达的思考。TONTSEN方大设计集团董事长齐方博士通过安阳甲骨文博物馆与江西南昌陶瓷艺术博物馆等项目对文化建筑进行深入的探讨。
Q:请齐博介绍一下TONTSEN方大设计近期做的文化建筑项目。
齐方:近期主要做的文化建筑是安阳甲骨文博物馆、江西南昌的陶瓷艺术博物馆,还有正在设计的秦淮河博物馆。
Q:TONTSEN方大设计过许多高品质的居住项目,如今在文化建筑方面有这样的建树,是公司的一种转型吗?
齐方:严格来讲不算是转型,公司的设计类型从居住建筑拓展到养老地产与博物馆,是公司在设计多元化方面的发展。
Q:居住建筑与文化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您认为它们分别对人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齐方:从大量的实践来看,文化建筑与居住建筑在本质上都是互通的,都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特定需求而建造。居住建筑满足人们“安家立业”的渴望,作为一种栖息地存在;文化建筑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例如剧院、博物馆等。文化的定义是广泛的,它存在于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文化建筑即是为人们体验文化而提供一个空间的载体。
Q:甲骨文博物馆自建成后具有很高的曝光率,作为这样一个特殊主题的博物馆,在设计中是如何对主题进行体现的?
齐方:设计文化建筑都要依托两点,第一是场所精神,分析区位条件与人文地理的背景;第二是要考虑建筑本身具有的功能。甲骨文博物馆是根植于安阳大量开采出来的甲骨文碎片,为这些文物的展示与研究提供一个场所,同时配合周围大专院校的教学工作,也考虑周围社区居民的活动。在设计中我们从甲骨文本身出发,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中国建筑都是由台基、柱子、墙体和屋顶组合而成,但是甲骨文不是通过添加得到的,是刻上去的,生成方式很像例如窑洞这样的岩土建筑。于是在设计中我们采用逆思维,通过雕刻而得到建筑的形态。我们把建筑看做一个木桩,所有的开窗和中间的庭院都通过雕刻形成。另外在功能上我们希望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的空间,而是能和市民与学生交流的场所,在设计中考虑台阶、中庭等许多元素的营造。
另外谈一下设计思路的问题,对于甲骨文这样一个特殊主题的博物馆,人们很容易将其与传统建筑的形象联系起来。在设计中我们特别注重避开被这样的思考方式引导,在做一个建筑中,如果一开始就考虑如何把传统的事物体现出来,是对思想的一个束缚。我们要根植于乡土、自然、传统的东西,但是不能拘泥于这些模式。
Q: 陶瓷艺术博物馆是另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建筑项目,是与马里奥•博塔先生合作的,请介绍一下这个作品。
齐方:博塔先生是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阅读分析的大师,可以说影响了几代的建筑师。我们前年参观了博塔先生的工作室,系统地了解他的教育和成长背景,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无论在世界各地,博塔先生的作品能够被人一眼认出,但是每一件作品又根植于所处的场地与环境,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同样在南昌陶瓷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中也具有同样的品质。
这个博物馆所处的位置十分敏感,位于八大山人故居的对面,仅距100多米,旁边即是中国到处可见的仿古一条街,一般的设计师会选择稳妥的现代中式风格来设计。我们在经过对八大山人故居、江西省博物馆、当地各位收藏瓷器的会所调查之后,博塔先生才开始动笔。最终的设计是一个很纯净的体量,它将周围过度开发的杂乱的住宅屏障掉,但作为一个大型的建筑又显得一点都不突兀。经过博塔先生的讲解,所有当地政府官员与专家学者都一致认为这个设计完全契合场地,并很好地展示了瓷器,是江西的一张名片。另外,优秀的文化建筑内部都是十分严谨且合理的,博塔先生认为每一个展台的设计都是一项工程,针对每一件瓷器灯光的方向与强度都经过精心地考量。希望这个项目建成后大家都可以参观一下。
Q:中国近些年高速发展的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略有脱节,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文化又被推出台面,您认为近几年中国的文化建筑有何变化?
齐方:有两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是建筑师,许多年轻建筑师更多地思考本土精神,并将自身对于文化的研究带入其他类型的建筑之中。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强势经济带动强势文化。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文化必然抬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民族的东西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二是建筑评论,国外的建筑评论是非常发达的,只有发生评论,才会产生价值。例如徐悲鸿的画引起大家的评论,才会引来更多的关注与分析。建筑也是如此,有反对的声音并不可怕,可怕的没有声音。如今建筑艺术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人们对于新建成的城市公共建筑有褒有贬,重要的是有声音了。
随着国家的进步,文化与建筑的结合也会逐渐发生在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文化建筑,居住建筑也会注意它的文化属性,而居住建筑本身也应该具有文化的方面。中国的园林就是居住建筑,造园的人具备各方面的才能,才能使得居住的园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居住建筑也应该具有文化属性,不能只是一个满足人类最基本要求的场地。林语堂曾说过:“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在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作为居住建筑来讲,也应该在承载文化方面有所作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