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杜昀:环保是种态度不是技术

杜昀先生为毕路德公司的领导者,他成功的整合了规划、建筑、室内及景观各个团队的协调交流和联合设计,堪称建筑设计行业的开拓性创举,在致力于创造一体性建筑环境的同时,更保证了项目的完美品质。怀抱“始于简单,止于至善”的追求,他致力以建筑设计创造出“此景、此境、此情相融”的场景,他与他的团队以“意境”之美作为终极追求。

设计师简介:

设计师 杜昀

毕路德建筑顾问公司合伙人、总建筑师

OAA、ARIDO(加拿大安省注册建筑师、室内设计师)

ASLA(美国景观建筑协会会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

“始于简单,止于至善。“ ——杜昀

学成于中国清华,实践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杜昀身上兼具东方君子的儒雅和西方企业家的魄力。怀抱“始于简单,止于至善”的追求,倡导“建筑景观一体化”理念,他致力以建筑设计创造出“此景、此境、此情相融”的场景,为消费者提供独一无二的体验。

杜昀与生俱来的商业洞察力和判断力,让他能够敏锐地预见商业趋势,并在企业经营、项目设计中做到全面把控、权衡利弊。他开创性地打造了毕路德“建筑、景观、室内”三位一体的团队架构,致力于以全能型的团队为客户服务:从早期的项目规划,到后续的设计与施工图,每一阶段均环环相扣,为客户度身定制切实可行的方案。而进行项目设计之时,杜昀更能够独具慧眼地找出每个项目中最能够打动消费者的价值点,并以此为核心,打造既充满艺术张力,又蕴含非凡商业潜能的作品。

以清华的人文情怀融入王国维的美学思想,这形成了杜昀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贯穿毕路德作品始终。他认为,建筑设计应该与具体功能相吻合,犹如一个“场景”,能展现相应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好的建筑设计还应能展现人文情怀,将人的“故事”向观者娓娓道来;而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则是”意境“的营造:设计师通过建筑传递哲理和情感,触发人们的独特思考,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正因如此,杜昀与他的团队以“意境”之美作为终极追求。

贵司培养新人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

【杜昀】很难说和谁不一样,只是我们会更倾向培养自己的创意人才,如果从学校一毕业就开始培养,这样成功概率高一些,从毕路德第一批出来的人已经八年了,这些孩子们会更纯净一点,人才的素质和审美比较高,在社会上混了几年后很难有审美趣味产生,创意人才的培养算是一个特征,具体怎么培养,刘老师的团队会先有主创设计师带,如果熟悉工作表现突出后就会刘老师自己带,就是这样一个流程。

您觉得优秀设计师需要有什么条件?

【杜昀】更关注于这个人的敏感性,性格中带些脆弱,通常就像是对什么东西都反应很强烈,冷热美丑,包括这个房间有些什么东西,具备很强的洞察力及反应也要非常快,设计本质上是人的环境,什么叫人性化,就是给人的环境,这个东西一定是对人起作用的,所以对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就要非常敏感,如果这个人不敏感那说明悟性比较低的。

您在设计中遇到过什么瓶颈和困难吗?

【杜昀】都会有,就对我自己而言,也是从技法性最后逐渐演变成对审美和生活方式的直觉,这是一种积累的过程。比如说刘老师,当她不能找到自己认为是完美的解决方案时会比较痛苦,这不是在某个阶段,而是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会碰到,这是她个人特点,设计是带有偶然性的,但当不一定一下能想得明白的时候她就会痛苦,这就是她的生活方式,她会拼命去琢磨,她是与众不同的设计师,不是简单的解决问题或是把图画出来就行了,追求极致完美,甚至超乎很多人的限度,设计师跟着她也会很痛苦,但成长也很快。

13年的时候您拿了一个绿色建筑大奖,那对于绿色建筑项目您是怎么理解?

【杜昀】绿色建筑我个人观点也会和国内不太一致,曾经在写过的文章有提到过,绿色是一种态度而非技术, 绿色应该是对于自然环境敬畏态度的一种生活方式,不是仅仅靠某种技术,前些年我们总是会谈材料、设备,但我认为这并没有太多意义,更多应该是人们头脑中的生活态度,当对于自然有敬畏和宽容之心,这样就自然会处于一个相对环保的阶段,但很难,在目前这个消费的阶段,谁都想更舒服,比如我们人人都想开空调,那势必会不环保,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环保就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消费有冲突,所以最关键的还是态度的改变,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平衡。

发达国家也一直在提倡绿色建筑,那国内和他们差距在哪里?

【杜昀】更多的差距在于人的态度,比较典型的是欧洲人出行都用小排量的车,而美国人就会很大,排气量大耗油也大占地也大,虽然欧洲也是因为居住环境密度高,被环境逼出来,但总得来说,他们的意识是有的。所以,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态度问题,对比咱们国家来说,环保技术在各国家都是差不多的,没有本质区别,只有成本上的区别。

怎么理解成本上的区别?贵的还算环保吗?

【杜昀】这个问题也是有所争议的,花了代价,对自然的碳排放低了,但环保成本高,承担不了的时候就只能降低成本。举个例子,如果都用中央空调,房子做成保温隔热,使用人工通风,这样就会更环保,但中国的大部分建筑都采用分体空调还都能开窗,实际上这样是不对的,环保性非常差,碳排放也非常大,是对环境的一种污染,在美国所有的公寓都不是分体空调,他们会多花钱去做这件事,当建筑法规严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会再使用分体空间。

中国现阶段建筑同质化很严重,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杜昀】当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一样的,就不能要求建筑是不一样的,人和建筑要真实反应现代的生活方式,比如说让现在的人住北京四合院也不现实,因为生活方式变了,城市之间没有生活的差异化,所以建筑就有趋同性。建筑与人之间是互动关系,其反应的是人生活方式的本身,古罗马废墟反应的是古罗马人的生活,古代皇宫反应的是皇室的生活,CBD则显示的是现代白领的生活,所以要求地域化是很可笑的想法,传统上的不一样是因为区域之间的隔绝,当时没有信息互通也没有互联网,都是封闭的状态,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但现在不一样,都是相通的,所以没有权利要求他不一样。

城市之间可以有不一样的故事,所谓故事是文化的折射,但是不能要求你的生活方式就是你的故事,想要不一样,可以做成体验感的东西让别人去体验,但仅限于体验,并不能去代表现代人的行为,你现在的生活方式是世界观的基础,你过什么样的日子就会住在什么样的空间。

未来中国的建筑会是什么走向?

【杜昀】我没有这么敏感,但有一些东方的策略、东方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可能会更多地去影响建筑的走向,与其说是回归,我认为更是一种上升。现在都在往中国特色的方向去,其中有一些哲理性的东西是具有共通性的,不只是说我们有特色,我们某些哲理性的思维会影响这个世界发展潮流,这是在以前的没有发生的,如果回到现代主义初期的时候,正是很多欧洲人西方人融合了一些东方的这里概念,猎奇的心态。他们其中有些人是做了一些东西,带有一定的东方倾向与比较强烈的现代主义。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设计环保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