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段进:如何为现代城市留点历史记忆

段进,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核心提示

●现代城市生活是在传统文化生活基础上的一种延续,不是可以突然产生的。完全毁灭性地重新开始,进行没有根基的城市建设,是不对的,这样不能形成城市文化,也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如果用国外的理论来说,没有记忆的城市就是一个混凝土的沙漠。

●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只有438处了!即使这438处还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城市文化遗产已经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鉴证和物质载体,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是世界范围内的共识。

●文化遗产是延续的、有发展的、有生命的,绝对不能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死的古董。

保护遗产,缘何与经济发展对立

我今天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领域的一些问题。

城市建设要经济效益不要文化遗产,这是不对的。这一点,无论是领导也好,市民也好,专家也好,大家都达成了共识。但是,目前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大家都感觉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对立的,很少有人说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么一种普遍的看法。我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产生的。

第一,大家普遍认为,我们原来的物质空间形态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就是说,我们以前传统的院落空间形式,以及传统的房屋结构,卫生设备和设施,包括由这些老房子形成的一些街巷、空间等等,不能适应我们现代生活的需要。古代中国,基本上以水路为主,都是以船来运人、运货,城市自然而然就因此形成一个形态。同样,由于当时没有汽车,甚至于在小巷里面,马车也进不去。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空间形态、形式,不能适应我们现在发展的需要了。这是对立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现有老街区的生活服务配套差。我们传统的街区里面,菜场配套、商店配套,然后以及交通停车的配套,还有这种通风、采光,各方面的条件,与我们现代的城市相比差距很大。比如我在常州的青果巷做过详细的调研,青果巷外围的老百姓,包括政府,都认为青果巷要保护。可是,青果巷里面居住的居民却都提出来要改造。我们不难想象,居民们的生活条件,包括卫生设备都很成问题。于是他们就在里面加建、扩建,这进一步造成了历史街区环境的恶化。

第三,主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现代城市规划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老的历史街区,成斑块形的放在城市当中,对未来整个城市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产生一定影响。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城市要升级,城市交通跟不上了,那么就要增加一些支路或主干道,或是要打通一条快速路,但由于很多传统的街区在里面,这些地方都不许动,就带来了矛盾。

第四,很多开发商,甚至有些政府部门认为现在城市土地的开发是有一定规律的——靠近中心区的,必然会从住宅转化为商业,然后商业转化为商务。与此同时,土地的价值会越来越高。所以,他们就认为,现在这种老街区的存在也是不符合土地发展规律的。

由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大家形成了一种观念,似乎现代城市文明和传统文化遗产存在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由于这种观念的支撑,再加上30年来我们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所以,很多城市的发展是粗放型的,有很多问题没考虑到,导致了中国大量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

没有记忆,城市就是混凝土的沙漠

全国现在有101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些名城当中,有很多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实际上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101座是国家立法要保护的城市,而且这101座城市也对自身对历史文化特别重视,向国家申请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但事实上,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这些地方的历史文化破坏程度还是非常严重的。据建设部和文化部前一段时间的统计,我国现在仅存438处历史文化街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只有438处了!即使这438处还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到底现代城市文明和传统文化遗产存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审视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要看城市建设的目标和目的。我认为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和物质环境问题。从历史上来说,之所以会慢慢形成城市,那是因为人集中在一起以后,能够提高效率,能够提高生活品质。但是,聚集在一起的目标不是为了生产更多的钱,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此集聚,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相互交流。有了相互交流以后就会慢慢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再慢慢形成了传统,这种传统就慢慢形成了城市文化。这个逻辑过程,事实上要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会完成。比如苏州,通过两三千年慢慢形成苏州的风格,包括苏州人的说话风格,苏州人的生活习惯。

所以,传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现代城市生活是在传统文化生活基础上的一种延续,不是可以突然产生的。也就是讲,完全毁灭性地重新开始,进行没有根基的城市建设,是不对的,这样不能形成城市文化,也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比如,我们把一个城市完全重新建设,这个地方便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没有根基。如果用国外的理论来说,没有记忆的城市就是一个混凝土的沙漠。所以,我们这种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的城市来说非常重要。

城市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

我们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城市文化遗产已经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鉴证和物质载体,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是世界范围内的共识。我们给人家讲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人家就说你拿些东西给我来看看,你用什么东西来证明你有5000年的文化?你肯定会说我有很多书,很多历史书,有很多记载,但这个不足以说明你当时的文化是什么样的,要到现场看看,你建的怎么样。你东西是什么样,才能证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什么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了一系列保护宣言,里面就强调了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你这个古董少一个就失去一个,是不可再生的。你说南京的明城墙毁掉了,你说没关系我照原样建一个,那就不行了,那就不是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了。所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变成了世界很多大城市和重要城市的首要任务。这一点上我们的国民应提高素质,达到这个认识。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光好看不好看,如果讨论好看,我们新设计的可以比它好看,但是你新设计的东西不可替代原来的东西,它代表不了我们的历史文化。

我们看看巴黎。巴黎是国际五大国际中心城市之一,肯定是现代化的。但是你到巴黎看看,巴黎没有建设我们所谓的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和很多专家所谓的现代化的建筑。巴黎的凯旋门从建起来以后,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永远是标志性。为什么?因为它周围的房子和之间的关系是经过严格设计和控制的。这种控制到了什么程度,这个街道多宽,边上的房子几层楼高,边上的房子屋顶是不是坡,坡度是多少,是维多利亚风格还是另外一个时期的风格,全部在规划当中规定死。不会哪个市长说,我看这个地方给它变一变可能会更好看吧,不存在这个事情。如果你觉得不好看想变一变,你提出这个问题以后,要实施是实施不了的,不但不实施,而且会因为你提出这个愚蠢的问题连市长都当不成。

我们在历史保护方面和巴黎有多大的差距?比如北京,说起来有多少多少四合院,但是到了四合院里面才看到,而整个城市风貌上、大路上看到的全是现代化建筑,看不到这是个历史古城。只有到了故宫一带,才可以看出来。总的来说,整体的风貌没有保护好。苏州在古城中算是保护得比较好的,但是和巴黎相比,我觉得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世界上做得比较好的城市还有很多,如阿姆斯特丹,它把水巷、街道、建筑,甚至建筑材料、材料颜色、窗台什么颜色、用什么窗户都规定死的。要么不建,要么就按照这样子来。再看看雅典。为了保护卫城的标志性,以及雅典整个城市的风格,它周边城市的建设完全是按照原有风格和肌理进行控制的,所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这种风格非常的美妙和迷人,你一进去就感到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旅游区。

所以,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可以知道,遗产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自豪的象征。同时,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生活也是相结合的。我刚才讲中国的情况,两者有非常大的矛盾,觉得保护这个东西我就不能用了,保护就是像个古董一样放在那里,展示出来,任何东西都不能动,但是巴黎这个大的城市,如果都把它作为古董,把这么多人赶出去,那么巴黎也就不是巴黎了,巴黎也没有生命了,好就好在它还在继续使用,它是一个活的化石,如果变成一个死的化石就没有意义了,我们不仅要花大量的钱去保护它,而且还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历史遗产,需要“原真性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是活化石,是一种有生命的城市。保护不是把城市变得没有生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再回头看看中国。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进行了很多建设,也造成了很多不应该有的建设性破坏。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成功案例。为什么要讲一些中国的成功案例呢,因为经常有人会讲,国外是国外啊,国外有国外的法律,国外有国外的生活状况,国外的经济条件好,国外的人口密度低,国外的文化保护意识强,国外的房子都是砖石结构……是这些种种的不同造成了中国没办法保护。

现在,我们不妨来看看中国的一些成功案例。刚才已经讲了,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它的原真性很重要。就是说,它原来是什么样,我们尽量保护它什么样。以福建省的三坊七巷为例,三坊七巷在福州市中心,现在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总共有40多公顷,有古民居268栋。这是中国保留比较好的、大的历史街区。这么大一个历史街区,非常强调原真性。这种成片的、环境比较好的街区一点都不能动。修旧如旧,很好地保护起来。民居本身,包括古树、古井,甚至包括地上石面的铺板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原装的。

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案例,就是苏州的平江。苏州的平江整个街保护下来,也变成了全国的典范。里面只把原来老房子边上的乱搭乱建拆掉了。大家可以看到,这就是原来的老房子,这是原来的河,用不着把现在的很多元素加进去。这是临水建筑和水的关系,能看出苏州的风格和苏州的环境。这边,小街上面是青石板地,依然是用很矮的方石连在一起当做栏杆,没有达到现在规划和设计要求的90公分高,但原汁原味保留下来,到现在也没产生问题,没有因为栏杆低了,就有谁掉到水里。这边,砌在墙里的台阶,直接连到水边,到水边可以洗东西、舀点水、种点花等等,很有江南水乡的感觉。

变成了布景城市就不再是城市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整体环境的协调和发展。巴黎,是非常强调周边协调的。我们中国也做了一些尝试。本人就做了苏州环古城的保护。

我们主要的理念,是把这里作为苏州古城和新区的过渡区。过渡区主要的理念是协调,而不是把脏乱差的东西搞掉,盖一堆现代化的高楼。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环城水系已经全部建成,评价非常好。

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另一个问题:现在,城市中往往是把觉得是遗产的保护下来,但是可能慢慢会成为遗产的东西,就慢慢消失了。就是说,现在专家都在找什么能够够到遗产的级别,全部划出来。比如说南京,有很多重要的建筑被划为历史文化遗产。但事实上,南京有一些建筑也很好,但就因为现在还没有划成遗产,我们把它拆掉了。

一直这样做的话,再过50年,就会发现,南京的文化、南京的遗产,只能到民国,后面全部就会断掉,城市再发展的东西没有了。所以,每一个年代好的东西,都得选出来,作为文化保护起来。我们现在这种错误倾向非常危险。有的城市说,只讲究唐朝的,要复古,要建,全部按照唐朝来建,不是唐朝的东西就把它全部拿掉。那这个城市就变成了布景,变成了拍三国演义的三国城,拍唐朝戏的布景,而不再是一个城市。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过度保护。比如,明明那个地方有个城墙觉得很好。很好就很好啦,边上就不要再建了。但他一旦觉得这个东西很好、非常重要,就要全部建起来,城墙原来什么样,我们把它全部恢复。全部恢复,老的也不是老,概念完全不一样。我就讲桂林的一个事情,当时真的让我和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两个人非常地痛心。在桂林城西北角有一片城墙,是非常好的一片城墙。然后很多专家去以后,都说这片城墙非常非常的有价值。结果过了几年以后,我们再去一看,那个城墙变成全新的了。后来我们就问:哎呀,这个城墙你们怎么把它给搞掉了?当地政府回答说,我们没有搞掉,既然专家都说城墙非常重要,我们就把这个城墙给它搞搞新,把它搞得更漂亮!在我看来,这真的是叫“做”!

还有一种协调,是创新性的协调。全部照古代那样建,那是比较保险的。但是,有的建筑师,尤其是一些大师,他不满足于这个,他是要进行一些创新。比如贝聿铭做的苏州博物馆,它建在苏州的中心区。要建的时候,很多专家反对。我们中青年的一代专家不反对,但是非常担心。担心什么?担心建出一个说是有苏州味,但没有苏州味的建筑,反倒把整个苏州的环境给破坏掉。但是,目前来看,做的还不错。在体量上,严格地融入周边建筑环境当中,在风格上进行了一些创新,是新的和老的结合的协调。

要保护也要挖掘和再现

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再现。我们现在有很多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要去保护,要去和它协调。但是,我们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有一些是没有物质文化的,是看不到建成的东西的。事实上,很多东西,我们还可以再挖掘挖掘。然而在城市建设中给予再现。但这样一种再现不是去建假古董,而且绝对不能和真古董放在一起。

另外,我们有些历史文化是可以恢复的。举个例子,我们南京的阅江楼。这个阅江楼也是我和我的团队做的。阅江楼,事实上是根据古人的这种描绘建起来的,形成了南京一个新的景点。所以我的题目为什么不叫“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而后面加了一个“与利用”,主要就是讲,文化遗产是延续的、有发展的、有生命的,绝对不能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死的一个古董。

再一个,我们不仅要重视物质文化遗产,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我们传统的一些活动。在历史街区,组织一些传统活动,能够让它非常有生命力,非常的吸引人。

最后我还要讲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千万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文化遗产全部作为一个文化产品,或者一种文化企业来做经营。现在有很多这种公司把一个历史街区、名镇承包了,然后作为一个产业,作为一个赢钱盈利的东西去做经营。这样的话,我觉得也是非常危险的。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历史记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