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王明贤:城市是一个合谋的产物

中国著名当代建筑批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王明贤

Q:您一再强调这次当代十大建筑是一次评选而非评奖,甚至可以认为是一次中国当代城市现象的批判,所以这不是一次纯建筑评选,评选结果体现出哪些层面和角度的20年之变?

王明贤:是的,这并不是一次评奖,而是对20年来中国当代建筑现象的一次社会学大调查。说城市现象的批判可能有些重了,我们认为这是一次文化研究,评选的并不是哪个建筑设计得最好,而是评判建筑的社会影响力。为什么集中在这20年?我们认为这20年恰恰是中国建筑发展最快的年代,现在回想起来,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几乎没有超大型建筑。而近20年间,尤以最近10年的发展更为迅速,上世纪90年代我们能想起来的几乎只有上海金茂大厦,而到了21世纪,才开始有超大型建筑出现。我希望通过评选,把中国新锐建筑师的建筑推出来,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入围的中国建筑。

Q:为什么没有将评选范围限制在中国建筑师的范围?

王明贤:因为目前中国的现状就是这样,国外建筑大师的作品的确出现在我们周围,所以希望大家同台竞技。如果一味避开国外建筑师,只能说明我们不敢面对现实。放在一起评选,更能说明部分中国建筑师目前已达到一定水准。

Q:如果最终“十大”多半是外国建筑师的作品,国人该如何看待?

王明贤:这是全球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很多国家都曾有类似状况。比如日本在80年代就邀请了很多世界建筑大师,于是日本突然多了很多国外大师的作品。我认为这种现象其实很好地推动了外国著名设计师和中国设计师的交流,但要把握的是,我们的城市不能完全被国外设计师的作品占领。我还要强调,如果在这时推出中国新一代建筑师,应该非常有意义。而就中国建筑界现状而言,的确已经出现一些年轻有为的建筑师,他们设计的超大型建筑非常不错,比如马岩松。

网友和评委存在分歧

Q:在最终结果里,网友占40分,评委占60分,在分数合并之前,网友和评委的单独评选结果是否会出现分歧?

王明贤:的确会有分歧,而且这种分歧不仅仅出现于网友和评委之间,评委内部的分歧都会很大。因为评委本身很跨界,只有3位纯建筑方面的专家,另外我们还邀请了文化研究学者、媒体等,希望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评选。比如国贸三期,业内人士没觉得这个建筑有多特别,但大家对国贸三期都特别追捧,比如很多重要会议一定要在那里举行。我们还听说外地有些建筑以国贸三期为标准,要比它高出10米,这在我们业内看来非常匪夷所思。也许它在建筑美学上不达标,但确实在中国城市影响巨大,无法忽视。而且从社会学、文化研究角度看,这种争议和分歧很有意思。

地标式高楼20年“退烧”

Q:人民网报道将2014年戏称为“地标元年”,您认为中国这股热潮是如何兴起的?何时能结束?

王明贤:从世界建筑的发展历程看,地标式建筑或者说摩天楼,除了对其所在城市有影响,它本身就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从资本运作到文化影响,摩天楼更重要的是它的象征性,它更像一个大广告,是财富和权力的标志。从现代技术看,多高的摩天楼都能造出来,只要你能投得起高额资金,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

中国的摩天楼热潮是从20世纪90年代前开始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深圳特区的一个超高层建筑,叫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在当时的中国,这已经算是标志性建筑了,甚至全国的建筑界人士都专门去参观,在当时也算是破了建造纪录,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对这个高度不以为然了。至于这股热潮什么时候能结束,我认为在中国至少还要持续20年。

Q:您认为该如何引导公众更理性地看待地标建筑?

王明贤:大家不要一味将建筑比高、比大,建筑应该是该大就大、该小就小,小的建筑也可以做得既美观又实用。另外,从城市美学角度看,建筑一定不能破坏整体城市形象,应该是城市风景线里最恰当的一部分。从文化角度看,建筑如果能帮助形成城市的风格,那就更好了。

建筑要让城市看着舒服

Q:在中国城市中心,总是“乌纱帽”、“实验场”并存,这些建筑单独看起来颇具美感和创意,但同时出现在一个城市,是否让城市缺少整体和谐?

王明贤:建筑的确不能单独看,要从城市规划角度整体来看。其实我更认同城市是一个合谋的产物,市长、开发商、企业家、建筑师、知识分子都应该为城市形象和规划出谋划策。我们不希望建筑千奇百怪,一定要符合城市规划的整体功能,看起来要舒服,太多超高层建筑必然导致城市看起来不舒服。这点巴黎做得非常好,他们对建筑的限高非常严格。另外,我们还要强调一个观念,就是旧城保护永远都不会太晚,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护我们的老城区。

Q:有没有一种建筑思潮能主导未来中国的建筑文化?

王明贤:在多元建筑思潮下,已经没人能主导未来中国的建筑文化了。但是我同意未来建筑应该强调它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点上,王澍是做得非常不错的建筑师。

Q:中国房地产协会名誉会长宋春华曾表示,最近几十年中国的建筑似乎失去了中国特有的“精气神儿”,建筑的个性越来越模糊。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王明贤:同意。但这种缺少个性的热潮不可阻挡,整个世界都大同了,何况是建筑?在这种情况下,只好保持清醒头脑,想办法让我们的城市拥有一些自己的个性,让城市看起来舒服。

中国建筑师受国际注意

Q:现在国际上公认的中国建筑有何特点?您认为以张永和、王澍、马岩松等为代表的建筑师是否能担当中国建筑的“未来派”?

王明贤:国际上对中国当代建筑的评价不太高,他们认为中国当代建筑非常混乱无序。但是不可否认,我们拥有一批非常有潜力的中青年建筑师,他们中的大多数已引起国际建筑界的注意,比如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王澍和以“梦露大厦”成名的马岩松。

我们知道大部分建筑师并不擅长建筑理论,但王澍例外,他在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拥有自己的理论。西方建筑虽然现代化得很完善,但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并没有太多关注,这正是王澍所考虑的,所以普利兹克建筑奖会颁给王澍,我想他是一位对未来建筑发展有所启发的建筑师。

马岩松也是一位值得关注的青年建筑师。在骏豪中央广场的项目中,我们看到马岩松考虑到现代山水的营造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城市的诗意。马岩松一直深受西方当代建筑理念熏陶,但他本人对中国的传统和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天分,他能很好地将二者结合,“梦露大厦”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梦露大厦”是一座摩天大楼,但它和西方的摩天楼完全不同,它的曲线充满人性,这和中国艺术强调“写意”的观念完全符合。我认为马岩松是一位能在西方当代建筑中挖掘到中国灵魂的建筑师。

Q:在您看来,以人民大会堂、民族饭店等领衔的北京老十大建筑是否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王明贤:这一批建筑的确经受住了历史考验,而且当时的中国建筑师很少能做这么多大型建筑设计,因此这些建筑对当时中国建筑界的发展促进非常大,未来我们也要做好这些建筑的保护工作。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文化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