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Dan HILL:当代北京的空间使用设计

Dan HILL: 意大利贝纳通交流研究中心Fabrica网站首席执行官

MOMA 建筑, 又名“ 混合互联”, 由史蒂芬• 霍尔建筑事务所( S t e v e n H o l l Architects)设计。

谈到背景,这里是建筑师本人对项目进行的介绍:

“这座22万平方米的、面向行人的混合互联综合建筑,毗邻北京的老城墙,意在对中国现今的私有化城市发展给予还击,而创造一座具有通透性的21世纪的城市空间,其每一侧都面向公众开放。四周、上方及贯通的不同层次的空间构成了电影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和整个项目的众多通道一起,使得混合互联成为了‘城市中的开放之城’。该项目促进了空间的互动关系,鼓励金融、居住、教育及休闲等多种公共空间的融合。整个建筑体是一座三维的城市空间,地面建筑空间、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有机地融为一体。”

作为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游览者,我决定使用一个小道具来克服北京出租车司机和我之间的语言障碍。我突然想到混合互联的独特外形,就在一小片纸上迅速画出了其建筑的形状,并递给了司机。尽管这个涂鸦使他看起来很莫名奇妙,然而他耸了耸肩,决定尝试着找找看。

我们沿着一条体量庞大的高架桥前行,不断穿过北京中心的各个街区。我们仅仅能看到前方不远处的道路,过了好一会儿,一座长得像“混合互联”的建筑突然出现在微光中。司机扫了一眼我涂鸦的纸,露出了笑容。他开始大笑并点头,指着这张纸,再指着这座建筑。

图1:描绘出混合互联独特外形的涂鸦(图片版权:Dan Hill)

朦胧的桔红色晨光中,混合互联在我面前显现出来,但还要先走过一段沿着一条护城河般的狭窄水渠而设的碎石小径才能到达。混合互联位于西坝河南路,靠近机场高速路。实际上,把水渠形容为护城河从感官上而言非常贴切,因为混合互联显示出来的多孔性和可达性看上去已经有一点夸张了。跨过水渠走上住宅区周边的未加铺装的街道,我所看到的建筑与其说是一个公共空间,更像是一座城堡。城堡的比喻有一点不太准确。需要指出的是,墙上的洞口与城堡极为类似,好像它是为了精确地安置大炮而变得如此多孔。

彼时我面对的是一堵很长的墙壁,上面可以看到满是彩色窗框的塔楼,楼间以水平的空中走廊相连。霍尔曾说“这不会太高”,确实,以北京现在的标准来看,18层上下的楼房并不算高。

像霍尔众多其他的城市项目一样,建筑的关键特征就是多孔性,以及把墙体转化为入口、通道、拱廊/连廊的能力。通过审视平面图、照片和图表,以及阅读霍尔的项目文本,这一特征在混合互联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且魅力十足。

“地面层为所有人(居民和来访者)提供了大量的开放通道,人们可以从中穿行。这些通道实现了小尺度上的微观城市化。商店激活了大池塘周边的城市环境。在较低建筑的中层,公共屋顶花园提供了安静的绿色空间,在8座住宅楼的楼顶有着与阁楼相连的私人屋顶花园。所有位于地面层的公共功能—包括一间餐厅、酒店、蒙台梭利学校、幼儿园和电影院—都由道路与环绕、渗透进项目的绿色空间相连接。电梯则更像是一种通往一系列高层走廊的‘跳转捷径’。”

但是在快要到达众多临街入口中的一个的时候,很快就有一个看上去很严肃、身着制服的警卫挥手让我离开。在下一个开放的入口我同样被拒之门外。看上去霍尔旨在将此打造为公共空间的意图已经被对同一空间单调的、近乎军事化的占据所替换。

然而,到现在我还没有放弃。在下一个入口—几乎是这一侧的最后一个入口处,一辆大型的黑色豪华轿车从我面前驶过。非常幸运,轿车司机吸引了警卫的注意,我发现我正处于车后警卫的盲区。我迅速沿着车身转向右侧,用它作为掩护溜了进去,心安理得地走着,就像我是这里的主人一样。

这个空间,这座建筑,非常不可思议。整座建筑的规模立刻显现出来,某个角度上这种形式既优雅又富于力量感。厚重、结实的塔楼和板层分布着巨大的孔洞和规则的窗口,有力的曲折玻璃廊道穿过其中。在这种漫射平光之中,外立面看上去是一种烟棕色或橙色。它在多个视角上都具有一种令人愉悦的稳固性。走廊穿过塔楼的屋顶。较不规则的建筑散布在地平面上,湖中装点着置石。

这里还是显得很空旷。园丁在一端照看景观和湖泊,这是中央庭院的主要特色。从这个角度说,这里就像是一座21世纪版的巴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 Center)。使用钢铁而非混凝土,采用地热而非化石燃料,在地面层设有一些商店和服务设施,尽管有一家电影院,但这里还缺少一间艺术画廊。或许更重要的是,对试图成为微观世界中的城市的这一建筑来说,它的生产力—在房地产价值之外—明显缺失;视力可及的范围之内没有任何种类的办公室或者“21世纪工厂”。

湖中的水实际上是这个建筑“自然”滤净系统的组成部分。尽管没有公布的数据,建筑的耗能量之少还是令人印象深刻。大部分的建筑用电由地热能产生—这里有超过600口地热井,井深超过100m。

彩色的窗框是非常直观的突出特征,也是史蒂芬•霍尔的特色—我曾经在他6年前的麻省理工学院西蒙斯礼堂(MIT Simmons Hall)项目中看到了同样的基本理念。

很明显地,这里的颜色分布是随机性的,这种方式源于《易经》。站在地面向上看,这些窗户的色彩优势便得到了凸显。相比昏黄天空下乏味的银灰色外立面,具有一定折角的颜色条带更受欢迎。

沿着主要建筑的边界设有引人注目的高层平台,内部是红色和黄色,设有与之不协调的优质餐椅(图5)。这里附近没有酒吧、咖啡店、会所,或者,更重要的,人,因此很难推测它们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或许它们隐含了一些我不知道的中国文化中传统的浮式观景平台—但是我能看到夜间人们在其中逗留,也许还回荡着麻将牌的哗啦声,或是被iPad屏幕的光线照亮的一张张脸。

在北京更活跃的街道文化中,椅子一直被放在户外,是街道的一种特殊公用设施。然而在这里,因为没有什么人来坐,椅子的功能也因此减弱,看上去像是对其他城市环境生硬的模仿。

随着注意力被水体所吸引,你会忘记周围高起的塔楼。它是一座迷人的建筑,以其水平步道使塔楼产生弯折,这与CCTV摩天大楼有些许相似。对于我们之中那些热衷寻古探源的人来说,不可避免地要将之与许多项目进行比较,如山之园公寓(Park Hill)和罗宾伍德花园(Robin Hood Gardens),以及饱受讥讽的“空中街道”(Streets in the Sky)。其缺陷通常是与建筑缺乏联系,至少是缺乏直接联系—巴比肯艺术中心与其他建筑的“成功”再一次证明注重形式的设计手法并无可厚非—但是对文化、措施、服务、维护、便利设施、就业机会、机构、自豪感、环境文脉和不间断的关注才是真正使之与众不同的要素。或许高质量的细节设计和高雅格调不是由博斯沃德•卢伯金(Berthold Lubetkin)与奥沃•阿勒普(Ove Arup)设计的1号高点公寓(High point 1)获得成功的关键—而其他许多模仿项目都失败了—或许是居住其中的富裕居民对服务费用的支付能力发挥了作用。

尽管平面设计方案的建筑内部设计非常清晰易懂,但是与各立面设计相比,其关联性较弱。立面设计了极为复杂的体块,实际上是为了对两个水平结构进行有效支撑,其中一个是环路的上层“空中”部分,另一个是地面上的水平结构。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空间设计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