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徐千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要容纳人们的现实生活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正在成为一个被广泛热议的话题。在上个月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过去作为城市中最大量最基本元素的建筑和街区,是承载的社会发展历史信息,体现着不同时期时代精神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不但展现了城市的城市精神和特色魅力,同时也成为城市日常生活,乃至旅游、商业的特色所在。但是,伴随着过去几十年我们急速的城市扩张,我们大量城镇“过于商业化”、“同质化严重”、“城市文化日渐丧失”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正确看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如何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化?如何有效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重庆市设计院院长徐千里在接受采访时回答了相关问题。

徐千里指出:“城市有如一个有机生物体,会不断地生长发展。城市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城市的发展应当使人生活的更加美好。城市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东西,是一套价值体系、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即人们怎样对于怎样城市它的基因。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应该是为了保护而保护。保护,不等于是原样静态地保存,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要能够容纳当今人们的现实生活。”

重庆市设计院院长 徐千里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要注重城市整体性

从“长时段”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城市,城市就像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有机体,应该不断地生长和发育。文化,是城市的基因和血脉,城市发展应该能够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那么,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徐千里认为,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什么样的城市才是真正好的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公众真正需要、真正喜爱的城市?由此我们才能够进一步深入地来讨论什么需要我们真真切切地去保留传承,什么应当与时俱进地去发展变化;其次,不能以经济效益作为评判标准;再次,要保持城市整体性。

我国当前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有许多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原封不动地保留或者修复历史建筑就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更有甚者,许多地方为了突显所谓的历史文化,建造大量的仿古建筑,和仿古街区,这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没有丝毫关系,甚至是对真正保护利用工作的破坏。在很多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保留了建筑,却忽略了对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活动方式的保留。历史文化街区,从本质上来讲是人的生活场所,只有保留传承了具有生命力的现实生活和生活方式才有生命力。

另一个方面,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用,不能一味地追求短时间的经济效益,更应该从长远利益着手。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要做好整体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保护利用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应当让市民的生活在这里得以更好地延续,而不应该把这些历史街区孤立出来,成为只能供人瞻仰的“博物馆”。

徐千里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某些建筑或城市片区的兴废更替比喻成"镶牙",以前我们不少人为了显摆以炫耀自己,会镶上显眼的大金牙或大獠牙,而现在的人镶牙都尽量保持整体协调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应该如此,不能一味地标新立异,要保持整个城市的整体性。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要能够容纳人们的现实生活

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不能妨碍市民公众的现实和日常生活。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城市的其他部分一样,也要能够容纳人们的生活。目前许多城市,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中,为了“发展的需要”,将原住民迁出,而引入的开发商户,又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置历史文化和公众生活需求于不顾,导致“过于商业化”、“同质化”等问题。这方面,也有一些较为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如上海(楼盘)的田子坊、杭州的南宋御街、成都的崇德里、佛山(楼盘)的岭南天地,以及重庆的中山四路等的更新保护和利用。

徐千里谈到,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不能是教条地死保,而应该采取“活态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历史建筑,在形式、风貌上应当充分尊重历史沿革与文脉,运用历史建筑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对建筑外观进行专业化、有机性的修整,但原先的居民,依旧应当尽可能让他们继续照常地生活和工作,这样才会使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因为真正地延续了其历史文脉更富人文气息、更有生命力;同时,也要建设服务于现代人的设施,紧贴现代百姓的日常生活。“要让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有在家的感觉,而不是像住在宾馆,甚至博物馆里”。

徐千里指出,过去的封建城市,是为王公贵族服务的;而现代城市,是为人民服务的,城市的主体是人民,对传统街区进行保护和利用的目的,是让生活居住在这里的人民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因此,应有公众参与相关事务的权利和机制,不管是政府主导还是开发商推动的保护和利用工程,都应该充分尊重广大公众的意愿。同时,对于公众参与的权利和义务,都应该在法律、法规层面上有所体现。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要重视区域文化特色

历史文化街区的成功建设,对城市文化的贡献是很大的。以成都为例,近年来如宽窄巷子、锦里、大慈寺、太古里、崇德里等一批项目的建设,让成都的“慢生活”城市形象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彰显。徐千里谈到,“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上,我们应当向成都学习。应当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以更为先进的理念和更加科学手段搞好我们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规划。”

徐千里说,重庆城市本身非常有特点,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和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一座具有大山大水的美丽山城与江城,而且也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巴渝文化、开埠文化、抗战陪都文化、码头文化等,因此也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但是,重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也因此而受到很多局限。重庆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使城市建设的难度很高,加上经济条件等制约,使得重庆在过去大多历史时期整体建筑质量和水准都不算太高,和沿海沿江其他大城市相比,同一时期的建筑质量相对较差。所以,可以依托的基础比较薄弱,保护难度更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就不仅要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也需要特别重视对街区和建筑实体的维护与更新。

“在过去的几年里,重庆进行了不少大规模的旧城改造项目,这是因为我们"欠帐"太多,需要尽快补起来。但在这个工作基本完成以后,城市要持续发展就要更加注重城市整体的有机更新。要树立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的观念,把城市有机更新,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当作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或者说事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我们的城市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我以为,这对于我们未来城市的发展、保护、更新和利用的基本思想,是很重要的指导原则,也是很高的要求。”访谈最后,徐千里补充到。

》》》采访对象介绍

徐千里,上海人,1963年10月生。毕业于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博士后。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11月12日,任职重庆市设计院院长。

长期从事建筑理论和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发表《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分析与批判》、《中国新建筑文化之理论建构》等多部专著,发表《从中国文化到建筑现代性——思想的角度与轨迹》、《建筑的审美之纬》、《西部需要怎样的城市》、《全球化与地域性——一个“现代性”问题》、《建筑城市,形式与功能——回归生活目标的城市改造与更新》等学术论文近百篇。

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先后担任重庆市规划局局长助理、渝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主任等职。主持了渝中区中山四路、大坪正街、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人民村等主干道和社区的综合整治。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