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旭: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应以人为核心
来源:搜房网投稿 2014-05-06
戴德旭教授是著名的环保建筑大师,创新环保建筑“绿色大楼”发起人,曾获得1995年最佳“质量城市”建筑奖。现任法国国家建筑师委员会副主席和国家建筑师委员会专家。他设计的150多个建筑项目覆盖了诸多领域:医院,温泉疗养,养老院,精神病院,学校,社会住房,办公大楼,体育场等等,其中包括著名的2010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法国罗阿馆。他在养老建筑设计和相关服务管理团队的建立和培训方面具有超过三十年的经验。
“我们今天所设计的建筑影响的不仅是当下,还会延展至未来的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2014年4月17日下午,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法国馆设计师戴德旭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应以人为核心
Q: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作为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法国罗阿馆的总设计师,您觉得自四年前世博会举办以来,上海的城市发展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什么样深远的作用?
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法国罗阿馆总设计师 戴德旭教授
【戴德旭教授】:世博会首先影响的是我们的意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觉得中国的很多城市,包括上海都存在发展过快的问题,有的东西做的太快,导致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一个城市的建筑,除了建筑本身对环境的影响之外,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状态、健康和人的幸福指数。
例如,你每天上班来回需要花2个小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和家人或朋友交流,没有舒适的生活,从长远来说对人的整个身心健康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目前在中国,房地产业催生出大量住宅建设。但这些建设更多的是从经济层面出发,开发商关注自己从中得到了多少的利益,而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人的需要出发。违背了人作为建筑的一个核心的原则。
Q:就如戴教授刚才所说,房地产的确催生了大量的住宅建设,但由于其他配套设施不完善和其他的一些原因,导致建成后入住率极低。在中国城市中,尤其是一些二三线城市,我们把它们称之为的“鬼城”和“睡城”。下面,我们希望聊一聊关于中国城镇化的话题。对于上海来说,目前城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结合国外的城镇化经验,您觉得中国的城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对中国城镇化有什么样的预期?
【戴德旭教授】:中国的一些城市包括上海,一些大型的住宅建筑项目只是为了迎合暂时的需要,缺乏一个长期长远的规划。尤其是对于城镇化和城市整体设计而言,我们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不仅结合现在的发展需要,也要把比如20年后、30年后、40年后的发展需要考虑在内,努力使现在所做的设计要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有的时候东西做的太快,会导致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一现象不止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时有发生。例如美国的芝加哥,在很多建设项目前期,大多数出发点是去发展社会经济,而不是从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出发。但如果这样,后期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
同样,在二战之后,欧洲有大批量的社会性住房被建设出来,而伴随而生的,同样是大量城市病的产生。
发展绿色住宅 不仅是在拯救地球也是在拯救人类
Q:谈到新城镇化,日前我国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近5年,我国绿色建筑都是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在发展。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国共评出绿色建筑1446项,总建筑面积近1.63亿平方米。您是这么看待绿色建筑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绿色建筑在上海的城市建设有哪些创新的做法?该如何去传播绿色建筑?
【戴德旭教授】:我从事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有30余年,我觉得中国现在正在普及的绿色建筑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
一个人住在一所绿色建筑里,但需要每天花3个小时的时间开车去上班。即使你住在绿色环保住宅里面,但是你每天上下班途中产生的空气污染比你住在绿色住宅里产生的污染要多的多,所以光是兴建绿色住宅是不够的,而是要从整体规划上去抓,让城市规划更加的智能、长远,考虑的更加成熟。
我们总觉得我们这样做是在拯救地球,其实这是在拯救我们自己,拯救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因为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个星球,产生和灭亡对宇宙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我们人类本身其实非常脆弱,需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从而保证人类发展的延续性。
绿色建筑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的设计,更需要以此为前提去营造良好的教育、医疗和休闲环境,以“人”为本位,做好整体设计。
发展养老住宅 需要将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做好平衡
Q:据上海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上海人口预期寿命82.47岁,已进入深度老龄化。截止去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27.1%,预计2025年左右将达到老龄化高峰。资料显示,至今包括保利、万科、远洋、绿地、合生、万达、绿城等企业在内,全国已有超过80多家房企进入养老地产领域。2013年被称为养老产业的发展元年,您怎么看待中国的养老地产?
作为建筑师本身,我们也肩负着社会责任,我们是为他人工作的,因此我们需要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来为他们营造更好的居住环境,让他们感到舒适。“对于我来说,我做的很多项目都是针对脆弱易感人群,因为他们对环境的要求更高。在我之前做的项目中就有很多是医院和养老院。”
我从30年前就开始研究养老住宅。初期,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调研,了解衰老进程的发展和变化,了解老人是如何从自理状态到逐渐失去自理能力、再到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的状态。
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项目设计。但与一般建筑设计不同的是,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是与医生和管理人员一起合作,将老人病理学的发展规律考虑在内,让我们的建筑更好地去适应他们的需求。设计中除了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也能够让老人们有正常的社会环境,多和朋友、家人保持良好的沟通的交流。让老人愿意呆在这个环境里。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建筑的发展性,因为随着衰老进程的发展,老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也会不断的变化,那怎么样通过环境的营造、建筑的设计让他们从身心上得到治疗成为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致力于强调通过环境来调整他们的身心,对其施加正面的刺激,鼓励他们参加更多的活动,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中国的养老问题已经原来越严峻
Q:目前我国养老地产并没有探索出成熟的盈利模式。您觉得怎样才能做好养老地产?
【戴德旭教授】:我认为养老地产不是单个开发商、地产商就能做好的,因为这不仅是要从经济利益出发,更要从社会责任出发。特别是在中国,独身子女政策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很多子女和父母离的很远,如何让老人居住在宜居的环境中养老并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峻。
Q:中国养老地产正处于初期碎片化发展阶段,没有成熟的运营体系和盈利模式,缺乏足够的优质产品和运营服务支撑。对比国外养老地产的发展,您觉得处在启蒙阶段的中国养老地产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可持续发展?
【戴德旭教授】:针对中国养老住宅的发展,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模式,例如可以在住宅的小区中单独开辟一块区域为老年人服务,老年人可以在那里得到良好的专业服务。例如可以建立日托所,老人在子女上班以后,可以在日托所生活和老年朋友一起交流,晚上又能回家和家人有近距离的接触。
我也希望能够将自己法国团队在养老住宅这方面的经验引进到中国,在综合考虑各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为中国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量身定制的本地化的解决方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