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程泰宁:身体力行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

网络配图

Q:您主张“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的创作理念,如果“此时”指代的是现在城市化大发展的时期,“此地”指代中国现代城市,您对“此时此地”光怪陆离的建筑大量涌现的现状有何看法?

程:我强调“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体现方案的唯一性。我们今天常常谈创新,以什么创新?创新不是凭空来的,只有“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以后,才有创新的可能,才有体现唯一性的可能。一个设计项目,在杭州和在北京做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气侯条件、文化背景等不一样。即使都在杭州,某个地段和另外一个地段的客观条件也是不一样的,这种“立足此地”的不一样是很明确的。同样地,时代在变化,设计师在不同年代做设计,思想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这点也是很肯定的。最重要的一条是“立足自己”,所有的“此时此地”都是客观存在,对这个客观存在怎么解释?你要“自己”来解释,不同人的解释不一样,作品也就不一样,建筑才能做得丰富多彩。

所以我对现在很多建筑有些不同看法,它们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建筑师比较主观的、强加于某地的一些东西。这样的东西也许很眩、很酷,但是这种眩、酷是没根的、没生命力的,我希望我们的建筑还是要有它本身的根和生命力。“此时”、“此地”加上“自己”,这是做设计的一个根本原则。

爱行业——他是体制内外的“跨界者”,他是力推发展的“行动家”。

“建筑是把我们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体制的人联合在一起,最大最好的一种‘粘合体’,为了中国建筑更好地发展,我们应该这样在一起。”

“我一直很想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促成体制内外的建筑师之间更多的交流。”

“景观是个宏观的概念,相较而言建筑是微观的,这种宏观和微观之间应该有一个非常密切的联系。”

Q:在当前中国建筑界,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设计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很好地交流,您作为为数不多的“跨界者”,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程:这种现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中国建筑界让人感到遗憾的现状——体制内和体制外分得很清楚,甚至年龄段也分得很清楚。其实在我看来,建筑是把我们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体制的人联合在一起,最大最好的一种“粘合体”,为了中国建筑更好地发展,我们应该这样在一起。体制内的建筑师现在都有一个感觉,就是受制于各种因素,导致在创作上受限,客观上因为他们做的往往都是一些大型项目,政府工程居多,领导的意图向建筑师灌输得比较多。反观体制外的一些建筑师,比如李晓东等,他们做的项目相对而言不是太大,往往位于远离权利中心和商业氛围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做得比较好,这是客观原因。主观上,以我有限的接触来讲,体制外的一些建筑师,思想往往比较活跃,吸收新事物的速度较快,各方面能力均衡,而且也敢于表达,而体制内的建筑师由于受限于各种因素,在表达等各方面都有所欠缺。

所以,我一直很想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促成体制内外的建筑师之间更多的交流。我也经常参加一些这方面的活动,感觉到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去逐步解决。要促成体制内外的融合,我觉得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思想如何能够融合,从而促成大家相互能融合,这点非常关键。作为我个人来讲,我是很积极想要打破这种体制内外的鸿沟的。这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最终还是要靠年轻的同学,你们将来可能有些人在体制内,有些人在体制外,你们可能能更加融合、相互融入。

Q:作为一名建筑师,您如何看待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

程:可能跟我自己接受很多中国文化的熏陶有关,我始终觉得大地是一个整体,从大地景观,到城市景观,再到建筑,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我不希望建筑师是做完建筑以后,让景观配建筑,不应该是这样。景观也好、其他工程也好,应该跟建筑同时一起考虑,这样才能做出好的东西来。建筑本身就是大地景观当中的一个元素、一个部分,如果不从这个角度理解,建筑是做不好的。我认为景观是个宏观的概念,相较而言建筑是微观的,这种宏观和微观之间应该有一个非常密切的联系,这是非常重要的。

采访中,程泰宁院士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让人难以相信他已是接近80岁高龄的耄耋老人。谈起人生,他忆苦思甜、积极乐观、充满希望;谈起专业,他如数家珍、深刻独到、充满热情,给大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和满满的正能量。作为早已功成名就的设计大师,程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设计一线,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是为专业贡献;作为设计界极少数、成功跨越体制内外的设计师,程院士心系行业发展,一直致力促进体制内外、不同专业之间设计师的沟通和融合,是为行业尽责。其情怀之深切、用功之持续,眼光之长远,用心之良苦,堪为年轻一代设计师的楷模,也是对这个呼唤“梦想”的时代的饱满注解。程院士并没有向我们谈起“梦想”二字,但他正在坚持、不断实现的,何尝不是一个建筑师、一代设计家最伟大又最朴实的“中国梦”。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现代建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