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刘家琨:寻找建筑物的精神跨度

200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2×15m长的再生砖墙矗立在中国馆中,这些砖将震区的断壁残垣重新利用了。 

更多的是考虑人在建筑中的感受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他坦言这场地震对自己的影响颇大,从客观层面说,很多曾经定下的项目因为地震而搁置,而从思想层面而言,大自然的力量、建筑物的轰然坍塌,以及在此面前被衬托得分外无力的个人更坚定了他为了人去造房子,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为了呈现某种风格去造房子的念头。“我造房子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更多的是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考虑建筑的此时此地。”刘家琨说。

在苏州举行的“文化中国”颁奖典礼前一天,刘家琨就已经到了苏州。因为正碰上他在此地的新项目御窑金砖博物馆的动工日。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御窑金砖,从明代起就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现在北京故宫、长城等古建筑中均使用了御窑金砖来铺地——从苏州的作坊到故宫宫殿,这些金砖在刘家琨看来有着独特的“精神跨度”,而设计将遵循“展现金砖从单纯的地方性物质原料到封建王朝最高殿堂大跨度的精神历程”的原则,“你需要从这个思路中抽象出一种建筑的形式”,刘家坤说。

被问及川蜀之地对他建筑的影响的时候,刘家琨坦言自己从未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他的建筑作品在四川和在全国其他地方比例差不多是对半开。但他承认自己的语言、脾性、生活习惯都受到了地域的浸染,朋友圈里多数是诗人、作家和画家也构成了自己身边的某种生态,而建筑或许也可以看做是这种生态的延伸。被他一直所强调的此时此地、与周围的环境对话则被比喻为:“比如一桌人已经在吃饭了,你最后到,难道不应该谦虚一点?”但与此同时,建筑物所体现出的抽象的精神性则一直被这个曾经的作家、文艺青年所看重。其中颇可为此佐证的一点是刘家琨对于建筑项目的选择——从年初竣工的水井坊博物馆为明朝期间的窖池、古今白酒的生产过程做空间设计;到一年多前完成的西来古镇的街区河岸增建项目中用新建筑依照古镇旧街巷纹理“修补古镇最容易被蚕食的边缘部分”;或者再往前追溯到其代表作之一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在鹿野苑博物馆的设计手稿中,在若干建筑数据之外,刘家琨写下这样一行标注:三面光线的精神指向?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博物馆建筑物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