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考
来源:网络投稿 2014-05-14
胡越
Q:当前有非常多的建筑师在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您的研究与众不同的视点是什么呢?
胡越:我的研究或者说思考,基于一个比较大的前提,我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没有完全解决好城市尺度上的问题。现代主义建筑发展至今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比较集中的全部采用现代主义建筑以及现代主义建筑城市规划理论建成的成功的城市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现代主义建筑在城市设计方面有些先天不足。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可以说是缺失了内核的城市,纵观国际上大多数发达的城市,它的老城区基本都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它的城市发展基本上都有一个文化和城市设计的文脉传承的内核,但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普遍缺乏这样一个内核。另一个方面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三点因素导致了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中明显处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Q:您作为建筑师的身份,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做了哪些方面的思考?
胡越:中国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说是技术手段在城市当中应用的被动的结果而非主动设计,另外在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的进程中,还存在过分强调技术在城市设计当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美学以及人的心理需求在城市设计中的地位,而这恰恰是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我的研究针对这些现象做了一些总结,同时作为建筑师,我也提出了一些乌托邦式的假设。
Q:许多学者在做城市空间问题的研究时,常用欧洲宜居城市与中国的城市做对比,但对中国城市来讲,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人口,您认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与适宜的城市尺度是否已经称为一个不可协调的矛盾?
胡越:我不是城市的规划者,对大尺度的问题并不是非常了解,但对这个问题来讲,我觉得是有可能解决的,比如通过农业革命的方式,在不需要通过耕地来解决人的吃饭问题的时候,这个时候这个问题在中国是有希望得到解决的。另外现在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出现了许多超大型的城市,是形成很多城市病的原因。如果非常多的类似于城镇式的中小型城市聚集形成城市群,以这种形式来缓解超大型城市的压力,人口的问题也能够得到相应的缓解,当然这并不是现在就能实现的问题。
胡越: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课程教授。现为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和体育建筑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师分会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土建学会理事,世界建筑杂志、建筑创作杂志编委。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