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麦肯:新技术拯救发展中的骚动
来源:中华建筑报投稿 2012-09-10
个人简历
尼古拉斯·麦肯(Nicholas Mangon)在工程建设行业的22年间,一直致力于开发和建造创新的三维设计和分析软件,以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专业需求。作为一名结构工程的专业人士,尼古拉斯·麦肯将自己在这个专业的知识和经验熔铸于帮助结构建模,分析及详图的软件开发和应用。
尼古拉斯·麦肯拥有法国Havre大学水利工程及流体力学的硕士,法国巴黎Ecole Superieure des Travaux Public(国家高等美术学院)结构工程及施工学硕士两个学位。
8年前,尼古拉斯·麦肯第一次来到中国便被深深吸引。身为美国知名工程师,除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好奇,更多的还是在接触了建筑师、工程师之后,对中国工程建筑行业的深入了解。在他的眼中,不只看到了中国的繁荣与高速,也看到了其背后的盲目与骚动。以旁观者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中国工程建筑设计行业,尼古拉斯·麦肯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只有推动新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深入应用,才能避免发展中的骚动,拯救盲目的快进,并给建筑以持续的发展。”

尼古拉斯·麦肯
新技术的价值
尼古拉斯·麦肯很关注中国这个非常庞大的市场,并一直在与中国市场进行深入的交流。“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外国人,当我们要进入一个新市场的时候,一定会先与这个市场里最顶尖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比如说我们进入德国市场的时候,就是与德国最知名的设计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的,通过合作,我们可以联手开发最好的且适合当地的技术,同时也可以使我们的技术更好地在德国得到应用,从而改善当地的工作流。”
在中国也是一样,尼古拉斯·麦肯通过调研发现,必须寻找最好的设计机构与其强强合作,通过合作促进新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提供更好的技术层面上的帮助。在这里,建筑信息模型就是尼古拉斯·麦肯很看重的一个新技术应用的概念。这个概念10年前就被欧特克提出,并在中国逐渐推广完善。在建筑信息模型的使用和发展方面,尼古拉斯·麦肯也有着很丰富的经验,他希望能够把这些经验和相关的专业技术与中国的建筑师和工程师进行分享,并支持中国在新技术方面的发展。
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中,很多大型企业都在应用建筑信息模型做设计和施工。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对其进行了实践,最典型的就是上海中心项目的实施,基本上是实现了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生命全周期中的应用。可以说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中国的落地,给建筑师和工程师在算量、深化设计和施工管理等方面以很大的帮助。可以利用碰撞检测去除各种隐患,节省工期,降低风险,并减少人员和成本投入等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应用,也是建筑信息模型未来在中国很重要的发展方向。
与建筑信息模型这一新技术在建筑行业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发展的,还有近年非常流行的云技术。尼古拉斯·麦肯认为,云技术会是下一个改变建筑行业发展现状的新亮点。对于建筑信息模型来说,下一代的发展方向也将会是云端的建筑信息模型。所以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和服务,在工程建设领域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把建筑信息模型的一些数据像结构计算、能耗分析、渲染等从办公室里拿出来放到云端,通过这种行为可以使施工现场无条件地从各个点通过无线网络进入到云端,拿到这些数据,从而为施工现场服务。通过云技术为整个工程建筑行业从业者服务,也必将成为工程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热点。这种云技术可以把数据放到云端,有更多的接入点,为更多的人服务,正是现在的一个趋势,更是行业转变的一个关键点。
此外,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很多人对中国有着一定的误解,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在中国会遇到盗版的问题。在这里,尼古拉斯·麦肯笑言:“现在新技术很多,在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方面,包括云端的服务,其实正是对盗版的一个遏制。可能软件容易盗版,但云端的服务是没有办法盗版的,而且这种新技术将会慢慢把盗版的形式抵消掉。”
成熟的认知推动应用
不管新技术的价值如何凸显,业主的认识深度和应用推广的程度,才是新技术能够得以实现的关键。对此,尼古拉斯·麦肯说:“在中国,最大的业主就是中国政府。他们对于建筑信息模型和云技术的价值认识很清晰,是非常成熟的业主。在做中国建筑信息标准的时候就有很好的体现,专门组织国家重要部委进行深入调研和课题研究,并在国家规划中明确提出,这就表示中国政府对新技术价值十分认可。这为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参考尼古拉斯·麦肯在全球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建筑信息模型的推进必须从多角度一起推动,才能够真正获得成功。最强有力的推动者就是业主方,业主方有权利在项目的各个环节提出要求。如果能在设计、施工中要求必须使用建筑信息模型,那么,其他各方人员都会随之跟进。这种推动是很有力度的,同时,业主也是比较难以被打动的。
尼古拉斯·麦肯曾经把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扩展上,作了调查和统计。以20年周期为例,从一个房子或一个项目的开始策划到建成以后20年,这一个生命周期中,会有75%的消耗或花的钱是在运维阶段,比如能源供给和维修等;20%是用在施工环节上;5%~10%在设计阶段。可见,运维这一环节很重要,也只有业主才会对其负责。当业主对新技术的应用感兴趣了,看到了新技术能够降低运维阶段的费用,并开始实施应用,那就能够直接对建筑产生益处。
当然,这一切都与业主对建筑信息模型的认知度有关。在国外有一个专门针对全球各个国家业主方对建筑信息模型认知度作的研究调查报告,从中可以很明显看出,其实国内业主与国外业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新技术应用态度的不同。在美国,10年前开始推进建筑信息模型,通过工程建筑行业从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切入,不同层次的业主对建筑信息模型新技术的认知度普遍比较好。但在中国这个认知度相对比较低,除了政府以外的其他业主对此概念都比较模糊,也可以看到一些闪光点,随着不断推进,相信其认知度也会很快提高。“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上海中心项目的业主,他们对其的接受度和认知度都很好。这也只是中国业主中的一个亮点,希望在将来的整体认知度上,能够将一个一个的点连成片。”
集成提高耦合度
除了对新技术的认知度各方人员都有待提高之外,对于工程建筑行业来说,能将不同的新技术解决方案进行集成和整合,也是新技术应用必须要走的路。
十多年前,Revit作为解决方案之一还是一个只针对建筑专业的软件,没有覆盖全专业。随着不断地研究与实践,尼古拉斯·麦肯作了一个尝试,将结构和水暖电两个不同专业的产品与Revit整合在一起。其实,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暖电设计在真正的工程中,互相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建筑师需要有整个通风系统、管道系统的数据输入,从而决定其层高和面积的控制等,同时,这些数据,结构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也需要。很多专业之间的耦合度都非常高,整个系统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民用建筑、工厂、冶金、水利等不同的工程项目,也多是整合在一起的,没有分割得那么细。
建筑信息模型在交付的时候,施工只是从建造的角度进行理解,不会从设计上进行分工。尼古拉斯·麦肯说:“我们把这些东西全部放在一起,使大家能够更便捷的应用,为施工、设计各个阶段提供更加灵活和更加好的服务。供给客户一种便利,想用什么就用什么,使用户的选择和商业上的决定做得更简化,更便利。”
其实,不得不承认,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在工作流程和方法下,提供建筑设计套件来协助它,提供给用户一种更集成更便利的工作方法。当然不会影响到现在的工作模式,只是增加了更多的灵活性。“如果你是一个结构工程师,只是关心与结构相关的功能,那就进行一个定制,把其他功能都隐去,留下产品里与结构相关的工作,并集中在你所感兴趣的部分。同理,其他专业也是这样,根据不同设置随时灵活应用。”
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将使尼古拉斯·麦肯为新技术解决方案的整合提供越来越多的内容,并与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保持合作关系。毕竟,建筑这个行业就是一个大家共同进步,合作共赢的行业。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