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峻岭:让绿色建筑从“示范”走向“市场”
来源:南方日报投稿 2014-03-05
网络配图
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的项目完成后,孙峻岭又接到了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的工程任务。原来的重庆长江大桥是六个桥墩,由于长江三峡建成后上游航运能力提高,而被要求去掉一个桥墩,梁桥跨度因此变成330米,这对孙峻岭的团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要知道,世界公认梁桥跨度的上限也只有300米。
孙峻岭迎难而上,带领团队,采用钢—混组合式连续刚构体系,最终实现了330米的安全跨越,还能让万吨轮船可以安全通航,由此成为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梁桥,至今都保持着世界纪录。就这样,原计划只在重庆待三个月的孙峻岭,一待就待了三年。
回到中国的这些年,孙峻岭也看到,三十年的努力,让国内基础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首先,工业化程度低,基本上还是采用人海战术,耗材、耗能;其次,工业技术污染大,建筑粉尘问题严重;再次,国内建设行业始终处在产业低端,没有转型升级。30年前的农民工小张,变成了30年后的农民工老张,做的还是掂水泥。而美国当年的农民工,早已转型成为技术人员、产业蓝领。”
这些问题,令孙峻岭颇感焦虑。他越发感到了在国内推广“绿色建设”的必要性。“加州大学的导师,以及国内的众多同行,也都希望我能通过一个新的平台,把先进的基础建设理念及工业化技术在国内推广开来。”
能在海内外主持如此多的大型工程项目,对于很多人来说,已可谓是“人生赢家”了。但身为美籍华人的孙峻岭,还是毅然选择了回国创业这条“艰难模式”。支持着他的原动力,依然是那颗不变的赤子之心。
2005年,他下定决心成立公司。2006年3月1日,瀚阳工程咨询公司在广州天河正式开业。公司的创立,让孙峻岭“绿色建设”的理念,有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可能。
以高端科技企业为目标的瀚阳国际,在发展路途中,需要面对太多行业最前沿的技术难题。但孙峻岭的目光十分坚定:“我一路走过来,跟我的院士导师们一样,从来不会被‘第一次’吓破胆,而是热血沸腾,一路前进。这也是我们的文化基础,不会战战兢兢,而是深入思考、勤于工作、勇往直前。”
最大限度做好做优
Q: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孙峻岭:最大的困难,还是行业垄断、区域垄断带来的伪市场化。长年以来合作单位之间已形成固定利益,并不是技术好、性价比高,你就可以中标。我们往往连门槛都进不去,只能硬着头皮“啃骨头”。
Q:从美国归来,您怎么看待中国的基础建设行业?
孙峻岭:基础建设的品质从低到高,可以分为“能”“好”“优”三层。发达国家正在从“好”到“优”的阶段,而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占多数的中小桥梁仅仅是从“不能”做到了“能”。所以我们首先是在“能”的问题上做文章,再在最大限度之内做“好”做“优”。我们公司必须定位高端,把别人不能做的工程信息化、高端工业化项目,作为核心业务。
Q:您在公司管理上,如何融合中美两国文化?
孙峻岭:我们的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态度。只有民主,才能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但民主不是自由,民主靠的是制度。从决策、分配,到评估、晋职,我们都讲求民主化。如果员工觉得一项议案不合理,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议案。提出了,大家再一起来头脑风暴。再比如在绩效评估方面,员工之间的相互评价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对我的部门经理有35%的评分,对我的项目经理有25%,而对新员工,由于直接接触较少,评分项目则为零。
Q:您对公司有怎样的未来规划?
孙峻岭:瀚阳国际今年就要转型成一个科技型公司,做三条链——以高端设计咨询为基础,以研发为动力,再以产品和服务为拳头。现在我们的这个转身已经完成了135度,今年要完成180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