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章:以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解构城镇化
来源:第一景观网投稿 2014-03-07
淮海路、新天地、田子坊簇拥下的思南公馆散发着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在这片融古贯今的静谧中,奥雅设计集团创始人李宝章分享了他对于新一轮城镇化下景观设计师应有的心态与行动。
提及以人为本的设计,李老师动情地用话语描绘了一幅抽象画:“看看上海的公园,你坐那想想,‘如果没有这个公园,这些老人会怎么办?肯定是在家呆着。’想想我们都要流泪了。”景观设计师承载的不仅是设计,还有对人和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关怀。
“景观设计师的思想就是给整个国家开的一副药。”景观行业未来的发展“一定是以人和环境相融合的城市化为引导的,关注生活环境的,全方位的品质发展。这必须将人文、经济、景观、建筑、规划、产业完全结合才得以达成。”
奥雅设计集团创始人、首席设计师 李宝章
Q:中国新一轮城镇化已经开始,面对强调生态和文化服务的当今,您认为景观行业面临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宝章:城镇化单一的发展完全走到头了,水不能喝,空气不能呼吸。如果只谈经济,就容易造成现在的局面。如果要改变,就要有全新的模型。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生态建设、环境建设、社会建设该如何协调。从社会层面而言,人是复杂而多元的,需要满足不同目标值。在中国千年的文化中,人和自然是一个完整体,人和人之间是和谐的。如果进入paradise这一思想的坐标系里,而不是“只要经济好了,其他都能跟上去”的坐标系里,我们就会开始梳理这些关系。
景观设计师的思想就是给整个国家开的一副药。景观设计师认为城镇化是经济、生态、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城镇化,关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塑造。至今还没有一个行业像景观设计师这样看待问题。现代景观的鼻祖 Olmsted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弱势群体怎样在城市中生活。人们需要绿地,需要在城市里能够养家,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于是,先要保持公共绿地、山水格局,然后才是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景观都市主义认为经济发展、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重塑应该是一体的。只有景观设计师提出了这样的城市模型。
问题这么巨大,谁有一个好的坐标盘,而这个模型、这个价值是解决问题的,那么,谁的机遇就更大。在社会走不下去的时候,中国的思维和景观都市主义是完全重合的,后者是融合了科学的。整个社会面临这样的挑战,景观设计师有这样的模型,对于我们而言,是巨大的机遇。好的社区有自然元素、不同产业的叠加、人性化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孕育城市文化,阶级会消失,形成交融的社会,人能够充分地交流。这是下一步人的、生态的城镇化必须要做的事情。
Q:绿色廊道、湿地公园等园林生态工程在各地涌现,景观行业开始了园林施工服务和景观设计的整合,面对这一趋势,您是如何看待的?
李宝章:这是必然趋势。生态、经济、发展、交通、人的情感、居住和环境的诗意结合,会形成合作的机制和心态。会有一个促进者,而不是一个领导者,协调并促进各方的对话,协调各方的利益和价值,最后形成项目。
绿色廊道并不总是结合河流、高速公路、高架桥下面以及剩下来没法用的山地,这时候要求就会很多,要从社区、生态、施工等各方面对空出来的绿地进行整合。比如宜家前面有一块绿地,在高架桥下,但是设计没有到位,环境噪杂,道路不人性化,可视性不强,这就是剩下给景观设计师的绿色廊道。上海的公园里全是老人,比如中山公园、静安公园,绿地完全不够用。
当我们做绿色廊道、湿地公园等的时候,是完全承载了社会多项的综合要求的,所以必须要跟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协调并整合。
Q:景观设计离不开使用者,也就是我们说的人文关怀,奥雅是如何将这一部分融入项目设计里的?
李宝章:奥雅在这方面想得特别深,人文关怀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我自己就琢磨了七年——什么叫以人为本的设计。人本设计还是诺基亚提出的,英文是Nokia Connecting People。
从景观和城市的角度如何理解人,分三个方面。第一是个体,几乎是最简单的。第二是家庭,还没有上升到以家庭为本的设计。上海哪是小孩幸福长大的地方呀,也不是老人的乐园。看看上海的公园,你坐那想想,如果没有这个公园,这些老人会怎么办,肯定是在家呆着。人们要有足够的室外活动空间,尤其是弱势群体。
如果你做了一个对弱势群体都能够关注到的环境,那你不是谁都关注到了吗?这就是一个标杆。就像用青蛙衡量生态环境的好与坏一样。如果蟑螂都死了,我们肯定是不在了。不同的人在生活的不同时期都是弱势群体。在这个之上是社区和城市文明,城市文明需要大量的公共空间,人们能够在空间里交往,比如走路、闲坐、活动等。
法国巴黎每天都是展览,市民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他们不会没事往红灯区跑的。从个人到家庭到弱势群体到人的文化需求,这就是人文关怀。上海、北京的环境都那样了,为什么人们还在那儿,当然是城市文化的吸引力——那里有各种思想的冲击,人们可以看最新的电影、欣赏最好的艺术展……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