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以哲学实验非主流建筑
来源:生活元素投稿 转载自:中国美术学院 2012-07-02

建筑师设计每一件作品都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质朴怀古的设计师
正如王澍自己所说,建筑师设计每一件作品都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所做的所有建筑,每一件都向人们传播着中国文化里最朴素简单的价值。他的建筑中,旧砖瓦随处可见,并且它们都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根基,而不是随意空想的。不夸张地讲,他可能是世界上用旧砖瓦做建筑最多的建筑师了。
在他设计的作品中,至今他自己最满意的依然还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园和宁波博物馆。
这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作品,一个是一幢三万平米的单体建筑,一个是由二十多幢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但两者异曲同工之处在于,建造时王澍都使用了大量的旧砖瓦。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他用了特意收集来的700多万块城市废弃砖瓦;而宁波博物馆,他用从民间收集来的明清瓦片筑了一面独树一帜的瓦片墙。
“设计艺术性很重要,但如果设计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那说明我的设计是失败的。”而将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是从事建筑多年的王澍一直坚持的。他的实用主义不单是指使用价值,还包括经济、保留传统文化等方面,“一个好的建筑必须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关。”
去过象山校园的人,都说那里美得让人感动,那些建筑就像从地上生出来的。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山、与水自然融合得恰如其分,加上教学楼前那大片的农田,“美得像一幅静谧的山水油画。”
当然,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进去像走迷宫。首次进去的人总是不易找到学校的大门;教室光线太暗,白天时不开灯简直没法学习;所有的宿舍是相通的,只有半墙相隔,隔墙有耳在这里成了隔墙数耳……
对于学校师生们有时候的抱怨,王澍笑呵呵地,“我就是希望我们的大学可以有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做了非常大的室外开放空间,师生们可以围坐在外面的走廊或草地上,就着清风、阳光学习讨论;找大门嘛,行走时很有乐趣……”
至于宁波博物馆,王澍节约的建设成本至少有1亿。建成后的博物馆,每天前来参观的市民可谓络绎不绝。如今,那里已成为宁波市民最爱去的地方。很多人会看着博物馆的墙和砖感慨,回忆以前自家的旧砖墙与往昔生活片断……
在建筑师多是来回地模仿、学习,不停地变换,唯独缺少了深度的今天,王澍坚持着他的特立独行,坚守着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并在其上再创造一种新文化和建筑类型。有人评价他始终没有突破自己,但只有王澍自己知道他的建筑脉络的走向。
从和妻子做建筑工作室到现在,王澍常常跟妻子说,“我们不单是设计一个房子,而是要建筑一个世界。”
很多人说从图片上看王澍的建筑,没有什么感觉,但倘若置身他的建筑中,却会被深深感动,因为他的建筑是可以生长的。一些青草和青苔慢慢地从砖瓦或竹片的缝隙里露出来,建筑就会呼吸,而且时间愈久房子会愈润,慢慢和周围融合,你会感觉它好像本来就该在那里。
参观过他的作品的一位德国建筑师曾经无限感叹,“我们一直非常困扰,如何才可以让建筑在中国不因灰尘而变得难看,你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讲究所有东西在自然中恰如其分地呈现,这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对世界的观点和认识。我们总是认为自然比我们做的东西更重要,因为自然已经先在那里了,你只要对它有足够的尊重,就可以创造一个更美的环境。”
我做建筑的方式和做出来的东西,和它(普利兹克建筑奖)往常评奖的标准并不太一致。因为我做的(建筑)其实是一种边缘状态的探索,不是建筑界里流行的主流。
我的思绪跨越的时度空间很大,是以四百年为单位来思考的。我经常说我是一个十七世纪的中国人,非常偶然地来到了这个时代,所以我思想的跨度是从十七世纪到了现在。
建筑师首要关注的该是一座城市的人文风情,而不能只是埋头做设计。要有悲悯的情怀,要有对文化的看法和观点,用每一次的设计去尝试回应时代,给出观点。 文化不是那些前卫异端、夺人眼球的象征性、标志性的东西,最主要是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相关的现象。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