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在“新与旧”之间 审视建筑的生命
来源:扬子晚报投稿 2014-05-13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设计与创作研究所所长 张雷
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西北角的安静一隅,有一座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三层小楼,外表与校园里其他民国建筑并无二致,但内里却是别有洞天。古朴的木梁架、格子窗、青砖墙、水磨石地面、老家什,与简洁的现代家具和谐共处,老房子厚重的传统意韵,就这样被赋予了现代时尚的功能,让每一位参观者顿生惊艳之感。这就是张雷建筑工作室的所在地,也是当代著名建筑师张雷对于建筑“新与旧”的又一次大胆创新。
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批新锐建筑师的代表,张雷的建筑作品一直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几何符号的运用,简洁的线条,他的作品与他本人一样酷劲十足,混凝土缝之宅和诗人之宅也成为在国外杂志上刊登最多的中国住宅设计作品。而在早早成名之后,张雷对于建筑的思考也愈加深入。从实验性的建筑作品,向旧城保护、老建筑传承和商品住宅设计延伸,留住老建筑“时间的痕迹”,做“有生活温度的古城”,“有归属感的房子”,他的建筑理念也增添了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
与老建筑的对话:
尊重时间的痕迹,解决现代的需求
南京是一个民国建筑集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但老建筑如何在今天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这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张雷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戊字楼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与其他民国建筑一样,有着漂亮的大屋顶,朴素的青砖墙,和漆成红色的老旧木框玻璃窗。但走进其中,你不会看到老房子特有的暗淡昏黄的灯光,吱呀作响的木楼梯,了无生气的灰白墙壁。虽然岁月的印迹无处不在,阁楼上的吊顶被拆除,露出了原木的房梁,木板补过的痕迹也依然保留,混凝土的柱子,水磨石的地面,青砖的内墙有的简单刷白,有的原样未动,空间改过了,原有的木板条隔墙却没被丢弃,那一条条木板仍做隔墙所用。
新的元素则被巧妙融入。依然是张雷最喜爱的极简风格的家具和装饰,黑色薄钢板的书架,白色简洁的桌椅,直线条格栅形的吊灯,黑色手工打磨的地板,和阁楼木栅栏的装饰,这些现代家具、饰物,与扶手椅、雕花条案、抽屉柜等中式老家具混搭。新与旧,传统与现代,营造出了一种看似矛盾而又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而这也反映了张雷“对立统一”的建筑哲学。
“新与旧的关系是建筑学里最难的命题,没有标准答案,恰恰需要我们一辈子来思考。而老房子的改造就是一种新与旧的思考和实践,”张雷解释道,“大部分的老建筑都不大重视内部空间,我们在重新利用时,如果仅仅是堆彻一些旧家具,虽然老的味道似乎保留了,但实际用着并不舒适。房子不仅仅是个样子,它最终是要拿来用的,如果外面很有味道,但里面让人失望,这是对老房子的不够尊重。”
因此,张雷在着力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大大改善其使用功能。“能否有效地凸显老建筑的历史价值应该成为评价改造最重要的标准。有时间感、历史感的东西都要保留下来,它是主角,其他新的东西力求简单,只是背景。”张雷以阁楼为例,“拆除了吊顶,把屋顶显露出来,形成了空间的中心。没有时髦的吊灯,只用了最简单的射灯,而且都是藏在房梁木条当中,光线打在屋顶上,既突出了屋顶的中心地位,又满足了照明的功能。空调藏在四面原色的木栅栏背后,新的需求满足了,又不会显得突兀。用最简单的最少的努力,让空间变得最好,让粗糙的东西变得很精致,这是我们力求达到的目标。”
所有的现代装饰是极简的,以衬托、突出或改善“旧”为目的。“一楼小图书馆的吊灯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横在屋顶的房梁不美观,就用直线条的格栅吊灯遮挡起来,而又能让光线透出。”中式桌上的不锈钢盘子是张雷应邀为一家意大利知名家居品牌设计的,同样是极简的外方内圆的几何线条。当年,张雷的设计理念正是“正反轻重,聚散因果;浅薄温润,形竭技惊”,一如当下改造这所老房子的“对立统一”。
除了工作室之外,张雷这些年来对老建筑改造的探索还有很多。“我们同时在做好几个乡土聚落的改造。比如在浙江桐庐畲族山村做的艺术客栈,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建造的乡土艺术酒店。首要是保留其老的特征,比如艺术客栈就保留了夯土墙的外形,同时也要满足现代的使用功能。简言之就是:外观是地域性的,功能是国际性的。”
与历史古城的对话:
建造有生活温度的古城,让生活承载记忆
作为一个早早成名的建筑大师,“过分特殊的概念性设计对我已没有挑战”,张雷近年来将设计的领域拓展到多个层面,除了老建筑的改造之外,大面积的旧城保护与改造也是他的关注重点。
“如果反思中国近20年来的城镇化道路,我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大拆大建,拆的不单单是房子,更可能是社区,是一种习惯了的传统的生活;二是损害了很多历史的记忆,而记忆是民族认同感形成的基础,是文化传承的渊源;三是采取了简单粗暴的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对此,张雷提出,“重建社区,修复记忆,倡导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点。”
在山东省即墨古城核心区的规划项目中,张雷说服当地政府,在古城中建了70%的住宅房。“很多人一说在老城里建住宅,就说是市中心盖别墅,就认为是少数有钱人的享受,是对古城的破坏,所以现在的老城改造基本只做商业。而我要做的则是有生活温度的古城,要让人的生活成为古城的主角,承载传统的记忆。”张雷认为,丽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去丽江,丽江古城就是从宅子发展起来的,有老的记忆和淳朴的民风,游客来了,慢慢的老宅子改成了客栈、咖啡馆、酒吧,形成了一个既有生活温度,又有时尚氛围的景区。”张雷希望即墨古城将来也可以这样,“让走出去的古城居民再回来居住,把老的东西,老的生活方式带回来,老宅子自己也会慢慢生长,适应游客的需求,成为酒吧、茶馆、客栈等等。而游客也能从中感受到当地传统文化。有了生活,文化的体验将更加鲜活。”
与商品住宅的对话:
房子要有归属感,体现人文关怀
在实验性的建筑“时装”之外,张雷近两年越来越多地介入“成衣”设计,对于商品住宅项目的建筑设计,他表示这是“在做更具社会价值和责任感的实践”。
“现代人换房子很普遍,家越来越大,房子越住越舒适,但有哪一套房子让你念念不忘?没有!这就是归属感的缺失。”张雷对住宅设计的核心理念,正是找回都市人久违了的“归属感”。
“曾经有一位朋友得知我正在进行南京老城南大阪巷、升州路片区的改造设计时,非常兴奋地对我说,一定要好好设计,因为他小时候就生活在大阪巷,希望今后有可能把当年的老房子买回来。他的这份激动正是对老的记忆的怀念,也是一种归属感的体现。我们今天就是要强化住宅的归属感,让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传统记忆。”
“现在一说传统文化,中式别墅,就是斗拱、坡屋顶、马头墙这些东方符号的集合。从外面看颇具其形,但走进去却全然不是那个味道。”张雷设计了符合中国人未来生活方式的别墅产品,让大家看到代表中国,代表东方的新的别墅品质,“有很好的空间感,很好的归属感。你可以感受到的是中国传统的精致的庭院生活,传统的东西和当代生活的需求有机地契合。”比如他设计的莫干山观云高尔夫庄园,简约中却有着大虚大实、大开大阖的院落文化,“对外都是传统的石墙,而里面却非常现代。我们在重庆也在进行一个别墅项目的设计,这是一种草原风格的产品。我希望可以研究出各种不同形态的产品,为消费者设计具有收藏品功能的别墅。”
张雷的住宅设计甚至包括了保障性住房。两年前,张雷便为扬州一处拆迁安置房小区进行了建筑设计,“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他为这些久居于城郊的新市民设计了办红白喜事、晾晒衣物的场所,尊重并延续他们的老习俗;他为老人们设计了更贴心的居住细节;并千万百计地降低生活成本。如今,他又接下了郑州一处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保障房社区的设计任务。
“不管是什么样的住宅产品,别墅,公寓,或是保障性住房,我希望在每一个项目中有所突破,”张雷强调,“建筑设计的好坏对项目的成败影响很大。有哲学思考,有价值观的建筑设计,会与大规模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有着不同的居住体验。而这,正是一个成熟的建筑师所要追求的东西。”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