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允恒:怎样在英国学建筑与做建筑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投稿 2012-04-16
建筑游人,出生于香港,毕业于英国纽卡素大学建筑系。曾参与香港、北京、上海、伦敦、埃及、南非、等地的建筑项目。2年前,他开始在英国、香港、台湾、内地撰写建筑旅游文章,引起强烈反响。他致力于把建筑知识平民化,让公众更明白建筑背后的理念。
编者按:出国留学和工作是很多建筑设计师的梦想,但他们对于国外学校和公司的真实状况却了解甚少,因此难免走一些弯路,甚至是上当受骗。此次,我们邀请了毕业于英国纽卡素大学建筑系,之后又在英国的建筑公司工作了四年之久的

许允恒
读建筑前,先懂得“放开”
可能因为我在香港长大,从小接受的是英式的教育,所以我在英国的纽卡素大学学建筑时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语言的问题,我感受的最大冲击来自中英两国迥异的思维模式。中国人对建筑往往是从功能或实用层面进行考虑,简单来说就是把建筑当作一个藏身的居所。欧洲人由于曾经历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这种文化和艺术的积淀数百年来持续地作用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英国人对建筑的认知和态度多数是从文化、美学层面入手。正因为如此,在英国的大学学习建筑的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在第一个学期时会感到很迷惘,英国学校的功课多数是基础美术训练和简单的实验性创作,而这些练习大部分都与建筑无关,直至下学期学才会开始有一些与建筑相关的创作功课。不过,就算设计一座简单的建筑物,教授也可能会要求学生尝试一些前卫、大胆的方式方法,因为英国人会视大学为一个学术研究的地方,喜欢尝试不同的思维。
以我自己为例,我认为建筑首先必须满足功能上的要求,然后再在美学层面上进行提升,力求让实用与美丽兼备。不过,当
但事隔多年之后我回想教授的教导和批评才体会他们当年的深意。我慢慢领悟到设计其实如书法一样,做一个设计如同写一个字,有它功能和美学的层面。字是用来传递意思,但同样可以表达出人的感觉和修为。如果古时的人不放开一切,又怎么可能发明“隶书”“狂草”等恢弘大气的书法形式呢?

读建筑前,先懂得“放开”
防人之心不可无
当我开始写博客之后,不少留学生不时向我吐苦水,投诉英
在老师往往是被迫留在大学任教,学生逐渐增多而教师人数日渐减少的情况下,英国的大学教学质量的确受到严重影响。而且,
因此,新生就必须和师兄、师姐处理好关系,尽量全面地了解校内情况,在挑选教授前作好一些准备。
另外,英国始终是多元种族的国家,在国际大都市内始终会出现一些不法份子,再加上英国整体的治安情况较之以前已经大幅变坏,特别是在伦敦和米杜士普两市,所以留学生在英国必须注意自身的安全,并且请多多通过英国唐人街的免费中文报纸留意英国社区的消息。对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伦敦的治安比深圳还要差。
在校内同样也应该万事小心,随时可能会遇到心术不正的学生,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讨厌某个同学而毁坏其模型或者是偷取他的书让他被图书馆罚钱,并且不能完成论文。这样的情况在香港的一所大学也时有发生。
再者,很多中国留学生都会被要求先选读语言班,对此我的建议是除非是大学校内的课程,否则选择时就要相当小心,留学生被骗的情况经常发生,语言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其所宣传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别,教学内容与章程上所写有明显的出入,毕业的证书又未必得到承认,所以请万分小心。
留英工作
很多学生都希望在毕业后留在英国工作一段时间,计划多积累一些经验后回国,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英国建筑界近几年面对着从来未遇过的寒冬。虽然在2010年,英国的经济出现复苏,但是获取合适的工作机会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点难度。另外,申请工作签证也始终是留学生求职的重大障碍,不过留学生可以通过办理英国高技术移民或另外的一些方式申请留在英国工作,想了解相关的详情最好联络自己所就读大学内的求职顾问中心,他们拥有足够的资讯。
虽然中国建筑专业的留学生在英国找工作仍然困难,但不是绝无可能,因为现在英国的大型建筑事务所都会开拓中国市场(特别是曾参与北京奥运会或相关项目的事务所),所以他们可能会在英国招聘中国藉的留学生,即使事务所未必在英国有太多适合的职位提供给留学生,但是它们国内的分公司就很可能有相关的职位。另外英国的企业都喜爱招聘有英国学位的员工,因此这对中国留学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和机会,我也是通过这个途径毕业后在香港找到相关的工作。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