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办公建筑设计沙龙

梁予俊汝,蔺科(上海)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总监

梁予俊汝:

我们公司主要在做商业综合体和配套办公、住宅、酒店综合性空间。每个项目都包含办公空间,只是针对业主的不同要求,我也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学习办公建筑需要注意的事项。

我讲两个比较细节的东西,办公室的开窗与办公室的走道,结合我们曾经用过的办公以及参观过其他办公楼得出来的结果。

现在办公楼玻璃幕墙窗户的采光问题,窗户很小,开窗面积不够,虽然我们规范规定开窗面积是百分之三十,但是很多办公楼都不符合这样要求,希望以后做设计的时候能注意。

还有办公走道,内走道很多都是封闭式的,端头是不开窗的,也是因为业主对使用率的要求还有经济要求。

我们设计师可能做设计时会受制于业主,但是在人性化和业主要求之间,我们需要尽力的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需要努力争取,设计出更舒适、更人性化的空间。

施政磊,GN栖城国际-上海栖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副总监

施政磊:

GN栖城国际上海栖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施政磊

我来自上海栖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我们公司主要运营板块是养老、住宅、办公。办公领域中的代表项目是腾讯在国内的两个总部大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研究了80后和90后年轻人使用的办公场所需要注意的事项。他们的思维和办公平台是颠覆传统方式的。我本人偏重于办公建筑设计。这次沙龙是一个很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

我们做了两个腾讯的项目,发现腾讯在人性化这方面非常注意。因为它的员工都是很年轻的人,平均年龄28岁。下面我讲几点我们当时为腾讯做设计时的体验。当时在设计时,腾讯要求我们到它的办公场所先呆上两天,什么都不干,就在办公空间里逛,看一下他们员工的工作模式,看看这些80、90后是怎么办公的。我当时的感受是:很多80后90后,特别是90后的自我意识非常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意识来做事,他们上班时是一种很轻松的状态,甚至到了什么程度呢?我看到一个90后穿着拖鞋拎着西瓜就到了办公室,所以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也许这样才能做出适应互联网思维的产品。

在腾讯呆了两天之后,我们对他们的行为模式有了很多了解,所以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涉及中都更注重人性化设计。在室外做景观设计时,最初我们甚至专门设计了一片稻田,秋天让这些年轻人可以自己收割,然后拿自己的成果烧菜做菜,但最后出于消防的原因还是没有实施这个计划。在做内部电梯设计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电梯的等候时间,当时计算了很久,要让等候电梯的时间短到不会影响员工的心情。因为早上等电梯时间过长,有可能影响员工一天的工作心情,所以我们当时特地请了电梯公司的人来计算电梯运转速率和等待时间,还在电梯旁边做了一些景观的设计,让等电梯的人不会太无聊。另外在电梯旁边做了一个开敞的楼梯,让不愿意等电梯的人可以选择步行上楼。而且这个楼梯的景观设计得非常好,在整个办公楼的内部可以算是景观最好的地方了。所以做人性化设计就是要细到这种地方。还有关于食堂排烟路线的设计,不能经过办公室的窗户,如果员工在办公室11点就闻到食堂的饭菜香味,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可能就没心情工作了。90后就是这样一批自我意识很强很有个性的群体,所以针对他们的人性化设计要做到极致。

畅言网编辑:

您刚刚谈到的电梯问题我很有感触,因为我们办公楼最近装修,早上等电梯时需要排很长的队,有时候实在等不了就选择爬楼梯,但爬楼梯又导致迟到,这真的会多少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心情。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涉及到功能性,作为现代办公建筑,功能要求必须放在首位,办公建筑功能分布典型的模式有哪些?出现某些功能的复合的时候,各功能区的合理分布需要遵循什么规律?哪位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吴峰: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现代都市建筑设计院吴峰

我展开来说,我经常听到“模式”这个话题,2006年的时候,很多建筑设计时都要求各种模式。欧洲几百年做的建筑,我们中国人几十年就做了。现在可能是十年一个变化,我觉得未来甚至可能是一年一个变化,总是在变化中,现在再来谈模式可能有点过时了。建筑设计师有时候很被动,我们做建筑设计时,更多地是根据业主的要求或者销售人员的要求来做的。我们建筑师对市场的把控能力,其实是跟设计院的模式有关系的。

五年之后可能又有很大的变化,如果用一个现在的模式去套,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们设计院特别喜欢做超高层,研究怎么样把面积缩得越小,但同时保证更多的功能。现在很多人很喜欢做办公楼,因为产值高。

像办公楼这种如此密集的空间内,其实人的交流是越来越少的,比如说我能跟你说句话,但可能我会选择给你发条微信,就把沟通问题解决了,因此在开放性等的设计上也要注意。现在建筑师对市场的把控、对时代的前瞻性在逐渐丧失,我希望在更多的时候,建筑师能多做一些调研,多想一想,做一些大数据的研究,这也能提高建筑师在业界的地位。

王一鸣:

本来我们设计师是设计空间的,但现在变成设计外形的了,把外形设计得很好很重视,但对空间的设计反而放在了次要位置。很多问题是由此产生的。像我们在做招商银行的设计时,一个星期做一个文本,大概做了大半年左右,真正做施工图的时候,只做了一个月。

吴峰:

我从业15年,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做办公楼的经验和感受吧。我认为做办公楼的要点是首先要搞清楚一点,这是什么办公楼?这是最重要的,有些是总部办公、有些是研发办公、有些是商务办公楼,是定制化的,所以必须搞清楚要做什么样的办公楼。因为起点不对终点就会差很远。

大概15年前我们开始做办公楼的时候,那时候办公楼还是很稀缺产品的,办公需求是非常明确的,现在很多商业性质的办公楼,功能上的需求越来越弱。在项目建设的初期,要把功能需求列清楚,有的时候一些建筑师还没搞清楚到底做什么就盲目地开始搞了。在开始做办公楼之前,建筑师必须要搞清楚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

相比其他类型的建筑,建筑师接到办公楼的案子很开心,因为办公楼看起来最简单,但其实要做好一个办公楼很难。在众多难点之中,第一个难点是核心筒,核心筒的好坏占到整个办公楼设计成败的60-70%,这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大型事务所对核心筒的研究是他们做办公楼的技术核心。我之前有很多机会和他们接触和切磋,学到很多东西,知道怎么做一个好的办公楼,怎么开始第一步。核心筒是关系到一个办公楼生存前提的关键。

我有时候很羡慕结构专业工程师,因为他们有很多软件可以辅助他们做设计。现在这个行业里有很多为专业服务的软件越来越成熟了,也使得很多建筑的设计越来越理性化、条理化。在做电梯设计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一些专门的计算软件去做。一些比较成熟的设计师,对电梯、对核心筒的设计是非常重视的。以前我做一个央视的项目时,当时大概有十几、二十个人被派到荷兰去学习,发现他们那边有专门做电梯的一个组,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建筑师在做。电梯设计的好坏非常大地制约了最后项目的好坏。如果办公楼在100米以下,结构的制约并不会很大,如果一旦超过一两百米甚至三四百米,结构对核心筒的限制会非常厉害。在确立了定位的前提下,核心筒的排布方式对整个办公功能而言是第一位的。

第二是外立面的设计,是否符合建筑功能的需求。很多时候一些设计过于追求造型,圆的、方的、转的,但并没有什么用。任何一个建筑都有它的生命,在中国的很多城市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办公楼都长得一模一样,没有个性,这样的办公楼设计是没有意义的,缺少它的灵魂,我们要设计的是有灵魂的建筑。

一个建筑造型的诉求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要更多地去评判,造型的产生对室内空间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公司现在也在用很多软件去做办公室里面的各种做法的研究,例如我要在这里设置玻璃,要什么样的玻璃;设置百叶,要什么样的百叶,需要多少角度,直的、横的还是斜的?这些在立面的设计中都会涉及到,这些需要在创意的前提下运用理性来做。

我们去看国外一些成熟的建筑,可以列出很多关系在里面,任何一点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国内的一些建筑完成的时间太短,很多业主不给你思考的时间。一个建筑从概念的产生到最后完成,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思考是有过程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好看难看的问题,因为好看难看很容易,但要把好看难看赋予逻辑的概念,我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减少一些能耗损失,可以增加一些通风采光。建筑师多一些理论知识,可以使创意的东西多一些理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好看难看的问题。

第三是很多业主方和设计师都很关心的问题——利用率,如果是商业运营,利用率非常关键,我举个例子可能你们会更感兴趣。

我亲身参与的一个项目,已经开始卖了,交通银行也过来买,其实买它是有原因的,它是一个200米超高层,我不知道大家对利用率有没有概念,一般成功的办公楼利用率在75-80%,这个利用率已经很高了,越往上走越来越低,大概60-65%,这个项目哪怕是在高层利用率也高达90%,目前国内第一。虽然层高只有5米,但没有夹层,这个项目我从2006年年开始负责,到2012年底完工,经过7年的时间,长江实业开发项目差不多都是10年一个周期,它算比较快的,但这7年当中的工作不是大刀阔斧的,而是很细致的。为什么利用率能达到90%,因为研究非常深入,项目做得非常的仔细,所以说一旦推出,很快就有人来买。

想想看在陆家嘴这么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90%的容积率和70%的容积率差多少,它地上的面积是11万平米,光这个容积率就差了将近2万平米,目前售价是5万-8万元不等,也就是说利用这个东西,产生的价值就是10-20亿元,这很关键,因为别人做事情做得很严谨。包括我们从日本游学看到的,他们的很多东西都很严谨、很细致,很多日本的项目在当地包括在国内是很严谨的,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很仔细的,而不是粗暴的。如果觉得别人都这样做的就这样做了,别人差不多了我们也差不多了,就很糟糕。所以这三方面是我们在办公楼设计当中非常关键。

另外一方面是王总刚才也说的,他的老板在海南看到的一个要求,他们老板很有前瞻性。

前段时间我们中标了一个张江的项目,现在全国在做众创平台,是有很多小的企业在一起,很多社会服务的实现、有很多卫生间、复印机,会客室,它只提供工位,但是很有意思,这个公寓在美国卖得很好,一个月大概可以卖到4亿美金。现在在上海,很多创意园区都是这样做,让大家分享一个很大的空间,估计将来也是很多人创业者首选的办公楼,但是在做这些公共环境设计的时候,势必要对光环境、通风环境和噪音环境进行模拟测试,这很有技术性,因为人一多的话,很多束缚就会集中体现出来。如何在一个共享平台中让项目比较好的去完成,这是我们建筑师需要努力去做的。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建筑设计沙龙办公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