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办公建筑设计

序言:

2015年11月12日,建筑畅言网新一期的设计师沙龙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办公建筑设计”,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机十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公司、丽贝亚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等京城大型设计机构的10余位嘉宾出席,大家结合办公建筑设计的新趋势展开交流。

时间:2015年11月12日

地点:北京

人物:

崔克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第六设计院副院长

张先立,中机十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院长/总建筑师

许楠,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所长

石慧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

樊航,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栾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建筑师

张瑞琛,北京北方天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

范肃宁,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张允,北京丽贝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建筑师

沙龙现场

畅言网编辑:

欢迎大家参加畅言网沙龙。今天活动的主题是办公建筑。请各位结合平时的工作实践,谈谈办公建筑的设计经验。 

崔克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第六设计院副院长

崔克家:

我想从设计师和使用者角度分别谈谈看法。我相信大多数设计单位领导都很关注房租问题。也许有的单位有自用房,不交租金,公司领导感受不会太深。我们单位有办公用房,每个院也还要交租金,并且没有减免。据我所知,中科院交的租金很便宜,但我们和市场化接轨,我们院在南礼士路,租自己的办公楼租金也是9元到9.5元。如果和我一样在建筑设计行业,作为领导,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我们在建威大厦18层,以前是2400平米,现在是120人办公,本来向200人发展,由于行业不景气,只能维持120人规模。这个面积很大,我们其实承受不了租金压力,只能另找地方。如果我们还坚守2400平米,一年房租达到了800万,物业费80万,水电30余万,总计将近1000万。受租金压力影响,我们搬到建工集团1层的2700平米办公室。以前行业形势好时,我们并不太关注租金,现在特别在意。建工集团总部办公楼设计规整,方方正正,非常好用。设计师为了造型考虑,打出墙面阴影,有许多突出物,比如一块柱头突出两到三米的阴影。我计算了一下,突出物达到了70平米左右。这也算面积,没有用处,却也要付钱,每天每平米要交9元。因此,办公楼平面的经济性显得非常重要。70多平米应当能安排十个工位。

我们设想过,只租一个500多平米的办公室,供一部分人办公,其他人都采用“互联网-家”的模式。每个人的每年房租成本有6-7万。如果设计师有深刻的实际体验,就会特别注意平面的设计。亚投行办公楼要做层高4米、净高2.8米,甚至有公司要求层高4.2、4.4米,净高3米。究竟有没有必要?其实无论对于绘图、金融、互联网公司,大家办公如果进入标准仓里,并没有特殊要求。建威大厦年代交久,净高不到2.4米,只有2.35米,而且南北两个都是大房间,面积有500-600平米。刚开始觉得压力,但放完东西后,觉得很习惯了。对于层高的追求,包括业主方和设计师,可能显得盲目了。如果办公室净高达2.6米,就相当可以了,完全没必要追求2.8米和3米。设计师应当在各方面引导开发商,合理地争取高度。如果真是有大空间,也没关系,可以三层变成两层,这是特殊处理方法。这都是可行的。

做办公建筑设计时,办公的经济性和合理性是需要首要考虑的。刚才说的亚投行可能不计成本,针对普通公司来说,建造成本下降了,普通使用者的成本也会随之下降。从多年设计办公的经验来说,情况无非是几种:自用房,定性的,包括我们设计的民主党派办公楼,都是分给每个部门的,8个民主党派和3个团体,需求都是确定的。其次是商业办公楼,这个类型以经济性为主。不像自用房有特殊性,商用办公楼需要考虑普遍实用性和经济性和平面规整性。以金融街北京银行办公楼为例,是一座白色弧形建筑,它的核心筒也是弧形。这对于布置家具来说很困难。因为中国办公桌都是一条条的,不如国外办公家具放置灵活,国外都是摆放在正中,四周通畅开放的。这种弧形核心筒放置起家具非常别扭,只能是放射性布置,核心筒内窄,往外越来越宽,没办法平行化放置。所以平面形状对办公楼家具摆放起着很大作用。设计师应当同时从亲身体验者和专业人员角度考虑办公楼设计。业主有时候不明白平面规整性的重要性,而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师能够看出来。

关于办公区空调的选择,设备选择会对设计和运营产生一定影响。建威大厦是集中空调加新风,商用办公楼空调是早上八点开启,下午六点关闭。夏天天气热,要多开空调,需要另外付钱。我们到建威大厦办公时,自己安装了一套VRV空调系统。建威大厦前些天一直没有供暖,严格遵守北京市规定,11月15日启动,3月15日终止供暖。由于夏天经常加班,VRV显得十分必要。所有这些因素都需要在办公楼设计中仔细考虑,实现更经济合理的设计。 

范肃宁,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范肃宁:

我在办公领域设计了不少项目,但近几年没有设计过。从2004年毕业至今,我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得相当紧密。我是一直在国企大院工作,更加和国家政策特别相关。我对办公主题原本很拿手,但最近三四年没有接触过,因为2012年底国家有一个停止兴建楼堂馆所的规定。我们有将近十个项目暂停或者缩小面积,包括几个行政中心。

我回想办公设计职业生涯都在2004年到2012年这八年期间。我给办公项目做了分类,发现我的工作历程有一定的时间梯度。比如说刚毕业时,我接触到的是商业地产办公楼,当时北京CBD都没有完全盖完,外地也有些在核心商业区的项目,建设期维持了十年,包括各类写字楼;到了2008年,受奥运影响,我们设计了一些政府型办公楼,我归纳为“中式政务型”办公楼,包括我在北京院期间的海南省政府、近期的江西省行政中心,项目时间跨度很大,大概完成了十余个行政中心项目;其后,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企业总部,包括中石化、国电,尤其是北七家的国电办公项目,包括企业在各地的分部。自从2012年要求全面停建企业总部等楼堂馆所,我们的中标项目中有80%停建,剩余的两三个项目面积被缩小了一半以上。我最近手头上的项目是科技产业园,有的项目服务内核依然是政府办公,有的项目真正向货源中心过渡。

我总结的几个类型恰好反映了时间梯度的渐进,各有不同特点,早期的商业地产建筑都是学习国外,我注意到美国SOM近年在中国做的项目仍然遵循了以往形式,核心筒、立柱,唯一不同的是选择各种技术手段,包括双层幕墙、通风技术、发电设备和零能耗设计。国有大设计院在这一领域有所停滞,我们参与的项目没有SOM那么高端,也没有那么大的投入,只是一些带有核心筒和幕墙的普通建筑,可以说设计力量使不上劲,只有造型感。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趋向于成熟,领导的审美也从以前的张扬趋于成熟,甚至是保守。我们现在设计的三到四百米的超高层,建筑设计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是太大,反需要很强的结构和机电力量,而这正是国有设计院所欠缺的。这些项目不约而同地都找到奥雅纳、TFP这种以结构和机电设计专长的公司。我们只是搭了一个“壳”,细部的东西还是不在行。另外,地产建筑设计也存在不人性化的问题。

发展到中式政务型建筑阶段,这就较有中国特色,没有哪个项目相对有名气,印象里只有吉林一座政府建筑较有设计感,其他多数项目没什么可说,掺杂了太多领导意志和约定俗成的要求,比如按照“七上八下”的说法,七层是重要领导层;中间要做玻璃幕墙,因为所有领导都要虚怀若谷。

因为我们做了许多办公项目,甚至有许多甲方找我们学习北京先进的设计经验,包括特殊讲究和内部格局。我开始时也认为政务中心和普通办公楼没多大区别,其后参观了一些司法、政府行政、服务类型建筑,发现差别很大。有的项目相对简单,有的却非常复杂。地方上一些政府建筑被做成普通办公楼,领导不满意,找到我们取经,希望得到启发。我们在中式行政办公楼设计上有一定优势,可能是甲方教给我们的,建筑方面更多的老师来自甲方,而不是国外大师。

接下来,楼堂馆所停建了,我们的项目受到影响,大量上马的是各企业的总部,包括我们从五年前延续到现在的项目,其实中国还是由国家政策来主导的,政策支持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区的发展,那么这些技术区就根据技术区的定位,引入不同的企业总部,也设置了很高的门槛,比如:全世界五百强的企业,那这个企业的总部模式就已经框死了,我个人总结就是,对于企业总部的建筑设计,建筑师发挥的余地相对大一点,建筑也可以有专业性的追求。

在国外商业地产的发展更灵活,因为国外人口数量少,企业也比较少,形式比较单一,但是进入到中国后,中国的企业比较杂。像现在清华科技园里面就引进了很多的企业,由于这家科技园的物业特别强势,里面不容许有改动,他们的形象维持就比较好,但是如果物业并不强势,进来以后可以随意变动,那科技园里面肯定会乱七八糟。中国的这种形势跟国外不一样,国外都比较重视公共场合,中国如果缺乏管理,那肯定就会大乱,所以我觉得商业地产在中国发展不是特别好,而企业总部反而发展余地更大,原因是顾客群比较确定,设计会比较单一死板。

我们在处理企业总部型办公楼的时候,可能40%的精力是在为他们的办公人员分配房子,所以我在这里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我觉得企业总部比较能体现建筑师的想法和特性,因为他们一般都是自己企业之用,你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是对它有益的,领导都是会接受的。尤其前几年国企比较风光的时候,我们还做了一些特色的设计,包括太空舱、悬索幕墙、整个通高的大厅等。

但是碰到商业地产就不一样了,有个项目的业主他们自己有特别好的想法,就是采用双层表皮,有五层通高的自然通风的想法,但却被中国消防给卡住了,因为中消防不容许上下贯通,需要层层隔死,而这个想法也没有能解决的办法,所以他们现在只能在中国开展本层的进排气,由于层压特别小,自然通风就很难做。现在SOM公司已经不做所谓的高科技产品,他开始回归传统,使用被动式的太阳能生态技术,希望能达到零能耗或者低能耗的生态建筑,所以他想了很多构造化的方法,但是在中国都行不通。可是这种想法在企业总部上就能使用,我们就能在企业总部做出一些特色。

我前面说的这些问题,对于设计院一线建筑师来说,基本上形式比较确定,能采用的工艺和手段也确定,最后就是一些最新的东西,我也在里面学习了科技服务性,就是各种产业园、货源中心和后援中心这种项目,比如:我们所做的平安后援中心、中国移动和电信的呼叫中心,他们现在都已经从北上广这些大城市撤出,全部集中到一些劳动力密集的地区,他们在那边修建这种后援中心,就不会造成劳动力的流出。我最近去参观了现有的这些空间,这些中心的空间比较奇特和震撼,有上百人处于一个大屋子里。我当时做这项目的时候,他们公司要求做一个密不透风的大屋子,我对这样的形式特别反感,完全不人性化,为了提高办公效率,他们还把卫生间建在工位旁边,卫生间也设计比较少,这样就防止员工长时间待在里面,这种管理给建筑的造型和空间带来很大的困难。从我们一开始接手这个项目,我们就给业主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考虑,比如:呼叫中心大部分都是女性,甚至100%的员工都是女性,我们当时提出了女性空间的概念,在建筑通风和工位大小上,我们提议花瓣型的办公区域,让他们有组团感和向心性,既满足业主的要求,又能满足人性化。其实,建筑师希望在人性化方面,跟业主想法不一样的时候能说服他们,但是往往有很多的无奈。总之,科技服务型的办公场所的设计,设计师发挥的余地还是挺大的,因为他们场所的功能性特别强。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有很多东西同国外有区别,因为国外也没有这么大的呼叫中心,现在这种呼叫中心的发展挺好,更集约化类型的出现,产业园的方向更加值得我们深挖。

我们现在的项目越来越少,根据政策我们发展方向也开始转移,我认为商业地产已经没有发展前景了,在超高层项目的发展探索不会很多,而且模式已经定型。另外,政府办公楼现在停滞了,处于不确定状态,企业总部也是参照楼堂馆所,基本量也差不多够了,所以我们现在转向科技园这方面,由于他的功能性差异比较大,内部的空间要求跟以往的办公楼不一样,它跟电商、网商还有网络化集中的媒体平台关系特别紧密,随着APP的迅猛发展,建筑的形式和造型如何能跟上,也是我们现在正在探索的问题。

办公建筑和别的建筑在处理和材料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刚崔总说到经济性、合理性,我谈一个小案例,我们清华院在盖自己的院总部大楼,这栋楼我们参与比较多,我们发现自己做自己的甲方,设计思路立刻就不一样了,心态也开阔了,只在追求经济至上,美观大方,我觉得设计院的追求,就是将来社会上那种比较务实的追求,那么我们设计师能从中添加什么东西,这就是我们设计师去想的。比如:我们四年前做的呼和浩特万铭总部基地,当时也是开发商定制的写字楼,我们就把我们的疑虑提出来告诉他们,然后在每个小的单体上做了太空舱设计,就是想打破以往写字楼的格局,不仅满足消防各种距离,而且是最大化的利用了肌理。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设计沙龙办公建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