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城市社区规划设计

戴琦,上海元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

戴琦:

我来自上海元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我们是规模较小的公司,成立时间只有三到四年。我认为创新模式是较为困难的。现在,开发模式往往不是设计公司决定的,而是政府和开发商主导的。我们作为服务性公司,为了承接业务,多多少少是要迎合需求。我们能做到主导的情况是有时碰到不成熟的开发商,把我们的经验可以教授给对方。国内这种情况也很多。有关系、有钱的公司,找到一块地,不知道怎样开发,这种项目我们的话语权较多。至于创新模式,在现在规范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各地的管理部门纵横交错。上海做总体规划的话,最起码受到四个部门的管辖。这些东西归到一起,设计方面要做到创新,是较为困难的。

可以创新的是在细节,点点滴滴的改进。宜居方面,大的原则方面不好改动,可能就是在细节方面做到位。像刚才王总说的,上海的路牌是加了编号,别的城市没加编号,细节方面一点点改进,最后设计质量就会上去。但是,问题在于业主的设计费有限、时间有限。作为小公司,我们还在市场上拼杀着,还没找到自己的蓝海。很多时候确实是在迎合业主的工作,主动引导他们去创新的机会不是很多,尤其是在现有规划下。我们可能在投标阶段会做很酷炫的方案,一旦落实到施工图时,一看总图和户型会发现还是很常规的东西。开始阶段,会为了吸引眼球,做一些突破常规的设计。但最后都会被政策和管理收回来。

总之,为了创新,在业主没有多付钱和多给时间的情况下,设计公司要付出更多努力。目前,我们做的项目还真不敢说有大的创新。

孙玫,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建筑师

孙玫:

我来自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我今天主要是来学习的。我们事务所主业是做保护建筑的改造。相对于社区和宜居话题,我们的主业似乎显得文不对题。刚才,听到各位讲了许多专业的细节。我们平时做改造较多,和你们做新建筑相比,好像是两个系统。我会简单说说平时碰到的相关心得,也是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说。现在,保护项目设计同定位有一定关系。首先,我们碰到的是上海三四十年代的老小区改造。这些原来是石库门房子,现在有出租和商业要求的空间。在上海建业里,原来是一大片老的乱搭建严重的小区。后来,通过居民动迁,开发成保持建筑原貌,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砖块,地下全部重做成地下室。这个项目的定位是完工后作为住宅出售。原来房子是中产阶级定位,小区内弄道较窄,建筑间距很近。和原来石库门特色一样,符合省面积的特点。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尴尬。在这样好的地段,定位销售对象是有钱人。现有条件又不符合要求。现在碰到招商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定位。

我们平时做新校区的机会较少。如果做的话,会和老房改造和文化遗存相关。我们在西安做过一个整体规划项目,位于西安城墙边的一片地,做成有商业和“西安大院”的改造。我们去西安考察,当地有很有名的案例,叫做“西安院子”,处在郁郁葱葱的山地中,环境较好。它是中式风格的,销售不错。这说明当地的趋势和走向。

我个人感觉,老房子设计师凭借当时的审美,做出我们喜欢的武康路、长乐路,我们走在里面,会有舒适优雅的感觉。我们现在做住宅项目,在开发商要求和现有条件限制下,是否可以做出有人文情怀,吸取文化修养的养料,运用到新社区的设计中。

雷兰妹,上海绿城建筑装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

雷兰妹:

我来自上海绿城建筑装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公司前身是上海蔬菜集团的设计所,从国企改制的公司。我们现在做的很多项目都是跟食品有关的。从2007年开始,上海许多菜场改造,都是我们公司做的。近两年来,我们做的较多的是冷库和厂房。像居住区和公建项目,我平时不大接触到。我这次也是希望学习学习。

畅言网编辑:

近些年,特别在繁华路段,涉及到许多菜场动迁改造项目,例如曹杨路菜场改造。像建安商圈的菜场搬迁,造成附近居民的生活不便。据我了解,改建后的菜场菜价比小菜场要贵许多。

沈敏华:

从规划角度来说,这是很简单的。如果建设新区,配套是齐全的,因为硬性指标在那里。但是,老小区不可能所有都推倒,那么怎样才能让配套跟上?我们征地的地皮是可以运作的,征地下来以后再去配套,但是现在征地开始做菜场,政府是没有这个意愿来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虽然是为民服务,但是经济成本控制不下来,现在一个很明显的老城区改造就是拆迁问题,拆迁成本很高,以前的配套做得不到位,其实往往规划的时候说得理想城市是什么样的?

从历史角度来说有花园城市,有广场为中心的历城,还包括欧洲的以教堂为中心的历程,那都是社会生活模式发展延续下来的,改善型住房不是真正说的改善住这几间房子,而是改善小环境和相对大一点的环境,所谓改善型的就是配套,一个是基础设施配套,一个是教育资源配套,医疗资源配套,最后包括我们的生活设施配套。

改造的建筑要尽可能保持拆迁前的原貌,如果全部改头换面,其实也是一种浪费,而且文脉没有传承下来,如果是从规划的角度上还能保持这个地方的风貌是很重要的,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现在去所有城市,都是千城一面。

我们现在青浦区做的一个项目就遇到这个问题,开发商想在青浦区做欧式小别墅,青浦有江南水乡的风貌控制,那么最后开发商只有在小区的内部一圈用欧式的设计,这是为了销售,最后这个项目采用欧式风格,围着沿街道路采用了新的建筑风格。

政府整个人员素质的问题和审美观,和风貌控制是一个矛盾,规划部门懂这个专业的人,政府有这个要求,只是落实不下去。

戴琦:

这些困境都是规划产生的问题,大家有意愿想保留传统古建筑,但是我们现在的建设体系机制手段到各个方面根本就不行,在中国古代大家肯定不会考虑,一定是一个古建,但是现在设计如果不要求,那么做出来的就是千奇百怪的,这就是现在建筑的风格,规划意图是好的,这个新的空地上就要求一个古典的建筑,但是设计的全都是现代的手段,市场接受度也是古典或者别的风格的,不是一个传统的风格,所以出现一个操作困难。

我最近也碰见一个安徽业主,喜好中式风格,但我们设计院一开始建议的风格就没有中式的,正如在徽州建造一个徽派建筑,肯定卖不出去,原因是因为当地人全是这样的房子,当地人就是喜欢欧式的,卖的好的都是欧式的,这就是我们设计院长期市场的经验。

沈敏华:

这还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受众群体对家乡的观念是迫切想要改变。

在欧洲,凡是和所有外立面有关系的风格的改变。都是需要全镇的居民一致投票通过的,这个跟人文和根基的东西有很大关系,这种操作模式是自发性的,它的认可度很高。

在中国,有些人以前住农村的房子,不是说环境和房子有多不好,而是因为一些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因为大的环境不好,迫切的想改变这种方式,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

戴琦:

我们去年昆明项目的老板为什么要做中式呢,他并不是没有考虑市场,他之前在天津做了一个中式楼盘卖的价格很不错,这是因为大家对欧式风格的房子见多了以后就开始怀念中式的。

沈敏华:

开发商在成本控制的时候,欧式做得不到位,被简化成不伦不类的。

戴琦:

实际上我觉得这个没有关系。上海在民国时期的建筑我们给他定义是民风的建筑,不是传统的经典的欧式风格的建筑,这里肯定有文化交流的过程,他的品味会随着经济消费水平发展上升的,其实风格就是一个文化的消费心理。 

沈敏华:

反过来也可以这么推断,也就是说中国的10%的顶级的有钱人去消费两三千万房子的人,还是土豪,所以不是受过高等教育就能文化传承。

跟开发商的家底实力有关,考验开发商对市场把控能力和市场的判断力不足。我在住宅这块我是期望对开发商有一个引导,告诉他最好是怎么样。我在做方案文本的时候不单单是出效果图的问题,我会把主力房型,周边楼盘都摸给开发商看,开发商也有市场调查的,但是从分析的角度和我们做设计不一样的。我觉得建筑行业竞争不要太激烈,更重要的是去细化市场,从专业角度去认知。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上海规划设计住区城市社区新理念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