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
来源:畅言网 2014-07-10
张立:
我们合作的甲方找了一个绿建评定单位和我们配合,把能够达标的采购项先和我们说,然后把这些信息公布。
吴嘉玮:
我们要有这个概念,幕墙、外遮阳方面,很多遮阳设计是打擦边球,正确的方式就是外遮阳。在造型上就应该有绿色建筑的考虑,在方案的时候要考虑采访先进的技术。
李勇:
既然任务书给设计师建筑三星的标准,要首先考虑绿色设计,这是评标的重要项。
张立:
我们有个项目开始投标有十多家投标,我们中标的时候甲方没有提到绿色三星,后面才说我们才开始修改方案。我们公司中标的SJ1标段,面积是三万多平米,不含地下车库和下沉式广场。整个地块都属于镇政府,他们可以自己操控。和甲方交流中,做一步就会有新想法而修改方案。
何琼添:
绿色建筑有两个概念:设计和运营。设计是前提,后面的运营阶段也非常关键。绿色建筑有政府补贴,有设计方面的补贴,还有运营一段时候节能效果达到一定标准能够得到补贴。这是国家政策的补贴。
洪东涛:
张工做了这个项目就会成熟了,建筑师的成熟要经历这种变化和压力的过程,最后变成专家。
刘金业,上海中科建筑院建筑工程师
刘金业:
大家好,我来自上海中科建筑院。我平时做的较多的是国家科学实验室、洁净厂房项目。绿色建筑代表了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我很关注绿色建筑,希望今天和大家多多交流。绿色建筑在我国不是很成熟,处于摸索阶段。我们希望有机会深入了解绿色建筑的新东西,这是很必要的。
畅言网编辑:
大家看来,绿色建筑的衡量标准有哪些?
李勇:
绿色建筑标准中有六大项,绿色建筑的标准我个人认为不一定采用高科技,有很多好的建筑师,比如王澍用竹片和旧瓦建造的建筑,西北一些建筑师的生态建筑,这类建筑其实从节能、节材角度讲是非常成功的。现在总是追求建筑炫目,实际上幕墙体系某种意义上是浪费的。国外有很多半地下、整个建筑埋在地下的建筑也很节能。我在英国的公路上,看不到城市,完全是一片森林,城市已经完全融进绿色里。中国做不到这点,只能用高层建筑解决人口密度、城市化等问题。每个国家的绿色体系不同,我们的就是抄袭各国的标准最后形成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之后找开发商投资。
我们参观一个绿色建筑,有36项目标准要求,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节能效果很好,这是一个示范性项目。这些设备的质量不断发展。过去美国学校的空调很节能,可以计算孩子们出汗的量。工业建筑室内对洁净度要求很高。
吴嘉玮:
绿色项目中有必选项目,也有自选的项目。
李勇:
上海有个中华黑森林,空调系统很昂贵,是毛细血管式的。从墙壁身处冷风,冬季热量从地上往上走。整个地下室有无数设备,大量的节能东西是昂贵的投资,所以销售价格也会升高。当时物业费是十三块多,在上海是很高的,这种节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其实,基础的节能投资不太高,但是要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投资就会升高。
畅言网编辑:
像上海这种大城市拥有高密度人口,要建设高层建筑。其实,绿色建筑在偏远地方比较好。我的外婆家是土坯房,夏天很凉快。现在北方不发达城市会有地窖,夏天里面温度特别低。云南用一些竹子建造建筑,就地取材,非常环保,年限不是很久的可以二次利用的。大城市大家都在推行绿色建筑,小的城市根本不了绿色建筑。对于国内绿色建筑认证,吴总有什么建议?在项目中有哪些比较困难的地方?上海高档建筑的幕墙有时候产生光污染,浪费能源,晚上要配合灯光达到效果,以致电费升高。
吴嘉玮:
现在北方、南方的建筑都是板式的这种建筑,不可能节能。
李勇:
有项目的甲方一定要建设一个玻璃盒子,就是追求地标形象,只能牺牲经济利益。
洪东涛:
中国有的标准是“一刀切”,把一些问题简单化,我国15年前开始全力主推玻璃幕墙,上海当时如果做成实体幕墙等是通不过审查的,当时要以玻璃幕墙作为都市感的表现,呈现从农村变成城市。
吴嘉玮:
现在很多城市对玻璃幕墙有限制,要做环境评测,对居民要做问卷调查。幕墙有一定好处,自重比较轻,对地铁建设有好处。从某种角度也是节能的一种,节约钢材,但是能耗变大,如何进行平衡?所以要根据不同建筑做定量分析。现在我们根据统一的标准,现在超高层有专门的绿色评价标准,高层建筑和普通地层建筑会产生不同的能耗分析,好像有的规范已经分开,但是没有最终的消息。现在要比之前要新的标准了。中国的地域跨度大,我们做烟草集团的办公楼,引进了德国幕墙技术,以双层幕墙为主,实际上用下来人们说还是很热,不开空调不可以。所以我们引进绿色技术不能生搬硬套拿来主义,南方建筑和北方建筑差异很大。
何琼添:
适用的范围不同,有的绿色项目有能效管理平台,每天可以看到消耗能源,能够计算出来。产生了多少能量,这个能效管理平台对整个项目节能运营管理非常有效。其实到最后设计师都会装一个软件,有能效管理平台。达到三星标准的项目话,设计师可以看到建筑能源消耗情况,把数据综合出来。
畅言网编辑:
绿色建筑大家有使用BIM平台的吗?
刘金业:
我现在有的项目采用了BIM的平台,正在尝试使用,属于中科院上海科技大学的项目,六万多平方米的国家项目,在资金上控制不太严格,尝试做绿色建筑的技术。这个项目引进了日本先进的能耗管理平台,BIM平台和空调余热回收系统,楼上有个动物实验室洁净要求很高,动物要实现全新风,这个系统能够实现热量回收。能够监控有多少的回收率,到一定年限后达到什么节能效果。这个项目第一次在国内尝试是比较新的。还在屋顶上做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加入了BIM管理平台,整栋建筑在绿色建筑方面做了很大尝试,新技术在项目中体现。能够有多大成果现在不好确定,在慢慢探索,某些年数据出来之后可能会带来惊讶的效果,或者没有预想的那么好的结果。
我谈谈对绿色建筑的看法,现在国家制定了很多规范规定,很多是一刀切的,比如平时接触最多的是太阳能系统。太阳能在有的地区有的成为强制性规定,生活用水达到一定量之后要求必须使用太阳能,影响太阳能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中国地域广阔同时间段有很多季节变化。在上海能够为太阳能提供有效光照强度的天数占全年45%,这个比率,前期和后期都有投入,这个能效是否真正取得平衡,费用上去了带来的产值和效应并没有那么好。这些技术很难得到推广。
我觉得国家制定强制性政策的时候要分地域、分情况,因地制宜采用适合的技术。把先进的技术进行探索,现在的建筑师很多在抄袭国外,但是我们就是没有抄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刚才嘉宾又谈到国外埋在地下的建筑很节能,其实中国几千年前就已经做到了,比如陕西的窑洞。这是真正接近自然的建筑,陕西的窑洞冬暖夏凉,到现在也在用,高窗的做法把阳光引入室内,提供光照和热源,这是中国古老建筑在研究中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可以融入到现代设计中。
我曾参观过一些土楼建筑,天井是很好的方式,采光又通风,现在都市建筑筒中筒结构已经把天井取代了,这完全是两个方向,一个开阔的,一个是闭塞的。现在高科技的技术运用到建筑能够达到好的效果,但是古代的建筑师也很聪明,几千年做下来的建筑有的是真正的节能。我们现在的研究在不断倒退,这是退化的表现。
这段时间我经常看古建筑东西,感触很深,天气很热去老房子中,进去感觉很清凉,通风非常好,木结构隔热效果很好。古代建筑技术有可能不适合大都市生活,但是能不能把其中一些好的元素应用到我们现代的设计中,这是未来我们的发展方向。高科技是肯定需要的,另外我们也要往回看看,古代人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杨涛:
国外把建筑埋在地下,就不节地了。好多地方的容积率都是在1以上。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