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绿色建筑设计

吴嘉玮:

现在地下室要做商业用途,还要计算容积率。现在有很多审查部门会分开的,做个空中花园要做面积,甲方一算成本就不采用了,空中花园也是绿色建筑的措施。各个部门都是相互分开的,比如现在要做一个空中花园也要算容积率,甲方会觉得不划算,空中花园就可能被取消,其实空中花园也算是绿色建筑的一个措施,想要做一些绿色建筑往往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具体的措施,像上海容积率比较高,如果全部都要算面积,大家是得不到实惠的,我们现在更多接触的都是快餐式的开发商,像万达、绿地等公司。虽然绿地公司也修建了一些绿色建筑,但都是为公司做宣传,而且做得也不多,可能只有几栋是绿建,大部分还是快餐消费式的商业地产模式建筑,只有少数境外的高端开发商会有这种理念,像新加坡的开发商对这种理念还是有一些社会责任感。

目前相对中国来说,只有国家单位的绿色建筑算是科研建筑,需要有一个长效型的应用,并且会对绿色建筑投入更大,除此之外大部分还都是短效型的,采用的还是低成本的、低价格把它快销出去的销售模式,这个现状对于绿建的推广不是很有利。加上国内外政策的问题,国外的LEED拿到国内不适用,有的项目拿到国外的LEED认证但是拿不到国内的绿色三星认证,也得不到政府补贴的。

徐莹,上海锋思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徐莹:

我来自上海锋思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我本人对绿色建筑很有兴趣,我从德国留学回来,在这方面学的较多。我们公司对绿色建筑非常重视,邀请了LEED专家组织培训,进行LEED规则的讲座。

前面说到的国内的这些标准在抄袭国外的东西,我是在外面经历过,给我的感受是我们现在还是一个属于比较年轻的状态,也就近30-40年在大力的兴建土木。我觉得我们现在缺的就是一个数据库支持,就像刚刚那位嘉宾说的,大家都是用太阳能节能,很新很热门,一用到太阳能就是节能,但是在我上学的时候我做过一个研究,据实测有一个小区用所有的经费做太阳能,基本这栋房子必须在80年以后才会有回报,现在国内是不可能的,国内80年的房子都已经是危房了,这和我们现状不适应。

最近我听说上海地区将推行光电,给每家每户做光电补贴,刚开始我觉得还挺兴奋的,但是光电实施起来挺难的,前期的投入非常大。

何琼添:

这个难点就是并网,我们的一家造纸厂项目,厂房顶上做光发电,投资以后并网,并网以后我们来收取电费,然后我们会签订一个30-50年的合同,去银行融资,我们出钱来修建。我觉得分布式光伏是很好的,做下来量很大的,能够带来一定好处,关键是要并网,这么多人这么多房子,每天生产出来的量很大。

吴嘉玮:

据说光伏发电板在生产过程中并不环保。因为中国实际上是牺牲了大量的土地来寻找硅晶板,然后出口国外,这个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对于国外来说是环保,他们只需要购买成品就行,而消耗的是国内的土地,破坏的是国内的环境。

国内太阳能热水器这些节能产品要如何来使用?现在很多城市地区都是强制要求多层建筑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这个东西很不好,冬冷夏热,到冬天来说该怎么办。据我所知很多城市都是两套系统,一套太阳能,是为了规范而安装,然后自己在家还会购买一套电的或者燃气的,像十一二层的都需要安装,从上到下需要很多冷损耗,现在有装到阳台上的,但是一、二层阳光也不足,所以这个东西都是鸡肋,效果很差。

杨涛:

我们现在做的一个低层建筑,做的就和国外的相反,国外的房屋上全部铺满了电子板砖,我们做的是反过来满足这个规范的要求,移动操作。这个做起来的有些建筑形式还好,对于欧式建筑、复式建筑就不能做了。

吴嘉玮: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做好以后的使用效果如何,是否365天都能使用这个洗澡?现在的太阳能也不是天天都能用的,冬天基本没效果,而且家里人多也不行,热水不够用的。

杨涛:

这个强制性执行的东西可能对我们做设计的来说有点过分。在真正使用在这个能源和资源的平衡中,到真正的使用年限之内,到底是否能达到平衡,而仅仅是达到平衡也就可以说达到了一个绿色的标准。

徐莹:

抄袭是不行的,我们这一代的重任就是去发现真正适合我们的东西,这种高密度的居住环境没有办法去做这个东西。我们反过来想其实住高层也是一种节约用地的措施,这都是相对的。我现在关注一些竞赛,会去思考现在高层里面怎么去实现一些节能环保的措施,让大家能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我们公司也参加过一个国际竞赛,做过一个国际超高层的筒中结构,当然这只是一个竞赛这只是发挥想象力。为什么古代人没有空调也可以,是因为现代人过的太舒适了,每个人都住在一个欲望很强的世界里面,其实环保说到底就是和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是息息相关的,每个设计者也是使用者,可能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改变一点点就能很环保了。

张立:

关于生活态度生活模式,其实我觉得我们不仅仅是这个问题了,说得更远就应该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我们一些理念是国内外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塑造出来的我们,不管是设计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有自己太大的局限性,不敢去想、不敢去做,也不想突破传统,只是想浮于表面。所以和生活习惯、生活态度确实是有关系的,但是跟教育和理念也密不可分。不管是法律法规还是我们所涉及到的设计规范都是不断在完善的,不是没有而是目前还没有达到,所以我觉得眼光应该放远一点,不能局限现在这样小小的圈子,应该多想、多看、多去思考,从以前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吸取精华,所以我们一定要总结和交流,不能固步自封,把自己封闭在设计的世界里面。因为设计源于生活,平时所有的小细节,对我们都是有帮助的。

我接触这个圈子的人不算少也不算很多,很多人都会觉得建筑设计和自己无关,不愿意多去评论,有想法的人不一定会去表达,表达不出来的人说了不一定能改善,想改善的人不一定能改变。

徐莹:

我觉得这个大环境约束是挺多的,能改变的东西挺少的,一开始说的绿色建筑其实就涉及到形体方面。我觉得不一定在设计里面参杂多么高技的东西,也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去追求高技派。比如可以从一些简单的朝向和景观的利用方面,在建筑设计开始定位的时候,稍微多想一点节能策略,就能节省很多费用。

杨涛:

我们现在上班的地方,西面房间一到下午就必须要开空调,很难受,这就是我们的亲身的体验。

徐莹:

现在很多建筑师都把一些遮阳系统和立面结合起来做,也会有很好的效果。我觉得国内这个问题,就是一开始没有定位好,我们前期在分析时候无形地把这些简单的东西考虑进去,就可以节约很多费用。

畅言网编辑:

针对绿色建筑,具体在设计的初期大家都会注意哪些方面?

徐莹:

首先老几样是必须涉及:通风、朝向、遮阳等,根据地域的不同,冬暖夏热的地区我们一定采用遮阳系统。对于甲方来说这个就是我们的设计亮点,不花钱的节能措施对于甲方来说就像是一个优惠劵,何乐而不为呢?

吴嘉玮:

我看到一个房子,主朝面是西面的,专家看来本身就不节能,所以设计初期还是应该去研究一下,这是动动脑筋就可以适当缓解这种情况,还是要靠建筑师动脑筋的,听取专业公司的意见。

洪东涛:

技术的东西可以说是方法,20-30年后的设计师有怎样的方法、怎样的想象力和方向来做这个事情,在初期所做的其实就是面子和里子的问题。首先做的是面子,领导先需要看效果图,这就是面子。刚说的绿色建筑,其实最后还是回归根本,我自己感觉回归根本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倒退,是因为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的欲望要求用这样的方式来消耗。

中国现在想把美国的方式和欧洲的方式整合在一起,美国是耗很多的油住在很远的地方,开着很宽敞的车,这是美国人要的生活,但他消耗的是全球的资源,中国属于自给自足的国家。作为我们专业的从业人员,我觉得希望内在思考生活的本质和居住的根源在哪里,整个系统需要升级,这时候看得就是大家有没有及时的在这个时代里面进行观念的转变。20年后你所做的一个方正的楼,如果能在一群“花枝招展”的设计方案里面中标并实施了,那么原因就是你考虑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考虑了整个能耗体系和舒适度,做了一个合适的舒适的长久的一栋建筑,和之前设计的一个表面的东西完全不同,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方法。对于国外一栋真正的豪宅,它讲究的是外简内深,而中国却相反,它做的都是外深内简。

等这个体系翻转了,这时候投入就有价值产生了,现在还是处于一个高投入事情,变化线还没有达到。就像现在宣传的一些基本东西因为投入太大都还没有达到。我觉得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十个人中有一个人想到做这样的设计,那么等到十年后你肯定是最新锐的。就像当年的扎哈,十五年前在学校看扎哈的作品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她是不是疯了,十五年后扎哈的作品被世人认可,这就是变化。时间能让人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像cctv大楼建成以后被最终认定为一种错误的病态结构。我们允许很多人走在前面,但是未来的道路会有少量的建筑师会在多变的建筑里面获得启发,在新时期新的人力条件下做这样的事情才能成功,在新条件中能找到一个新的由内而外创作方法,应该是建筑师思考得更多的东西。

畅言网编辑:

之前采访叶青设计师,她说:“我就像个医生,我建的房子对我来说我要管他的生老病死,我不在的时候,希望我建的房子还存在。”中国确实限制太多了,我们的国情是快餐式的经济,需要政府的支持。外国用中国生产的一些产品,价格虽然贵,但是他们还是会购买,这些都是我们资源换回来的。如果有一天,还是要回到以前的样子,那个时候,我们花费的成本会更高,现在买一吨能赚几千万美金,污染很严重的时候,土地修复需要40年的时间,我们要把其回归,一个是时间问题,可能花几万美金都换回不来的。关于绿色材料和技术,大家有什么看法?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上海沙龙绿色建筑设计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