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为群:情境化导向设计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也是景观设计近三十年的发展趋势。我们栖居的环境已经由过去的空间量进展到现在的服务,从服务性空间逐渐发展到体验型空间。所以近十年来地产项目的景观园林发展方向更趋于情境化。
张力:
国外居住区内都有公园,是不收费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去,用英文解释就是预留地。居住区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因素,可能会突然遭受火灾、地震,这个预留地完全是让人避难的地方。但同时又会有一个让大家休息活动的空间。
郑越:
设计师是在不断学习,从最初学习苏联,到逐渐引入中国传统园林的东西,我觉得做私家园林可以但是放到普通居住区里风格明显觉得不合适。但有一些意境,比如我们之前做恩济里景观设计,会借景西山,当时看着非常漂亮。
刘一佳:
南方植物相比北方植物要丰富,产生这种现象的最直接原因是北方低温,这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但在东北地区仍然有很多植物可以在不做任何防护下安全越冬,证明这些植物具有抗寒的性状,那么这个性状必然受到基因的控制。
杜宏惠:
未来发展中如何把重要的、敏感的生态空间保护下来,这是大尺度生态环境的规划。对中小尺度景观园林设计而言,生态要结合功能、美观、实用等方面考虑,随着生态意识的加强,生态设计是未来设计中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
刘远哲:
早期台湾园艺学上有个造园的专业,第一代老前辈到国外留学,学成归来后结合国外发展慢慢将造园、地景等专业改成景观设计。从专业发展看,台湾的景观设计是从园艺和造园发展而来,早期基本是园艺这部分人主要引导的。
蒙小英:
建筑有一个最小限空间,是否生态也有类似限制?譬如对于廊道,至少多少尺寸才能实现最小功能?或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成为真正的生态系统?七十年代把种草当作实现生态的途径,如今,生态好像成了泛生态化的标签。
耿佳丽:
我们主要基于景观生态学,从廊道、斑块角度出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去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指导设计。至于生态评判标准,还有待大家进一步的实践。我们在项目设计中会参考国外标准,根据方案实际情况和甲方意见做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