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科研实验楼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来源:网友Windy71投稿 2023-01-13
北大医学部校园自1952年建设起,以红砖民族形式为起点,数十年来形成随时代变化的、多样建筑风格的校园。其建筑高度普遍较低,本次建设的医学科研实验楼将成为校园中最高的建筑。
为此,我们从单栋建筑设计扩展到整个校园,对其进行了设计研究,建议将来具备条件时,可将校门南侧的现状会堂拆除再建设一栋高楼,以使校园空间格局更为完整。
北医科研实验楼基地周边为建校时最早建设的3层红砖坡顶实验用房,是承载校友记忆的重要场所,新的建筑需要与之建立空间联系,以保留和延续场所记忆。
北医科研实验楼内将容纳各种类型的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实验室,其中药学实验室有极其大量的通风柜,需要超大规模的排风竖井空间;公共卫生实验室有正负压、空气质量的严格要求,生物医学实验室又有室内静电接地需求;动物实验室有极高的生物安全要求,且其本身又有对其他实验室的气味干扰。所有实验室均有洁净、污染物竖向交通的空间需求等。竖向管道空间、交通空间等随着楼层数的增加大幅增加,此对设计乃是极大的挑战。
北医医学科研实验楼基地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需要建立一个双重的有效场所:一个是在学院路或四环路上视角的场所感知,此场景需要一个适应快速移动的观察者的、有力的、整体的、体量感的建筑;另一个是在校园内人行速度的场所感知,此场景需要一个尺度宜人的、与周边环境友好的、符合慢行场所感知的建筑。在校外快速路层面,位于十字交叉转角的位置给建筑带来了一种变化的可能,即以两栋分别沿四环路和学院路的高层板楼的形态,之间以玻璃体量建立连接,从而使驾车者可以感受到重复元素和跳跃性元素两种不同的空间序列品质,形成连续而又有差异的图像。同时,建筑在三层略微缩进,使竖直方向亦成为上下两个体块,从而在高架10m的快速路和校园地坪上都构成完整的图像。
建筑首层为门厅、MRI 实验室等若干实验室,二层为公共实验平台,三层以上为各类实验室。为适应不同类型实验室的弹性需求,建筑采用双走廊的实验室空间格局,平面模块可以根据不同使用需要灵活变动。将药学实验室置于较高楼层,以使竖向通风管道距离缩短且减少占用楼层面积。动物实验室位于建筑顶部三层,以减少人员穿越,并利于通风。
建筑立面以统一的窗格形成网状的立面格局,分隔窗的梁柱取均匀的尺寸,以营造一种有力度的形象。窗的设计以水平三分,形成细微的光影,表达力度下的精确感。建筑以灰白色石材饰面,裙房和院落中地下室出口局部采用红色锈钢板等,与周边既有的1950年代红砖建筑相呼应。
建筑自设计之始至建成逾8年之久,空间利用经多次变化,于2021年落成,学校各重点实验室陆续入住,夜晚灯火通明,已成四环路学院路之一景。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