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中间美术馆·十个展览

5 国家馆 

项目名称:“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项目时间:2010

项目地点:意大利威尼斯军火库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项目主办方:中国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项目参与形式:策展人

艺术家和艺术都绝非没有国界。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如何定义“中国”一直是当代中国艺术的中心问题。不仅如此,在艺术家的文化热情中不仅是普通的身份认定,还有时常和“西方”并举的“大国想象”或者“大文化想象”,当代中国硕大的展厅、艺术家工作室和巨型尺度的作品之多都是引人瞩目的,与这种尺度相称的是对于系统,结构,深度,规模……等等的关注与雄心。

中国官方介入威尼斯双年展之后,一直租用军火库区域的狭小油库作为中国馆的所在地。直到今年油库内的油罐被撤除之前,军火库的狭小空间都是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的焦虑所在。“大”和“小”的冲突中是艺术的个体特征和集体身份之间的矛盾——可能还有一个自认为伟“大”的艺术群体和它事实上有限的机遇间的张力。 

如何用“小”再现“大”,如何在有限的展厅中包含无限的自然,历史和社会?

 

6在乡村 

项目名称:“碧山丰年祭”

项目时间:2011

项目地点:安徽黟县碧山村+广州时代美术馆

项目参与形式:展览设计

在乡村的展览是“高等文化”向“低等文化”的迁徙,在我老家发生的这个展览带给我两个不一般的问题:乡村需要什么样类型的“展览”?抑或,展览既定的“范儿”是否和乡村的现况天然抵触?在乡间谷仓里发生的“艺术”和城市的“殿堂”中的有何不同? 

第一个问题是技术性的,是形象的定位,与乡村相关的一切似乎都该是“低调”的,具有粗粝的外表;第二个问题更为根本,就是狭义的展览如何面对广义的文化?

 

7 

项目名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等艺术空间

项目时间:2012

项目地点: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等

项目参与形式:建筑设计师

“墙”是展览的基本载体和类型语言。但墙既是生成形象和意义的“白板”又是实在的“碍眼物”。作为前者墙是没有物理属性的,没有时间特征的表面,设计师要想方设法消灭墙上多余的物理特征,作为后者,墙却是变化多态的,几乎具有无限的可能——至少,在城市这座巨大的展场里是如此。 

作为前者墙上该有什么东西可“看”,作为后者,墙并不欢迎探询的目光。 

墙的另外一边是什么?

  

8二元性

项目名称:“炎凉世界”

项目时间:2013

项目地点:北京今日美术馆3号馆

项目主办方:今日美术馆+艺术家(王文革+墙里)

项目参与形式:策展人+展览设计 

在筹备这个画展的过程中我去到两位艺术家的家乡攀枝花,一座以战备年代建立起的钢铁工业著名的“三线”城市。一本偶然收集到的钢铁工人日记引起了我的注意,最终我摘抄了日记上治疗夜咳嗽的药方,作为展览的前言,也作为对于“炎凉世界”这个题目最好的注释。

这座城市既燥热又寒凉的气候给了我极大的启迪。大多数时候,艺术绝不是中正平和的,它充满着偏见,极端和暴虐。艺术展览或许也是如此:遭人诟病的“二元性”,也就是由黑白组成的思维世界,事实上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家工作方法,只不过,作为展览者有责任调和这两者,既保留事物鲜明的边界又揭示它们和情境的关联——黑中有白,计白当黑。黑和白的冲突和对话构成了展览的起点和基本手段,黑和白逐渐融合和消解的过程,是更博大的“世界制造”的一部分。

 

9空间的艺术

项目名称:“都市戏剧”等

项目时间:2012

项目地点:北京CBD乐成中心广场等

项目主办方:乐成中心+唐妮(策展人)等

项目参与形式:艺术家 

“水晶障”是一个逐渐展开的圆形玻璃幕墙“屏风”,每一片的透明度几乎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如果沿着“屏风”走过,“屏风”另一侧的人就会发现他们正在逐渐“消失”。

“空间的艺术”也许有用,也许没用;也许是蓄意为之,也许早已有之只不过艺术家碰巧“发现”了它。不是所有的空间“装置”都是有关艺术的——钢铁厂里令人叹为观止的结构就不是。“水晶障”不是一个漂亮的灯笼(尽管它看上去像),而是一个关于“观看”的理论模型。作为艺术的空间,核心的特征是它揭示出了世界万物和人之间的关系——“看”的关系,“行动”的关系,和“心理”的关系——艺术的空间关心这种关系远胜于关心其自身。

  

10艺术的空间 

项目名称:美术馆设计与规划设计咨询

项目时间:2011-

项目地点:多处

项目参与形式:建筑设计咨询 

“艺术的空间”注定是艺术的容器,因此它难以成为艺术本身——照此理解,大多数时下的美术馆设计都是“空间的艺术”而非“艺术的空间”。因为建筑本身比艺术还要抢眼,以至于有的时候不得不把美术馆的内外割裂开来,外表任由“建筑”驰骋,暗无天日的内里才留给“艺术”。

同时作为建筑师和策展人,近年来我以不同的角度了解了千姿百态的中国美术馆设计——艺术殿堂的,下里巴人的,高门大院的“私人”,乱轰轰的“公共”,村舍里,山洞中……偏向建筑师的那一侧,很多当代的美术馆并未深入研究“功能”,可从艺术家那一侧,似乎也没有提出更多引领艺术空间新观念的主张。我们习惯的还是那种“酷毙了”的白盒子。

看到这里您已经接近尾声,您观看的“对象”——展览——已经和您身处的“环境”——美术馆——合二为一。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唐克扬十个展览中间美术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